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當代台灣修女與比丘尼皈依生涯之比較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onversion Career of Catholic Religious Sisters and Buddhist Nuns in Modern Taiwan
作者 林淑理 (著)=Lin, Shu-li (au.)
出版日期2018
頁次301
出版者輔仁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fju.edu.tw/
出版地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
指導教授蔡怡佳
畢業年度106
關鍵詞皈依=conversion; 皈依生涯=conversion career; 修女=Catholic Sisters; 比丘尼=Buddhist Nuns; 宗教交談=interreligious dialogue; 比較研究=comparative study
摘要本研究旨在比較現代台灣修女與比丘尼的皈依生涯,希望從比較能更瞭解皈依現象,促進宗教間的瞭解與交談。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研究先釐清皈依的概念,瞭解皈依的理論與議題,以及天主教、佛教的皈依觀與女性修道史作為研究的基礎。然後,以深度訪談獲取十位研究參與者(包括五位修女、五位比丘尼)的皈依故事,以宗教現象學來瞭解皈依的現象,並以紮根理論的不斷比較法分析。從皈依研究的發展與理論中,選擇藍柏(Lewis Rambo)的整體理論整理、分析資料,參考顧仁(Henri Gooren)的皈依生涯理論,作為分析架構,最後以卡諾(Dale Cannon)的理論,整體分析研究參與者走向終極實在的途徑的異同。
研究結果發現,科際整合的皈依理論是現代學者常採用的取向,本研究支持皈依多數是漸進皈依(本研究佔80%),青少年或成人早期是初次皈依的重要年齡,領洗/皈依三寶後仍持續皈依。本研究參與者生長的大脈絡受1949年前後,許多修道人士逃難或隨政府來台,在台灣積極傳教/佈道的影響。她們家庭宗教信仰主要是民間信仰與在家佛教,家庭經濟小康,生活和樂,她們經由社會網絡接觸新宗教。修女組經由教理講授進而領洗,比丘尼組則在參加活動或寺廟舉行皈依儀式時皈依。初次皈依後,修女組多數感受到基督的召叫,很快決定修道,而比丘尼組經過較長時間的考慮,才決定出家。有80%的父母反對她們修道,不希望她們受苦,老而無依。經過不斷溝通,仍有20%在她們修道後才同意。修女組依據天主教法典規定的培育歷程,而比丘尼組的培育歷程變異較大,受大戒即成為宗教師,在此前後她們接受佛學院或師徒式培育。成為終身成員後,研究參與者度團體生活方式,加強修行,也從事委派的工作,以服務僧團與社會。
從走向宗教的途徑來看,在成長期,她們以理智與情感接觸宗教,探索階修女組接受教理講授偏向以理智認識新宗教。初次皈依後,修女組較集中正行的途徑,而比丘尼組較多元。在培育期,她們接受宗教傳統的修行訓練,在奉獻期持續修行與服務奉獻的工作。研究發現皈依經驗是一種見證,幫助她們肯定生命的意義,作為服務的基石。比較皈依經驗時,發現兩個宗教的女性修道者有許多相似之處,可做為宗教間互相瞭解與交談的基礎。從分享與交談中彼此互相學習,肯定自己的傳教使命,並以合宜的方式宣講/弘法。
根據研究結果,針對後續研究、宗教追尋者、宗教機構與女性修道團體提出一些建議。

The aims of this study are to compare the conversion career of Catholic Religious Sisters and Buddhist Nuns,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complex conversion phenomena and promoting interreligious understanding and dialogue.
To get these aims, the concept of conversion is clarified first. Then the theories and issues, Catholic and Buddhist ideas of conversion, and the history of female religious lives are understood. All are the base of this study. In-depth interviews are conducted to get ten conversion stories (from five Catholic religious sisters and five Buddhist nuns). Conversion phenomena are understood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Phenomenology of Religion and Constant Comparative Method in Ground Theory. From the history and theories of conversion research, Lewis Rambo’s holistic theory is used to organize and analyze the data collected. Henri Gooren’s conversion career theory is employed as analytic skeleton. Dale Cannon’s Six Ways of Being Religious is used to compare the ways co-researchers use to go to Ultimate Reality.
The main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The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of conversion theory is often used by modern scholars. This study supports most people convert gradually (80% in this study) in their adolescent or early adult. After their baptism or taking refuge, they continue their conversion. The Macrocontext of this study is around 1949. Many religious people flee away Mainland China and preach actively in Taiwan afterwards. Most of the co-researchers’ family believe in Popular Religion or Lay Buddhism. They live happily and have enough income to support their family. They contact new religions through social network. Sisters Group study Catechism before baptism, while Buddhist nuns Group take refuge when ritual of taking refuge is conduct in temples. After initial conversion, Sisters Group feel called by Jesus and decide to live religious lives, while most Buddhist nuns Group don’t feel called and go to convent many years later. 80% of their parents oppose their decision, because they don’t want them to suffer and to be lonely when old. After communication, their parents agree. But 20% of their parents don’t agree until they stay in convent or receive upasaṃpqnna. Sisters Group are trained according Catholic Cannon Law, while Buddhist nuns Group vary. After upasaṃpqnna, they become Masters of Buddhist. Being a perpetual member, co-researchers live in a community to improve their spiritual lives and work for their community and society.
From the ways of being religious, they contact new religions by way of Reasoned Inquiry and Devotion in Growth Period. Sisters Group are more intellectual in Quest Period for studying Catechism. After baptism, Sister Group is more in Right Action ways, while Buddhist nuns Group vary. In Training Period, they receive the methods of spiritual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s. In Devotion Period, they practice in community with other members and do the jobs assigned by
目次緒論 1
研究動機 3
文獻探討 6
研究問題與目的 13
研究方法與研究程序 13
研究架構 16
名詞解釋 18
研究範圍與限制 19
第一章 皈依研究 21
第一節 皈依研究史 21
第二節 皈依的理論 27
第三節 皈依研究議題與趨勢 43
第二章 人生的終向 51
第一節 人類的處境與因應 51
第二節 皈依的必要性 54
第三節 教會/教團的使命 66
第三章 女性修道制度 81
第一節 天主教的女性修道制度 81
第二節 佛教的女性修道制度 92
第三節 綜合比較 107

第四章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111
第一節 研究場域 111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的邀請 118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的分析 119


第五章 成長期 125
第一節 生長的環境 125
第二節 生命的追尋 130
第三節 結果 135

第六章 探索期 139
第一節 會遇的環境 139
第二節 探問歷程 141
第三節 領洗/皈依的原因 148
第四節 家人的態度 158
第五節 結果 161

第七章 宣認期 167
第一節 互動與委身 167
第二節 修道的原因 171
第三節 與修道有關的經驗 178
第四節 家人的反應 181
第五節 結果 186

第八章 培育期 189
第一節 基本培育 189
第二節 培育生活甘苦談 203
第三節 綜合比較 211
第四節 結果 215
第九章 奉獻期 219
第一節 修道生活 219
第二節 身分與活水源頭 227
第三節 生命素質的精進 235
第四節 危機與成長 242
第五節 互動與委身 249
第六節 結果 258

第十章 皈依經驗比較的省思 263
第一節 走向終極實在的途徑 263
第二節 參與研究者的經驗 269
第三節 宗教交談的意涵 272

結論 277
總結 277
研究貢獻 281
建議 283

參考書目 285
中文部份 285
英文部份 294

附錄 299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299
附錄二 訪問大綱 300

圖表目次
圖一 本論文之研究架構圖 17
圖二 藍柏的整體皈依理論圖 29
圖三 皈依生涯取向中的宗教活動層次移動圖 38
圖四 安嘉在一貫道的宗教活動層次移動圖 132
圖五 卡諾的走向終極實在的六途徑 264
表一 整體理論與皈依生涯理論之比較表 41
表二 參與研究的修女的基本資料表 119
表三 參與研究的比丘尼的基本資料表 121
表四 基本資料之比較表 122
表五 成長期的助力與阻力分析表 135
表六 探索期的助力與阻力分析表 161
表七 皈依主題、因素與立即性的分析表 164
表八 宣認期的助力與阻力分析表 186
表九 培育期的助力與阻力分析表 215
表十 奉獻期的助力與阻力分析表 258
表十一 修女們接近終極實在的方法 269
表十二 比丘尼們接近終極實在的方法 271
點閱次數146
建檔日期2020.02.11
更新日期2023.02.03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589647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