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中國佛教義學的形成 -- 東晉外國羅什「般若」與本土慧遠「涅槃」之爭=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Buddhology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The Clash between the Prajnaparamita Thought Imported by Kumarajiva andHuiyuan's Native Nirvana Concepts
作者 賴鵬舉 (著)=Lai, P'eng-chiu (au.)
出處題名 中華佛學學報=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Journal of Chinese Buddhist Studies
卷期n.13.1
出版日期2000.05
頁次349 - 391
出版者中華佛學研究所=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出版者網址 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_tw.php?id=12
出版地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英文=English
附註項n.13.1為第13期卷上‧中文篇
關鍵詞鳩摩羅什=Sengzhao; 廬山慧遠=Kumarajiva; 僧肇=Huiyuan of Mt. Lu; 般若=Prajna; 涅槃=Nirvana
摘要本文主的目的是探討五世紀初外來的中亞般若學傳入中
國後,如何與本土的涅槃思想相互激盪,終於塑造出爾後
一千多年中國佛教義學思想的主流.

東晉末,北方的羅什僧團宗「般若性空」,南方的慧遠僧團
宗「涅槃實有」,並依之開展為各自的義學體系,思維形式
與禪法. 兩者間產生了中國佛教史上最激烈的一次爭辯,
而爭辯後也導致兩家思想在中國佛教界內的逐漸融合.
「判教」的出現說明了融合的開始,而隋唐「宗派」的出現
則標示了這種融合的完成.

Summary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alien prajna
science,after its introduction to China from Middle
Asia in early fifth century,interacted with the
local nirvana thought and finally moulded the
mainstream of Chinese Buddhology thought.

In late Jin Dynasty,the sangha order of kumarajiva
in Northern China promoted "prajna emptiness" while
the sangha order of Huiyuan in Southern China
expounded "nirvana existence." They developed
their own doctrinal system,style of thought and
meditation technique." The most critical dispute
appeared between them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m. After dispute,the two schools gradually
integrated. The appearing of "doctrinal criticism"
is the starting of integration. And,the appearing
of different schools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symbolizes the completion of this integration.

目次前言
一. 慧遠向羅什的請問揭開大論辯的序幕
(一)法有至極
(二)重「至極」與「未極」之別
(三)否定方便漸次的法門
二. 僧肇對「法性論」所發動的第一. 二波論破及慧遠將
此論往般若的方向修正
(一)第四難涉及法性論的論法
(二)第五難涉及法性論有無「至極」的根本問題
(三)第九難涉及廬山禪法之定慧
三. 道生以《維摩經注》全面建立廬山「涅槃」的基礎
(一)道生《維摩注》沿襲慧遠「法性論」的觀點
(二)道生《維摩注》對涅槃義的新開展
四. 僧肇以 <涅槃無名論> 破當時《成實》學者的小乘涅
槃說
(一) <覈體第二> 是成實家提出有餘,無餘涅槃的觀點
五. 僧肇在 <涅槃無名論> 中對廬山涅槃發動最後一波論破
(一) <難差> 與 <辯差>
(二) <詰漸> 與 <明漸> 是討論慧遠法性論的頓悟觀點
(三) <識動> 與 <動寂> 是討論慧遠菩薩遍學的問題
六. 僧叡在論辯中由般若而轉入涅槃的陣營
七. 中國佛教義學第一次大論辯的結局 -- 「般若」與
「涅槃」的合流及般若之學的貶化
結論
ISSN10177132 (P)
點閱次數1531
建檔日期2001.01.03
更新日期2017.06.20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43590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