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說一切有部的斷惑理論=Sarvāstivādin's Theory on the Destruction of Delusion
作者 周柔含 (著)=Chou, Jou-han (au.)
出處題名 法鼓佛學學報=Dharma Drum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卷期n.4
出版日期2009.06.01
頁次1 - 45
出版者法鼓文理學院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dila.edu.tw/
出版地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關鍵詞煩惱=kle?=afflictions; 隨眠=anu?aya=dispositions; 自性斷=svabhāva-prahā?a=elimination of the self-nature; 所緣斷=ālambana-prahā?a=elimination of the perceptual objects; 有隨眠心=sānu?aya-citta=mind having dispositions; 相應隨眠=saṃprayogato ’nu?erate=being latent by way of their association with the sānu?aya-citta; 所緣隨眠=ālaṃbanato ’nu?erate=being latent by way of their having perceptual objects
摘要在部派的思想中,「斷惑論」是非常不容易理解的主題。本稿試著從有部的煩惱架構,「有隨眠心」和斷惑方法等,探究有部的斷惑理論。內文先討論有部對於「煩惱」和「隨眠」的基本立場;進而說明「隨眠是諸有本」的原由和三界五部九十八隨眠的架構。接著從「所緣隨眠」、「相應隨眠」和「有隨眠心」來論述,有部的煩惱理論是建立在有部教學主軸「三世實有」說,和心心所理論中的「心心所相應」說二大原則。最後,從二種「自性斷」和「所緣斷」以及斷惑的四因來討論,世親的「自性斷」說和眾賢的「斷惑當從所緣」說背後的思想理路。進而明白,「離繫必定是已斷惑,斷惑並不一定是已離繫」。「斷」是離繫縛煩惱的「得」(按: 自性斷);「離繫」則是斷緣彼事體(按:相應縛、所緣縛)的煩惱。對於斷惑,世親採取「斷」──「斷除煩惱的繫縛」──之立場;眾賢採「離繫」──令煩惱不再現起──之立場。對於有部而言,「斷除煩惱的繫縛」,是手段,是斷惑的「基本立場」與普遍原理;而成就「離繫得」──令煩惱不再現起,是目標,是斷惑的「最終目的」。
目次一、問題所在 3
二、「煩惱」與「隨眠」 6
三、隨眠諸有本 9
四、三界五部九十八隨眠 11
五、說一切有部的煩惱理論 15
(一)所緣隨增、相應隨增 16
(二)有隨眠心 17
六、煩惱的斷滅 22
(一)二種斷惑(自性斷、所緣斷) 23
(二)斷惑四因 25
(三)斷惑從所緣 30
(四)世親的「斷得說」(自性斷) 31
(五)眾賢「斷惑從所緣」 33
七、結論 39
ISSN19968000 (P)
點閱次數1935
建檔日期2009.07.07
更新日期2021.01.11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82209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