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王陽明與蕅益智旭《大學》功夫論之研究=A Study in Interpretation by Wang Yangming(王陽明)and Ouyi Zhixu(蕅益智旭)of the Theory of Practice in the Great Learning
作者 王和群 (著)=Wang, He-chun (au.)
出處題名 法鼓佛學學報=Dharma Drum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卷期n.4
出版日期2009.06.01
頁次147 - 187
出版者法鼓文理學院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dila.edu.tw/
出版地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關鍵詞蕅益智旭=Ouyi Zhixu; 王陽明=Wang Yangming; 《大學》=the Great Learning; 正心=Rectifying the mind; 誠意=being sincere with thought; 格物=achieving the utmost knowledge; 致知=Investigating nature
摘要唐宋以來「三教合一」的文化現象逐漸成為潮流,至明代達到高峰。凡異文化之交融或會通,必有其困難處。以儒、釋二家為例,其最大差異乃在於世界觀(儒家重道德實體義,佛教重緣起性空)與終極境界(儒以成聖人,釋以成佛)的不同。因此儒佛的會通不論是援儒入佛或是援佛入儒,多半從心性修養的功夫處著手。本文欲就王陽明與蕅益智旭針對《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功夫的詮釋,辯證儒佛功夫論的同異處及其文化意涵。從陽明與智旭對《大學》「格、致、誠、正」的詮釋,可知二者皆重視「內省」的功夫,因其理論受限於儒、釋二家根本思想的不同,故功夫有可通之處,亦有不可通之處。從二人對治心意的功夫次第安排上,可知陽明所要突顯的是道德主體(致知)的把握,致知的知是良知,能知善知惡,致知方能格物、誠意、心正,因此說「格、致、誠、正只是一事」,以致知為心性修養最直截、根本的功夫,至於其他的輔助,如靜坐等,都是為了凝攝心志的方便法。而智旭雖然也以「知」為明德之本,然而在意識尚未轉識成智前,此知是無法顯露其性,因此還須從格物功夫著手,破我、法二執,以成觀我、法二空。觀智旭援用佛教的名相詮釋《大學》功夫論,以佛教義理為主,兼採儒學義理為輔的方式來看,雖自言儒佛本非二家,但仍有序列先後之差異。此種文化教判,正是儒佛會通的最大特色。

目次一、前言 149
二、王陽明與蕅益智旭三教通一的論學態度  151
三、「心、意、知、物」的定義  155
(一)王陽明  158
1. 心與意的關係  158
2. 意與知的關係 158
3. 意與物的關係 160
(二) 蕅益智旭 162
1. 心與意的關係  162
2. 意與知、物的關係 165
四、「格、致、誠、正」的實踐關係 167
(一)王陽明 
1. 正心與誠意的關係 178
2. 誠意與格物的關係 178
3. 誠意與致知的關係 178
(二) 蕅益智旭 177
1. 正心與誠意的關係 178
2. 誠意與致知、格物的關係 178
五、結語 181
ISSN19968000 (P)
點閱次數1323
建檔日期2009.07.09
更新日期2021.01.11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82233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