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ck to 《酒泉首頁》----

嘉峪關為長城西邊的起點,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
(圖片來源:周芬娜《MOOK自遊自在--絲路》)


嘉裕關城樓
(圖片提供:郭娟秋)


嘉峪關長城可分為西長城、北長城和東長城,以東長城連接直達山海關的萬里長城。
(圖片提供:郭娟秋)


登上嘉峪關樓瞭望,烽火墩台,十分壯觀。圖為漢代烽火台。
(圖片來源:《中國地理大百科》)

  嘉峪關市位於甘肅西北河西走廊中段,因有萬里長城西起點:天下雄關嘉峪關而得名。「嘉峪關」為「美好的山谷」之意。市域南靠祁連山,北倚馬鬃山,東接酒泉盆地,西為平坦的戈壁,地處走廊西段最窄處。 此市是歷史上「絲路」的重要孔道,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秦漢以來的歷代王朝均在此修關設防,留下許多的古跡和珍貴文物,如魏晉彩繪壁畫、黑山岩石刻畫等。
  嘉峪關市的人口有十幾萬,為漢、回、藏、裕固、哈薩克和維吾爾等十幾個民族所組成。其中裕固族源於古代的回鶻(即維吾爾人)和蒙古人,歷史上曾被稱為「撒里畏吾」或「撒里畏兀兒」等。
  他們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分別使用阿爾泰語系、突厥語系和蒙古語系的語言,但沒有文字,所以使用漢文來做紙上溝通,並會講漢語。肅南即為甘肅裕固族自治縣。
  如今的嘉峪關市是一座新興工業城市,也是中國第一個實現居民住宅煤氣、暖氣和自來水自動供應的城市。夜光杯是它最著名的手工藝品,並產各色瓜果。
  以嘉峪關城樓為主體者,包括明長城、懸壁長城、魏晉墓壁畫、黑山石刻、七一冰川、泉湖公園、夜光杯廠、酒泉鐘鼓樓等古建築、古文物和名勝。(龐波、李濟民主編,何效祖編撰《甘肅旅游覽勝》甘肅省旅游局,1999,p.48•周芬娜《MOOK自遊自在--絲路》,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的主宰,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故有「天下雄關」、「連陲鎖陽」之稱。
  嘉峪關興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歷經後代不斷的增修。
  已形成一座布局嚴謹,雄偉壯觀的交通和軍事關隘。它也是明代長城中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座東面西,呈正方形,東西長156公尺,南北寬160公尺,總面積三萬三千五百平方公尺,由內城、瓮城、羅城、外城和城壕等組成。 當地俗諺云:「西出嘉峪關,兩眼淚汪汪。向前望是戈壁灘,向後望是鬼門關。」只因一出嘉峪關便是片一望無際,荒涼無比的戈壁灘,路途險阻,前途未卜,難怪古人行走「絲路」要如此的驚惶與不安。
  嘉峪雄關南臨終年積雪的祈連山,北臨馬鬃山,地勢險要,因此有「河西第一隘口」及「天下雄關」之稱。關城由內城、甕城、羅城及外城組成,形成重城並守之勢。內城有東門(光化門)、西門(柔遠門)兩門,二門內北側有磚鋪斜坡馬道,互連城頂。兩門上均建有三層木造關樓,高17公尺。東西門外有甕城圍護,出西甕城約10公尺,有道長方形重關(也叫羅城),巍然聳立,並肩關城。關門西開,是古代出入關時必經之門,上額「嘉峪關」三個雄勁大字。
  西甕城後的檐台上有塊青磚,相傳常年修建嘉峪關關城時,召集了五湖四海數以千計的能工巧匠,其中有數位傑出建築師,不僅提出精密的設計方案,還精確地計算出所用材料的數量,當關城建成後,只剩下一塊磚。人們便把這塊磚放在這裡永久紀念。
  嘉峪關除了圍繞關城修築東、西、北三段長城外,還修築整套嚴密戒守的候望系統和軍事防禦工程,由燧、墩、堡、城組成。登上關樓瞭望,烽火墩台,星羅棋布,十分壯觀。(龐波、李濟民主編,何效祖編撰《甘肅旅游覽勝》甘肅省旅游局,1999,p.48。《中國地理大百科14新疆甘肅》,光復書局,1997。周芬娜《MOOK自遊自在--絲路》,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吳養春《絲綢之路》時光發揚股份有限公司,1995。)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