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法藏《梵網經菩薩戒本疏》之研究=On Fazang's Commentary to the Code of the Bodhisattva Precepts in the Fanwang jing
作者 王怡方 (撰)=Wang, Yi-fang (compose)
出版日期2021
頁次218
出版者佛光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ebsite.fgu.edu.tw/
出版地宜蘭縣, 臺灣 [I-lan hsien,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佛教學系
指導教授郭朝順
畢業年度109
關鍵詞法藏=Fazura;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 《梵網經》=Brahmajāla-sūtra; 菩薩戒=bodhisattva-śīla; 政教關係=Relations Between State and Religion; 苦行=ascetic practice
摘要本文研究賢首法藏《梵網經菩薩戒本疏》(下略稱《本疏》)對苦行的解釋、調和大小乘戒之作法、政教關係下的持戒立場,以及折射這些戒觀的歷史背景。並分析《本疏》與《華嚴經探玄記》的十門釋經架構,一陳法藏對《梵網》與《華嚴》在根器、修學方法等設定之異同。《本疏》是對《梵網經》的《戒本》之註釋,由此亦涉及《梵網經》文獻爭議之探討。全文大分三段,鋪陳順序為:
首先,探究《梵網經》的內容與文獻問題。借助古疏的記載,指出《大正藏》所收兩卷本《梵網經》的分卷型態經歷變動,且下卷被另行編入《戒本》的證據,從而確定《戒本》連同《心地品》曾分別單行流通。再者,鳩摩羅什傳出的《戒本》並非譯場的產物,到了隋唐《戒本》內容也有變動的情形,並指出其中違反中國佛教傳統的戒學思想。而《心地品》的文體違反漢文語法習慣,故可能是未經證義、綴文等譯經程序的作品。爰推敲《梵網經》的淵源與結集在西域,後來流傳過程中被添入中土文化的要素。
第二,梳理中國東漢末以來至初唐時期的大乘戒與《梵網經》信仰發展軌跡、「重受」傳統形成脈絡,以及先於法藏的《梵網經》註疏成果。此中,將發生政教關係議題的若干政權,置於考察主線,確認菩薩戒具有聯繫政教關係的作用;而聲聞戒的奉持,是僧家面對當權展現的本位。藉此將初唐的法藏置於此大歷史背景,深化此疏涉及政教關係與大小乘戒的關係之討論。
第三,透過碑文、傳記,刨究直接影響法藏的梵網戒觀的歷史因素,包括:延續南北朝時期的大乘苦行文化、重律的出家環境、涉足政治圈等因素,並運用語文學釐清若干史料解讀問題。最後直探《本疏》內容,確認法藏對苦行、大小乘戒融合、政教關係等議題抱有深刻關懷,並透過三聚淨戒等理論融貫梵網戒學與華嚴教學。此中,對中日學界以「現實主義」或「圓融」理論分析《本疏》的觀點加以反省。此番研究將梳清法藏在戒行的理論與實踐之立體形象。
目次摘要 I
誌謝辭 II
目次 III
圖目 VII
表目 VIII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梵網戒觀與華嚴教學間的關係 1
二、梵網戒觀之形成背景 2
三、法藏所持《梵網經》版本問題 3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評述 4
一、《梵網經》文獻研究 4
(一) 中國撰述、下卷先行 4
(二) 部分偽妄、上卷先行 6
二、菩薩戒在中國中古的流布 7
(一) 「菩薩戒」的定義與範圍 7
(二) 中古時期菩薩戒信仰研究 9
三、《梵網經菩薩戒本疏》研究 11
(一) 對梵網戒觀圓融特質的肯定 11
(二) 強調梵網、華嚴理論之別 13
(三) 梵網戒觀律宗背景之考察 1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5

第二章 《梵網經》的文本與定位 19
第一節 《梵網經》的版本與內容結構 19
一、《梵網經》的版本 19
二、古疏對《梵網經》的結構理解 21
(一) 對上下全卷的科判 22
(二) 單對下卷的科判 24
(三) 「戒流通」與「品流通」 25
三、本文對《梵網經》的結構理解 26
(一) 摩醯首羅天王宮的開場 26
(二) 對稱結構的流通文 27
(三) 總結《梵網經》的科判 29
四、《梵網經》的內容 31
(一) 四十心地 31
(二) 十重四十八輕戒 32
(三) 十住處說法 36
第二節 《梵網經》的文獻爭議 38
一、經序考察:誦耶?譯耶? 38
二、傳記考察:「譯經」身份之擇定 43
三、經錄考察:《梵網經》兩卷本的疑偽爭議 45
四、「下卷先行說」及「經題」之研究 49
五、對漢譯諸經、偽經詞句的襲用 53
(一) 四十心地與其他經典的關係 53
(二) 戒相與其他經典的關係 54
第三節 對前人研究的反省與新說的提出 56
一、《戒本》別行說:風格學的考察 56
(一) 心地教說的文體分析 58
(二) 戒法教說的文體分析暨《戒本》範圍之窺測 59
(三) 全卷流通分 61
二、「後人加筆說」與「西域淵源說」 62
(一) 後人加筆說 62
(二) 西域淵源說 64
三、小結 66
第四節 《梵網經》與《華嚴經》的關係 67
一、概述學界於梵網、華嚴之佛陀觀等的比較 67
二、說法會處與菩薩行位 69
三、戒學思想的異同 72

第三章 從菩薩戒到《梵網經》信仰成立及其註疏 76
第一節 中國中古時期的菩薩戒信仰 76
一、中古時期僧俗持戒概況 76
(一) 佛教初傳時漢人的出家與修行 76
(二) 具菩薩道意涵的僧俗共戒——五戒 79
(三) 僧律傳譯的社會背景及其意義 82
二、菩薩戒經的傳譯 85
(一) 菩薩戒經的定義 85
(二) 菩薩戒經的分類與傳譯 87
三、菩薩戒對中古時期僧俗關係的影響 91
(一) 後秦・姚興(在位394-416) 92
(二) 東晉・桓玄(在位402-404) 96
(三) 蕭梁・武帝(在位502-549) 97
(四) 北周・武帝(在位560-578) 101
(五) 北周・宣帝(在位578-579) 108
(六) 隋・文帝(在位581-604) 110
(七) 唐・太宗(在位626-649) 111
(八) 大周・武后(在位690-705)、唐・中宗(在位683-684,705-710) 112
四、菩薩戒建立僧俗之別的要素與「重受」傳統之建立 114
第二節 《梵網經》信仰之形成 117
一、王者戒法 117
二、孝名為戒 117
三、佛性為戒 120
第三節 《梵網經》的註疏 121
一、古代梵網註疏的類別 121
二、法藏時代以前的註疏 123
(一) 智顗(538-597) 123
(二) 元曉(617-686) 128
(三) 義寂(7世紀中~8世紀初) 130
(四) 勝莊(活躍於8世紀初) 131

第四章 法藏的菩薩戒觀及其形成背景 133
第一節 法藏撰疏的歷史因素 134
一、教界的苦行風氣 134
(一) 年甫十六煉一指 135
(二) 昔嘗鍊指,今更隳肝 141
二、重律的出家環境 145
三、其他歷時性的複合因素 150
第二節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的註解方法 152
一、疏文結構 152
二、對行布戒學的設定 155
(一) 住前菩薩 155
(二) 制教所攝 156
(三) 菩薩種姓 159
(四) 不涉圓融 162
三、十重四十八輕戒的解釋架構與方法 164
(一) 十重四十八輕架構 164
(二) 十門與八門 165
第三節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對菩薩戒的特殊主張 170
一、舉況、通局論苦行 170
二、對聲聞戒的定位 173
(一) 肯定小為大之基 173
(二) 緩和呵小之意 175
(三) 對「梵網戒觀融攝瑜伽戒、聲聞戒」一說之反思 177
三、政教關係的視角 179
(一) 事功為國 180
(二) 權衡王力 182
(三) 佛教本位 188
四、連貫《梵網》、《華嚴》之思想 189
(一) 菩薩位法之融會 189
(二) 收攝萬行的三聚淨戒 190

第五章 結論 194
一、《戒本》內容範圍與源流之初探 194
二、《本疏》折射中古時期大小乘戒影響政教關係之背景 195
三、法藏的苦行事蹟及他對梵網戒苦行的解釋 195
四、不離華嚴教學的梵網戒學 197
五、研究的限制與未來展望 197

參考文獻 199
佛教典籍和古籍 199
中文專書和論文 201
日文專書和論文 202
西文專書和論文 204
學位論文 205
數位古籍 206
工具書與其他 207

圖目
圖1:〈戒品〉附說於《心地品》結構示意圖 22
圖2:心地與戒教說之三分科段示意圖 31
圖3:《戒本》於戒教說中前後經文對稱結構示意圖 61

表目
表1:心地與戒教說流通分之對稱結構(附智顗科段:戒流通、品流通) 27
表2:十一偈半與戒教說流通分之對照表 29
表3:心地與戒教說之三分科段總表 30
表4:梵網四十心地簡表 32
表5:十重四十八輕戒的結構 33
表6:《梵網經》十住處說法 37
表7:〈菩薩波羅提木叉後記第九〉、兩種〈梵網經序〉對照表 39
表8:〈鳩摩羅什傳〉所示譯經目中「菩薩戒本」的異文 43
表9:六家經錄所載「菩薩波羅提木叉/菩薩戒本/梵網經」的情形 46
表10:梵網十重戒與諸經律重疊之項目 54
表11:《梵網經》十住處說法與《華嚴經》七處八會之對照 69
表12:引入華嚴菩薩位法的梵網四十心地 72
表13:《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十門結構 152
表14:《梵網經菩薩戒本疏》、《探玄記》十門解經對照表 155
表15:《梵網經菩薩戒本疏》、《探玄記》於初門「教起所因」的兩造十義 155
表16:《梵網經菩薩戒本疏》、《探玄記》於第四「顯所為機」的兩造解釋 160
表17:《梵網經菩薩戒本疏》、《探玄記》於第五「能詮教體」的兩造十門 163
表18:十重四十八輕戒於《梵網經菩薩戒本疏》相應卷次 164
表19:《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對十重戒相的止持、作持之理解 167
表20:《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對四十八輕戒「正制」所攝的內容(止持/作持) 168
表21:《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對十重戒「皆具三聚」之理解 179
表22:華嚴菩薩行位與《梵網經菩薩戒本疏》五位菩薩說之對照 189
點閱次數175
建檔日期2021.11.08
更新日期2023.01.06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27126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