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佛光山「佛教音樂」實踐歷程之研究(下)=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Fo Guang Shan Buddhist Music(II)
作者 釋妙樂 (著)=Shih, Miao-le (au.)
出處題名 普門學報=Universal Gate Buddhist Journal
卷期n.36
出版日期2006.11.01
頁次175 - 218
出版者佛光山文教基金會=Fo Guang Shan Foundation for Buddhist Culture & Education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fgs.org.tw/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關鍵詞佛教音樂; 佛光山; 梵唄; 創作佛曲
摘要在台灣要談佛教的弘化發展與文化建構,少不了與「音樂」的關聯。本文乃以佛光山「佛教音樂」實踐歷程為例,來探討其佛教音樂實踐內涵與帶來弘化之機制。佛教以音聲作為眾生了解自我、建構自我的基本元素之一,乃佛教服膺於其宗教文化與教義而產生之特有的音樂思想體現,看似矛盾與對立的佛教音樂思想,其實側重於對其宗教精神內涵、落實宗教目的之掌握,因此,音樂操作能否傳遞其宗教教義、符合其宗教政治正道的啟發是佛教首重。而佛教的音樂組成建構於其教體論、善聲離欲與音聲緣起的觀點,完成其為教體的宗教使命。星雲大師致力將人間佛教透過音樂傳播,實現大眾性、普及性、喜樂性的生活佛教功能,而建構起「弘法利生」、「經驗平台的建構」與「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多元運用」等屬於佛光山「佛教音樂」的實踐精神。他承自佛教易理而衍生為多方位的現今佛光山佛教音樂實踐的內容,即:運用傳統佛教音樂的聲文俱得之特質與可參與的展演型式,透過梵唄儀文的內涵、梵唄的文體與音樂形式、梵唄的音響組成,引導眾等親身參與於唱誦儀軌進行之時,同時自我觀照並邁向三業清淨之境為其一;但也因為體察到眾生根器差別的需求面,因而設施一宗教能夠多管連結社群功能的新形式佛教音樂,其結合佛教理性與感性認知,將佛教教理所要闡述的人生真理與修行方向透過創作佛曲之形式,以現代化、大眾化的設計手法,使用人人可懂得音樂傳道,是其二;另,千年來梵唄的場合性的局限,是造成其無法普及的原因之一,因此星雲大師成立「佛光山梵唄讚頌團」,帶入新的成員與觀眾共同參與其建構,使傳統梵唄音樂實踐掙開場合性的侷限後,讓它的教化功能更具體普及是其三。以此,從佛光山佛教音樂實踐歷程觀之,筆者發現:佛光山為了讓佛教易於為當代人們所接受,故在以「佛教音樂」為橋樑的同時,亦積極而主動地建立起一邁入世間、面向群眾的傳道態度;其次,他建構一套適應於眾生根器之豐富的宗教音樂系統,提供了適合於不同社會階層的多樣音樂形式,作為入道方便與究極實踐,據此,他緊密地聯繫寺院(僧人)與社會的關係,因而為佛教開創一個全新之文化再現領域與帶來佛教文化的建設,乃佛光山「佛教音樂」的實踐為台灣佛教文化及弘化所帶來的創新意義與價值。
ISSN1609476X (P)
點閱次數1631
建檔日期2006.12.13
更新日期2017.12.06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40352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