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實在與知識=Reality and Knowledge
作者 Stcherbatsky, Th. ; 張尚德
出處題名 華岡佛學學報=Hwakang Buddhist Journal
卷期n.1
出版日期1968.08
頁次197 - 222
出版者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
出版者網址 http://www.chibs.edu.tw/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關鍵詞佛教邏輯; 知識論
摘要本文是 Th. Stcherbatsky 所著的《Buddhist Logic》Vol.2 一書中第二章的中譯. 文中分為八段說明佛教的邏輯.
第一段「佛教邏輯的範圍與目的」指出佛教邏輯所要處理的是認知對象與概念思想的功效之實在問題; 亦即佛教邏輯並不探求潛意識,而只分析辯證式的思想. 其題旨則分為三部份:知識的起源,知識的形式及知識的語言表示. 然而佛教邏輯也處理感性. 感性是外界實在知識的主源泉; 理知則為產生此種知識形式的源泉. 因此佛教邏輯包含知識論與形式邏輯.
第二段「知識的源泉」說明正確知識的源泉是不矛盾經驗.
第三段「認知與再認知」進一步說明了解知識的正確方法,除不矛盾的經驗外,還有另一種特性:認知一種尚未認知的事物,使認知成新的認知. 「再認知」是對此新新的認知的一種重覆認知,但不是知識的源泉.
第四段「真的檢定」討論經驗作為真理的唯一判準時,所引生的問題. 如:產生知識的諸原因是否同時產生知識的可靠性? 或其可靠性是由其後心靈的運作來形成的? 本段就此問題而分別闡述印度哲學與佛教的不同見解.
第五段「實在論與佛教對經驗的見解」指出佛教雖主張經驗為知識的主源泉,而帶有實在論的色彩,但在了解經
驗的方法上,兩者卻有很大的不同. 換言之,本段旨在說明作為實在的交互行動之有關經驗的實在論觀點,與僅設定功能上互為依賴的佛教觀點二者間的差異.
第六段「兩種實在」論述所謂「實在」就是在因果上具有實效性. 而佛教邏輯家所設想的兩種實在:一是反映純粹感覺中的終極實在; 另一則是反映在一客觀化想像中的實在. 而依上述實在的兩重性,使知識的源泉也具兩重性. 這便是第七段「知識源泉的雙重性質」所意謂的:我們的認知有兩種顯著不同的源泉,其一為終極實在的反映,其二為建構諸意象的能力.
第八段「認知的限度」指出佛教哲學在理解物質的因素中,建立起一種存在的多元系統從而展現的一種批判的精神; 此即捨棄純屬肯定性的武斷方法,轉而探求認知的諸源泉及其限度.
目次一 佛教邏輯的範圍與目的 198
二、知識的源泉 200
三、認知與再認知 202
四、真的檢定 203
五、實在論與佛教對經驗的見解 205
六、兩種實在 206
七、知識源泉的雙重性質 208
八、認知的限度。獨斷論與批判論 211
點閱次數1221
建檔日期2000.08.31
更新日期2017.08.22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252202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