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絲路行:
玄奘從玉門關逕行八十餘里,來到沙漠五座峰火台的第一烽。之後偏離了前往哈密正常路線,循另一條平行路徑往西北方向而去,安然渡過另外四個峰火台,深入噶孫戈壁(位於安西與哈密之間,塔拉馬干沙漠之東,戈壁大沙漠之西)。
此處「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歷盡海市蜃樓和沙暴凶險後,迷失於流沙中,不但迷路,且失手掉落水囊,連續五天四日滴水未沾,人馬昏厥,幾乎命喪。所幸第五天夜半遇涼風,人馬皆甦醒過來,之後來到草池,休息一日後,經過二天方抵達伊吾(哈密)。
綠洲王國伊吾,跟其他許多綠洲小國一樣,處在北方和西方遊牧民族,與東方和南方的漢人定居文化之間,時而歸附大唐,時而叛離大唐,向突厥投誠。(Sally Hovey Wriggins,杜默譯《玄奘絲路行》,智庫文化,1997)
哈密市簡介
哈密古稱伊吾,位於新疆省。後漢明帝永平16年(西元73年),漢朝占領此地之後,成為絲路的重要中繼站。這是因為從安西往伊吾,比從敦煌往樓蘭來得短且容易的緣故。之後也常常與遊牧民族展開爭奪戰。
現今的哈密市區面積約58平方公里,1994年人口約31萬,民族眾多,以漢族居民占大多數,因位於東疆鐵路樞紐,加上近年逐漸成為東疆地區的公路中心,故有新疆門戶之稱。哈密市是一座礦產資源型城市,工業潛力很大。二十世紀末,成為新疆的媒都、鹽都、化工區和花果鄉,也是東疆的經濟中心。
古絲路的北道經伊吾(哈密)後便分為兩條支線,到北庭再結合成一條。另外,中道也是先經伊吾再到高昌,然後沿天山南麓向西,唐玄奘走的就是這條路線。因此,伊吾控制了天山南北的兩條要道,屬戰略要地,漢朝與匈奴的不少戰事都在這裡發生。
由於哈密是古戰略要地,因此古塞、古蹟自然很多。離該市較近的有名古蹟有回王墓(別稱哈密王墓)及五堡古墓群。(長澤和俊《新絲路百科》,雄山閣出版株式會社,1994,p.309。《中國地理大百科14新疆甘肅》,光復書局,1997。李存修編《絲路之旅》雙大旅遊出版社,2000)
為什麼叫「哈蜜」瓜?
哈蜜瓜從元、明兩代時就已被廣為栽植。當時沒有正式的名稱,大家都只稱它為「甜瓜」或「甘瓜」。一直到二百多年前,哈密王將鄯善的甜瓜獻給清廷的皇帝,皇帝一吃大悅,便問身邊的臣子:「這是什麼瓜?」那個臣子也搞不清楚,只知道為哈密王所獻,便信口開河道:「這叫哈密瓜。」從此,「哈密瓜」就這麼定名了,而鄯善的風頭也被哈密給搶走了!其實最好的哈密瓜是產於鄯善,而非哈密。((周芬娜《MOOK自遊自在--絲路》,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