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魏晉佛學格義問題的考察 -- 以道安為中心的研究=The Matching of Ideas in Buddhism During the Wei-Tsin Dynasty
作者 蔡振豐 (著)=Tsai Chen-feng (au.)
出版日期1997
頁次246
出版者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出版者網址 http://www.cl.ntu.edu.tw/index_welcome.php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林麗真
畢業年度86
關鍵詞蔡振豐=Tsai, Chen-Feng; 魏晉=Wei-Tsin Dynasty; 格義; 道安=Tao-An; 六家七宗=The Six Schools and Seven Sects; 玄學=Metaphysic; 佛教=Buddhism; The Matching of Ideas in Buddhism
摘要自陳寅恪先生的 <支愍度學說考> 提示「格義」問題以來,學者大多以「格義」一詞具廣狹二義. 狹義指為與道安同時,竺法雅「以內典事數擬配外書」的格義之法; 廣義則指為「中國學者接受與理解佛教思想的方法」,此種方法的基本形式是:「以中國原本的觀念對比外來思想,達到充分理解外來思想的目的」. 本論文在上述二點「格義」的觀念下展開研究,企圖解決佛教史上的二個問題:(一) 「格義」在方法論上的「方法」為何? 可否進一步從思想形式上給予清楚的說明? 以中國的思想形式接受外來思想,是否會形成誤失? 產生這種錯誤理解之因何在? (二) 日本的學者認為以內,外典相互擬配的「格義」,在道安後獲得了改善; 所以道安後的格義是基於佈教需要,所作的權宜措施. 實情是否如此? 為不忽略小乘禪學在早期中國佛教的影響,所以本論文先分析《安般守意經》及《陰持入經》的格義問題,由此建立中國佛學論者對佛學的基本形式,以作為理解轉變的對照之用. 其次則分析道安與六家七宗的般若學理論,以考察中國學者在理解小乘佛學與大乘般若學時,在思考方式上有何轉變之跡. 初步的結論為:(一) 「格義」一詞在道安及僧叡的使用中,應指般若學流行前的時期. (二) 道安的經序思想有前後的轉變跡象可尋. 前期接近康僧會一系,為中國的思想形式. 後期接受了緣起論,但在論述上不免中國主體境界觀的影響. (三) 六家七宗不包括支道林及道安二者. 支道林的思想及郭象玄學有方法論上的相似. (四) 中國「自我本體」觀念與「言意」的論點,可能為不能契入佛學理論中「無我」觀與「假名」觀的關鍵.

目次緒論 問題基點與展開
一. 格義說的檢討
二. 格義一詞在使用上的反省
三. 基本預設與討論的展開
第一章《安般守意經》經,注,序所顯示的格義問題
一. 安世高譯作的確定
二. 現存《安般守意經》經,注的主內容
三.《安般守意經》經,注所顯示的格義問題
(一) 語言的隔閡部份
(二) 理論的部份
1. 理論上的基本歧異--「觀」的考察
2. 經序思想所反映的理論架--「心」的考察
(1) 康僧會
(2) 道安
(3) 謝敷
3. 部份理論重建上的誤解--「數」的考察
四. 小結
第二章《陰持入經》經,注,序中的法數與識神概念
一.《陰持入經》對五陰,六本,十二入,十八持的分類
二. 陳氏《註》對五陰六本等基本法數的理解
(一) 心與陰(識神與諸陰)
(二) 種與元氣
(三) 解脫之道與無為之說
三. 陳氏《註》的檢討
(一) 陳氏思想背景的推測及其衍生問題
(二) 陳氏《註》心之理論的混合型及其與佛教義理的差異
(三) 陳氏理論在格義問題上的意義
四. 道安《陰持入經序》所反映的問題
五. 小結
第三章 道安對格義的態度及其經序思想的轉折
一. 道安對格義的批評
二. 現存道安經序成篇的先後
三. 道安初期經序所反映的佛道思想及其轉折
(一) 道與本末
(二) 精與神
(三) <大十二門經序> 在論述內容上的思想轉折
四.《般若經》的傳譯及道安在研究上的擇取
五. 道安經序的般若思想
(一) <道行經序> 的般若思想
1. 智度
2. 真如法性
3. 語言概念與智的關係
4. 道安的語言概念同於王弼的言意理論
5. 譯文的影響
(二) <合放光光讚略解序> 的般若思想
1.《般若經》說空即說涅槃,真如,法身,真際
2. 道安說真如,法身,真際有實踐次序之意義
3. 道安展開義理之思考方式與《般若經》不同
六. 道安經序在格義問題上的意義
(一) 對無我義的不契
(二) 對空義的不契
(三) 翻譯與理解之隔閡
七. 小結
第四章 道安時代的般若學與不契空義的關鍵
一. 文獻所見六家七宗之說
二. 格義之解釋與六家之所指
三. 肇所破三家為竺法汰,關內即色,支愍度
(一) 竺法汰本無宗
(二) 關內即色宗
(三)支愍度心無宗
四. 僧肇評論的基礎與後人的評述
(一) 僧肇
(二) 周顒 <三宗論>
(三) 僧鏡 <實相六家論>
五. 支道林的名言概念與郭象寄言跡冥之論
(一) <大小品對比要抄序> 的主論旨
(二) 支道林與郭象之「寄言」思想形式上的相近
(三) 即色遊玄與般若空義不契
六. 小結
附錄
結論
一. 魏晉佛學格義的方法與思考形式
(一) 諸經比義的理解方式
(二) 中國思想方法的影響
(三) 格義無法達成的關鍵
二. 魏晉南北朝時期「格義」一詞的意義
(一) 文獻所見的格義
(二) 僧叡在 <喻疑> 與 <毗摩羅詰提經義疏序> 中的意見
(三) 格義時期指為般若學流行前的時期
主參考書籍及論文
點閱次數532
建檔日期2000.12.14
更新日期2015.11.06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39014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