馬友友音樂絲路之旅 在台北
<文◎邱顯忠>
「我們住在一個日益覺醒且互相依賴的世界,而且我相信音樂可以像一塊磁 鐵一樣地將人們吸引在一起。……甚至,當我們與這些不熟悉的音樂傳統互動時,我們所接觸到的聲音並非僅是 屬於某個族群,我們所發現的是共同屬於一個世界的超國界聲音。」──馬友友

深受廣大樂迷喜愛的大提琴家馬友友在一九九八年籌畫了「絲路計劃」(Silkroad Project),要將橫跨歐亞的 古絲路上的文化、藝術、人文等重新介紹給世人。參與這個龐大計劃的工作者,包括民族學家、藝術史學家、音 樂學家,以及作曲家等。
「絲路計劃」在音樂部分,演出主題包括了絲路上的祭典音樂、室內樂、吉普賽音樂、游唱詩人與說書人、絲路 上的魯特琴等,廣泛地涵蓋了絲路音樂的各種可能性。即將在公共電視頻道播出的《馬友友絲路音樂之旅在台北》 就將呈現絲路音樂的多重面貌。在這場音樂會中所演出的作品,作曲家分別是來自中國的趙季平、朱踐耳、譚盾, 亞塞拜然籍的法蘭茲•阿里-薩德,以及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柯大宜。

多文化的音樂對話
目前居住在中國西安的趙季平,曾經為《大紅燈籠高高掛》、《霸王別姬》等電影編寫配樂。《關山月─絲綢之 路寫意》是特別為「絲路計劃」而創作的曲子,主要是描寫絲路上的商隊從沙漠中歸返,路經中國西北山區的情 景。在這首作品中,趙季平靈活地將東西方樂器,包括笙、琵琶、大提琴、塔布拉手鼓等交織運用於多文化的音 樂對話中。
畢業於莫斯科音樂學院的朱踐耳,在一九五○年代曾創作不少反映社會主義寫實風格的作品,文化大革命之後, 它以新一代現代作曲家的姿態復出,產能豐沛。對他而言,絲路不僅代表著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璀璨時刻,也是 「在夢境與想像間」不斷前進探索的音樂旅程。他所創作的《絲路尋夢》是這場音樂會中樂器編制最複雜的樂曲, 描寫中國塞外風光以及人們對遠方無窮無盡的想像。

在異文化中我們仍然可以找到自己的聲音
身為作曲家暨鋼琴家的法蘭茲•阿里-薩德,由於受到亞塞拜然知名的科曼奇(一種長的絃樂器)演奏家哈比爾• 阿里耶夫,以及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吉的啟發,於一九七九年創作了為大提琴及「預備鋼琴」而作的《哈比爾風格》。
「預備鋼琴」是一種特殊的鋼琴演奏技巧,在《哈比爾風格》中,阿里-薩德將利用弱音器、小音槌及玻璃珠等小 道具,使鋼琴發出類似中亞特有樂器,如勾夏納嘎那(一種牛鼓)、塔耳(一種長頸魯特琴)、甌得(短頸魯特琴) 等的聲音。
在柯大宜的音樂生涯中,他經常深入內地採集東歐的民俗音樂,或許是因為他想強調自己所受到的文化震撼吧,他 經常將民俗音樂中狂放或冷浚的一面較誇大地表現出來。在這場「絲路之旅」音樂會裡,由馬友友擔綱演出的《大 提琴獨奏曲》中,柯大宜將他自民俗音樂所採集到的旋律,賦予現代的語法,淬煉出一首充滿熱情、喜悅,且情感 豐富的作品。
聆聽這一場音樂會,也許正如馬友友所說的,我們將會「在異文化中仍然找到了我們的聲音,原來不管是本土文化 或異文化,我們本來就是同處在一個世界的。」

追溯三千多年前「絲路之旅」
喜多郎配樂飄渺空靈,令人神往

<導覽◎柳源芷>
「我們住在一個日益覺醒且互相依賴的世界,而且我相信音樂可以像一塊磁鐵 一樣地將人們吸引在一起。……甚至,當我們與這些不熟悉的音樂傳統互動時,我們所接觸到的聲音並非僅是屬於 某個族群,我們所發現的是共同屬於一個世界的超國界聲音。」──馬友友

今年馬友友的「絲路計畫」引起了音樂界與文化界的矚目,馬友友對絲路計畫有很深的期許,希望透過這趟探索之 旅,能夠種下新文化成長的種子,也為傳統音樂和現化文化融合寫下註腳,馬友友這一趟「絲路計畫」台灣也是其 中一站,公視將在三月份進行轉播。
為了讓觀眾認識這一條古代最重要的貿易通路,公視也特別從三月五日起推出紀錄片「絲路之旅」,絲路這條古道 起自中國,連接了中亞、波斯、西亞和歐洲。傳說中凱撒大帝在一個場合中穿上了來自中國的絲袍,對於沒見過絲 綢的王公貴族來說,真是驚為天人,於是紛紛派人去中國取得絲綢,絲路古道上載運最常見的就是來自中國的珍貴 絲綢,在十九世紀時一名德國學者稱這條古道為「絲路」,「絲路」也就成為西方人士對古代中國通往西方的陸上 道路的特定名稱。經由絲路貿易經商的最早記錄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在海上交通未開之前,絲路是中國對外交通 最重要的路線。
絲路不論是在文化、政治、軍事與貿易的輸出與輸入上都扮演過很重要的角色,日本NHK電視台於是在八零年代首次 深入探訪了這一條充滿神秘色彩的古道,由長安(今之西安)出發走,沿著著絲路走訪,捕捉沿途的風光及文化遺產, 直到帕米爾高原,費時一年半拍攝出紀錄片經典代表作「絲路之旅」。
「絲路之旅」秉持著NHK一貫的嚴謹,拍攝精緻、畫面壯闊,一覽中國山水的宏偉氣勢,也體驗了古文明的文化寶藏, 在敘事方面由今觀古,藉著古蹟尋找歷史的痕跡,回顧絲路昔日風光,和一些民族的生活方式,這些對歷史的動人描 述,讓人在天地遼闊的大漠中,體驗了民族的興衰、城市的消失、獨特的文化和美麗的自然景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絲路之旅」請來了日本音樂奇才喜多郎為節目製作了配樂,喜多郎製作的配樂飄渺空靈,令人神 往,歷久不衰,也成為了他的代表作品。 「絲路之旅」系列一共有十二集,每一集都以一個地方為主題,分別為:
1. 遙遠的長安:長安(西安)是中國一千多年前的首府,也是東西貿易交會之處, 現今的西安,熱鬧的景象依舊,並留下古代建城的大街為主要格局。
2. 跨越黃河河西走廊一千公里:綿延一千公里的絲路,循著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在 漢代以前一直是匈奴等遊牧民族的地盤,如今已經是人事全非。
3. 敦煌:保存至今的敦煌石窟,是佛教藝術表現的經典,也是絲路沿途最閃亮的文 化瑰寶。
4. 虛幻的黑水城-卡拉浩特:本集中將要探訪沙漠中的文物寶庫-黑水城。
5. 挖掘樓蘭王國:神秘的王國樓蘭到底在哪裡?樓蘭是古代絲路上一個小國,早在 2100多年前就已見諸文字,可是樓蘭卻神秘地消失了,使樓蘭王國的興亡成了一個巨大的謎
6. 流沙之路-西域南路2千公里:嚴酷的戈壁沙漠中充滿了歷史,也是最神秘的沙漠。
7. 沙漠之民維吾爾的綠洲城和闐:除了中國的絲,新疆出產的和闐玉質地細膩縝密, 自古以來也是中外聞名的稀寶。
8. 熱沙上的綠洲-吐魯番:天山北路的綠洲城市哈密與吐魯番曾經是匈奴的古戰場, 現在則是吐魯番是維吾爾族人大本營之一。
9. 穿越天山南疆鐵路:在這集的節目中,藉由新道路的開發,觀眾可以看到古今之別。
10. 天山南路音樂之旅:漢朝就已經有官員進駐天山南路,這裡充滿著富麗堂皇的廟宇。
11. 天馬的故鄉-天山北路:靠近俄國邊界的城市伊犁出產著傳說中的「天馬」,伊犁 的馬遠在2000年前就已馳名,此種馬魁梧矯健,因此被漢武帝盛讚為「天馬」。
12. 民族的十字路口-從喀什噶爾往帕米爾:張騫、玄奘、馬可波羅等歷史人物,都曾 在帕米爾高原留下的足跡,本集中將深入報導亞洲深處、帕米爾高原上游牧民族的生活。
當年「絲路之旅」播出,不但獲得了觀眾熱烈的迴響,引發了絲路的旅遊熱潮,連帶著喜多郎的節目配樂也傳遍了大街 小巷,好的節目經得起時間考驗,「絲路之旅」值得你再一次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