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孝:儒佛信念在民間會通的基礎=Filial Piety: the Syncretic Basis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in Popular Society
作者 鍾雲鶯 (著)=Chung, Yun-ying (au.)
出處題名 佛學與科學=Buddhism and Science
卷期v.11 n.2
出版日期2010.08.01
頁次80 - 90
出版者圓覺文教基金會
出版者網址 http://www.obf.org.tw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作者任職於桃園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Department of Chinese Linguistics and Literature, Yuan Ze University, Taoyuan, Taiwan)
關鍵詞三教融合=syncretism; 孝=filial piety; 儒佛會通=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摘要本文乃從儒家與佛教的民間故事入手,配合儒家的《孝經》與佛教的《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討論儒佛對「孝」的觀念。我們可以發現,儒家乃基於倫理與維持社會秩序談孝,是以不同的社會階級,其所盡孝的方式不同,因應各階級之責任,盡孝的目標也有異,雖說廿四孝故事中不乏孝子感動天地神人得善報的故事,然這些孝子善報的故事,正是儒佛對話與會通的基礎。佛教的故事雖多以因果報應論孝,然其中所談皆以人倫之基討論孝的必要性,以及讓父母離苦得樂方為大孝的理念得知,佛教已融入了儒家的思想,使得「孝」成為儒佛共同的信念。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filial piety serves as the basis on which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syncretize in popular society. In Confucianism filial piety is practiced to maintain human ethics and social order, and hence various means and goals ensue from social rank. In Buddhism it appeals to not only karma, but human ethics which traces back to Confucianism. Filial piety bridges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目次壹、前言 80
貳、 儒佛論「孝」之面向 81
參、 廿四孝故事所呈現儒家之「孝」的意義 84
肆、佛教因果報應故事所呈現「孝」的觀念 85
伍、結論 88

ISSN16072952 (P)
點閱次數1203
建檔日期2010.11.05
更新日期2017.07.24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72843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