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講記

 

    佛道品第八

  下面一品佛道品第八。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

   非道。是為通達佛道。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答曰。若菩薩行五無

   間而無惱恚。至于地獄無諸罪垢。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于餓

   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菩薩怎麼能通達佛道呢?

我們現在先了解,怎麼樣通達佛道?佛道──定慧二道,通達定道是上求佛道,通

達慧道是下化眾生。上求佛道,等覺菩薩;下化眾生,化緣未滿,才示現妙覺佛度

化眾生。成妙覺佛度化眾生,因緣果滿了,成就無上佛道。文殊師利問他怎樣通達

佛道?通達是通生死,達涅槃。

  「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行於非道,我們先了解什麼

是非道?非道解釋很多了,譬如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皆是非道,

六道嘛!那麼簡單一句話說,凡是不能具足定慧二道的,稱為非道。「若菩薩行於

非道。是為通達佛道。」行於非道是怎麼?入六道度眾生啊!那才能上求下化具足

。等覺菩薩成就無上佛道,欠缺化緣未滿,還沒度化眾生,所以再上生兜率,下生

人間度眾生,才成妙覺佛,證無上菩提究竟涅槃。

  「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菩薩怎樣行於非道呢?

  「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這是分別說,先講這一條。菩薩行於五

無間,無間地獄最重,五種無間地藏經說得很清楚。譬如說,一人也滿,多人也滿

,無間。一日一夜萬死萬生,無間,地藏經有很詳細解釋。菩薩行五無間,入地獄

救眾生啊!所以通達佛道。

  再者,「至于地獄無諸罪垢」,大家注意到了,如果你惱恨心重,那是無間地

獄因。菩薩雖入無間地獄,沒有惱恨心,為了救度眾生。大家切實注意到,如果瞋

心太重,那是無間地獄因。

  「至于地獄無諸罪垢」,雖然到地獄去,沒有罪垢。罪是罪業,在身口。垢在

心,在心有三種:貪、瞋、癡。罪業有七種:殺、盜、婬、惡口、妄語、綺語、兩

舌。菩薩雖然入地獄救度眾生,本身不犯十惡業,這是菩薩行於非道。要不然你有

罪垢,墮入惡道,墮於非道,不是行於非道。行於非道,菩薩行於非道,不住非道

,行空不證,知法不住法。

  「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雖然是入畜生,菩薩也示現入畜生,沒有無

明愚癡、貢高我慢、憍慢。什麼是憍慢呢?不孝、不義、不敬,稱為憍慢。

  菩薩怎麼還入畜生道呢?以前,我看到一個故事,有一個人遊五臺山,有一個

和尚說:「你給我帶一封信,帶給勃荷。」他問:「勃荷在那裏?」「你回去就找

到牠了!」他寫一封信給牠帶回來,帶回來他到那裏去找勃荷呢?找不到。有一天

他在路上走,看到一群豬在豬圈裏頭,那餵豬的叫:「勃荷!勃荷!」叫牠過來吃

食,他一看是頭豬啊!他就過去了:「你怎麼叫牠勃荷呢?」他說:「我們都叫牠

勃荷,這隻豬很好,牠在豬群裏,一切豬沒有亂動的,都很守秩序,所以我們都不

忍心殺掉牠。」他說:「勃荷!勃荷!你的信啊!」這個豬就過來了,後腿站起來

,和人站著一樣。他把信遞給牠,牠用嘴咬過去,吞掉了,吃了以後站著往生了─

─菩薩示現。他信裏面告訴牠,你度化因緣已經圓滿了,應該回來了。所以菩薩也

入三塗,為了度眾生,雖然入畜生道,沒有無明、愚癡,沒有憍慢等過。

  「至于餓鬼而具足功德」,雖然也入餓鬼道,可是具足一切德。餓鬼道沒有功

德,所以我時常叮嚀大家,廣修功德。如果一點功德沒有,命終之後墮餓鬼道。鳩

摩羅什講過,說印度一帶有一個風俗,自己作的功德,叫別人記起來,臨命終時自

己不能憶想了,別人讀給他聽,起歡喜心可以不墮惡道。

  「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先講三塗──地獄、餓鬼、畜生,三塗在欲界,

欲界生五趣雜居嘛!是在欲界。講過欲界了,再講色界、無色界。雖然到色無色界

去,不以為勝,不以為高,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大家注意到,貪心,餓鬼因;瞋心,地獄因;癡心,畜生因,所以要戒貪瞋癡

  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大家看維摩詰經,這品是講佛道品。

  文殊師利問維摩詰,云何菩薩通達佛道?維摩詰講,菩薩行於非道,就通達佛

道。意思是說,菩薩入生死度眾生是通達佛道。這部經褒揚大乘,訶責二乘,意思

也就是說,不行於聲聞緣覺道,是通達佛道。今天從「示行貪欲離諸染著」,從這

裏講起。

  【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行瞋恚於諸眾生無有恚閡。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

   伏其心。】

  「示行貪欲離諸染著」,貪欲是非道,菩薩示現行於非道,示現行於貪欲法,

可是沒有染著。大家都知道講示現,什麼樣的菩薩才叫示現呢?法身大士,地上菩

薩,他們才示現。不證法身,還是業報身,隨業轉,不能示現。法身示現好比什麼

呢?好比你站在水邊,水裏映出你的影子來,影子不被淹,雖然在水裏,不被水淹

,法身還是自在的。示現行於貪欲,好比水照影子,可是人不被淹死,所以離諸染

著。

  「示行瞋恚於諸眾生無有恚閡」」,這是先講三毒,貪講過了,再講瞋。示現

有瞋恚。什麼是諸閡呢?貪心落餓鬼,瞋心落地獄,癡心入畜生。雖然示現有瞋恚

心,可是不下地獄,沒那個業報。大家不要認為,學佛道的人不示現瞋恚。雖然示

現瞋恚,他心中還是清涼。佛都如此,何況餘人!佛制定戒律,每制定一條,都是

因為有人犯過了,這個時候佛先是訶責,種種訶責以後,制定戒律。

  「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示現入於愚癡,可是法身自在。怎麼能法身

自在呢?以智慧調伏其心。佛法的智慧不同於世間智慧,世間聽了有就執有,聽了

空就執著空,不入佛法。佛法智慧,聽到有,他知道是空。譬如心經說,色受想行

識即空,知道空;聽說空,就知道是有,因為空就是色受想行識。這個智慧為了簡

別世間法智慧,稱為妙智慧。以妙智慧調伏其心,心不離般若就是。

  【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

   大懼。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懃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

   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

  「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以下我們不要看,講六度了。六度我們

就知道他意思是示現有六蔽,六種蔽法,實在是行六度。六蔽當中,第一個就是慳

貪,示現有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內外所有是什麼呢?我們平時講內

財、外財,內財、外財從那裏來呢?內執六根,外執六塵,大家都知道佛法有內財

、外財,內財不用問是六根,頭目腦髓。外財呢,六塵。捨內外所有,內財外財都

捨。「不惜身命」,不愛惜自己身命,為度眾生。

  「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毀禁是犯戒,示現犯戒,可是

實在是一點點小小的罪過,他都起大恐怖心,不敢犯。這小小的罪過是什麼呢?戒

律裏有律儀,重戒是戒律,小罪是指威儀。示現犯戒,可是實在是小小罪過都懷大

恐懼。

  「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現有瞋恚心,而常慈忍。雖有瞋恚心,示現的,為

度眾生。譬如說,印光法師閉關,在關房裏有一個出家人去跟他頂禮。他說:「法

師!你從那裏來啊?」他說:「我從上海來。」「你是修淨土呢?還是修禪呢?」

這個出家人講了:「師父啊!我趕經懺的。」印光法師就說了:「怎麼!你趕經懺

?糊塗蛋,你師父就不管你了?」他說什麼:「我師父也趕經懺的。」「一堆糊塗

蛋!」為度他,沒有瞋恚心,完全是慈忍心。

  「示行懈怠而懃修功德」,這是精進一度,示現有懈怠而勤修功德。怎麼修精

進呢?修功德。大家知道,精進不是你不吃飯、不睡覺是修功德。什麼是功?什麼

是德?上求佛道是功,下化眾生是德,這樣修才是精進。這意思講明白一點,應該

說「示行懈怠而勤修上求下化」。

  「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現有亂意,其實常在定中。這個定不是你打坐坐在

那裏,像木頭一樣一點不動那樣叫定,不是的。你上班,一心念佛不起貪瞋癡,那

叫定。你吃飯,一心念佛不起貪瞋癡,也叫定。甚而言之,一日二六時,雖然做一

切事情,一心念佛不起貪瞋癡,這種定叫念佛定。所以示行亂意,可以做生意,可

以做事情,可是時常在定中,這是菩薩行。

  「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世間愚癡,計較世間利害,要是真正修行

人,他好像癡癡呆呆的,不計較。所以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佛法

,世間就是出世間,出世間就是世間。譬如說,色受想行識,世間;空,出世間。

色即空,空即色。我們再分別,世間慧和出世間慧怎麼具有呢?四事供養叫世間法

;知道一切法空,是出世間法。

  譬如前面的山有花草樹木沙石,我可以種花、種菜,我可以蓋房子──世間法

。我們追究起來,山有沒有?沒有,這要以出世間智慧知。我們講過了,山是花草

樹木沙石構成的,如果有山,那應該沒有花草樹木沙石,還有山啊!山沒有,就是

出世間慧。

  以上所說的,對治六蔽,行六度。雖然示現六蔽,而實在行於六度。什麼六蔽

呢?譬如慳貪、毀禁、瞋恚、懈怠、亂意、愚癡,稱為六蔽。實在是行六度──布

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梁。示行諸煩惱

   而心常清淨。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

  「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諂偽是世間名詞,以言語誑騙人稱為諂,以

行為欺騙人稱為偽。雖然示現有諂偽,可是實在是善方便。「隨諸經義」,不違經

法。這怎麼講呢?我曾經聽人家講一個故事給我聽,他聽說一個出家人很有修行,

去看他。看那出家人正拿著棍子打菜園裏的兔子,大聲吆喝了:「打兔子!」這個

人就問他了:「師父,你怎麼和牠生氣!」「牠不知道人可怕啊!見人不害怕,假

使遇到壞人,不就要了命了!」方便,不違經義。要是你起了愛見大悲,使牠不怕

人,正是害牠。各位都起愛見大悲,雞、貓小動物,使牠不怕你,可是牠不怕你,

也不怕別人啊!不怕別人,別人害了牠,違反經義。記住啊!該使畜生害怕的,使

牠害怕。譬如你餵一隻小鳥,小鳥不怕你,也不怕別人啊!那別人吃鳥肉。

  「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梁」,憍慢,在八慢當中,憍慢最惡。這個憍慢是

略說八慢,單獨講不孝父母叫憍慢,不敬師長謂之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梁」,

怎麼是橋梁呢?眾生有你的關係,從生死出來,進入涅槃,稱之為橋梁。

  「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示現有煩惱,這個諸煩惱有略說,有廣說。略說

有三種,貪瞋癡是煩惱,如果再多一點,貪、瞋、癡、慢、疑、惡見,這都是略說

。那麼廣說呢,八萬四千無量無邊。所以示行諸煩惱,也就是示行一切煩惱。「而

心常清淨」,心是清淨的。

  「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示現入於魔,魔是殺者,佛為救度一切眾

生,示現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佛的智慧和菩薩智慧有一點點差別,佛的智慧

是照而寂,寂而照。照是智,寂是慧。如果在菩薩,智慧是不變隨緣,隨緣是智,

不變是慧。雖然示現入於魔,而順佛智慧,寂而照,照而寂。再講明白一點,無量

光是智,無量壽是慧。

  「不隨他教」,不隨順魔之教導,順佛智慧不隨魔教。隨他教,在凡夫講起來

,叫隨境轉。「不隨他教」,不隨境轉。我們都隨順境轉,境有兩種,這兩種出於

法,一偏差稱為境了。一種稱為帶質境,帶質境是前五識轉的時候,隨著一分意識

轉,稱為帶質境。沒有一分意識,它不轉,是智。如果前五識不隨一分意識轉,那

個智稱為成所作;意識不轉稱為妙觀察,所以意識一轉妙觀察智,其餘皆轉。

  還有一種獨影境,獨影境就是獨頭意識,意識自己打的歪主意。譬如看見錢了

,想貪!帶質。自己在房間亂打妄想,我怎麼騙人,怎麼賺錢,獨影。境有這兩種

。怎麼說它出於法呢?出於識。那個境在唯識家就講唯識相、唯識性,都稱為境,

境行果嘛!唯識相,帶質;唯識性,獨影。

  【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

  「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示現入於聲聞,譬如地藏菩薩他示現出家,

卻廣度眾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為眾生說未聞法」,什麼是未聞法?未聞法

是大乘,明白一點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皆是大乘。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這是二乘,合稱為小乘,聲聞、緣覺乘

。有一點點差別,聲聞乘好比鹿子,那個鹿子一聽到獵人來了,沒命地跑,連他母

親都不顧。辟支佛乘好比鹿母,看見獵人來了也沒命地跑,可是不住地回頭看看牠

的小鹿,放不下!菩薩乘好比象,獵人來了,又是刀又是劍,身上中刀、中劍,牠

不跑,為什麼?護著全群而出,都出來。這是大乘不同於二乘的,大乘是全群而出

。所以辟支佛有慈悲而不大。譬如聲聞乘取涅槃,連他父母都不管,辟支佛乘不是

,他證入涅槃,想度他父母。菩薩乘呢,自己不入涅槃,先令一切眾生入涅槃。所

以說示現入辟支佛乘,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這是表示菩薩行,簡別於二乘。

  【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示入刑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

   而生佛種姓中具諸功德。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

   見。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示

   有妻妾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

   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

   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示現貧窮,「而有寶手」,出生一切寶物,

所以「功德無盡」。菩薩的寶手是修來的,不是神通。譬如說,過去有一個出家人

,他手指頭出金銀財寶,一指就有了。因為過去世有比丘問他那裏乞食,他是一個

樹神,他就指著:「那邊!那邊!」所以得手指出寶之功德。

  「示入刑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經文上有錯字,我們不敢改,因為萬一改

錯了,誤眾生。這個「刑殘」好像錯了,不是刑罰的刑,是「形狀」之形。雖然示

現缺腿瞎眼,叫形殘。可是實在有相好光明,而自莊嚴。所以大家看到人,不要認

為他缺腿、瞎眼,輕視他,要起恭敬心,說不定他是菩薩示現。

  「示入下賤而生佛種姓中具諸功德」,示入下賤,貧窮、下賤。這個可以從事

相方面講,印度以前有四種種姓,佛種姓最高,示現在首陀羅族,可是實在是佛種

姓。什麼原因呢?佛性不分南北嘛!那有四族之分。怎麼生佛種姓中,佛種姓為什

麼最高呢?具足功德。具足功德,大家天天念沒留神到,佛是功德具足,法具足功

,僧具足德,佛法僧三寶嘛!我們今天講到此地,時間到了!

  大家看維摩詰經。這還是維摩詰答覆文殊師利,菩薩云何行於佛道,菩薩怎麼

修佛道?維摩詰講,行於非道是行於佛道。

  今天從「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菩薩示現羸弱、

多病、醜陋,形體不全。雖然這是示現,可是得那羅延身。那羅延是金剛身,堅固

身。菩薩示現,我們再重複一遍,怎麼叫示現呢?得法身的菩薩可以示現,那類的

菩薩得法身呢?登地的菩薩。「一切眾生之所樂見」,怎麼樂見呢?一切眾生是指

九道眾生,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因為具三十

二相八十種好,所以一切眾生樂見。

  「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菩薩雖然示現老病死之中,也經過老病死

。老病死是由生來,如果無生沒有老病死,眾生落入有生,具足說起來,落入生死

,一定有老病死。在座的各位,誰都免不了。有四種法可以避免──持戒、念佛、

懺悔業障、修功德。希望大家勤修這四種法!

  雖然示現入老病,而永斷病根,病根在那裏呢?病根在生,如果不生,沒有病

,所以病根在生,所以佛說無生法。永斷病根,入無生忍。什麼位次入無生忍呢?

登地菩薩。大家都知道,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入無生法忍的菩薩,破一分無明

得一分菩提,所以永斷病根,超越死畏,再不經過死了。怎麼能超越死畏呢?無生

,有生必有死,無生則無死。這是說這個菩薩是證法身的菩薩,地位很高了,證法

身的菩薩要多久呢?菩薩一萬大劫成就十信,第一個阿僧祇從初住到十迴向,還不

得法身。第二個阿僧祇從初地到七地,初證無生忍了。

  「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菩薩雖然示現有資生,資生之具,資生之

具有四種:衣、食、湯藥、床舖(住的地方),皆是資身之具。維摩詰雖然示現有

這四種資生,可是他恒觀無常,一切法無常。一切什麼法無常?世間法無常。什麼

是世間法呢?有為法,一切有為法皆無常。資生之具皆是有為法,所以經上說,一

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實無所貪」,沒有貪著。貪是貪什麼呢?資生之具,連眷

屬都算上。我們所貪的,不外乎這幾種,菩薩沒有貪著。

  「示有妻妾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雖然示現有妻妾有子女,像維摩詰一樣

,可是時常遠離五欲。淤泥是什麼呢?一種泥,很黏,踏到裏面拔不出腳來,形容

五欲像淤泥一樣。什麼是五欲呢?五根對五塵起貪,上面講過貪了,先講五欲,眼

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貪觸,稱為五欲。各位居士,在世間做生意也

好,做事情也好,天天忙,拿出家人講起來也是天天忙,為了什麼呢?為了五欲,

都是為眼耳鼻舌身忙的。如果你脫離它,證法身!

  「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雖然示現說話很笨拙,不願說話,可是實

際上成就辯才無礙。總持,梵文稱陀羅尼,這總持就是永遠不忘。我們今天做的事

轉眼就忘了,得總持的人,無量劫來聞的法永遠不忘。據法華經上面說,阿難聽了

佛說法得聞持三昧,就是總持了。聽了佛一說法,無量劫以來在一切佛那裏聽的法

都記起來了。所以總持無失。

  「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濟」是什麼?就是度化眾生啊!濟度嘛!

好比用船度化眾生叫濟度。邪濟呢,一切外道都是邪濟。菩薩示現也入於居士、外

道之間,可是以正濟度眾生。什麼是正濟呢?佛法。不像現在,佛教徒不信佛教,

信外道去了,那是入邪濟。菩薩也示現到外教裏去,可是講佛法給他們聽。

  「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菩薩也示現入諸道。諸道是什麼呢?廣說有九道

,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入九道的菩薩是等

覺菩薩,示現的叫妙覺佛。譬如菩薩也能示現,聲聞、緣覺也能示現,他們現入六

道,這就是入生死度眾生。雖然入諸道,六道生死,可是沒有因緣,不是造業因緣

。我們入生死是因為業的因緣,菩薩沒有。

  「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菩薩雖示現也入涅槃,不斷生死。為什麼不斷生死

呢?度化眾生,這是有意訶責二乘了,二乘入生死不度眾生。菩薩不是,雖然示現

涅槃,又到別處度眾生了。譬如釋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多年以前涅槃了,其實到十方

世界度眾生去了。這兩條講起來,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文殊師利」,維摩詰稱文殊師利說了,「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

道。」菩薩能這樣示現入非道就通達佛道了,什麼是佛道呢?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是佛道,通達無礙。

  【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無明

   有愛為種。貪恚礙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七識處為

   種。八邪法為種。九惱處為種。十不善道為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

   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上面文殊師利問維摩詰,現在維摩詰反問文殊師

利了。「何等為如來種」,如來是佛,簡單說,何等為佛種?這是一個說法,大家

誰知道什麼是佛種啊?佛種從緣起,法華不是說了嗎?再特別講,「如來」二字是

法身,譬如如來、應供、正遍知,如來是指法身,什麼是法身種?

  「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有身是種,這句話意思還是訶責二乘,什麼是有

身,後有身,五陰身。為什麼他訶責二乘?因為證初果斷身見,菩薩不捨五陰身,

救度眾生嘛!所以有身為種。法身佛怎麼從五陰成的呢?譬如蓮華從淤泥長的,不

從水泥地長的。地下愈髒,肥料愈充足,才能開華啊!如果地下乾乾淨淨的,一點

養份也沒有,不能開華。所以有身為種。那麼簡單說,佛,誰成的佛?佛不是佛成

的,是眾生成的佛。我們分析分析就知道了,大家都知道佛是菩薩成的,那菩薩從

什麼成的?菩薩從眾生成的。如果沒有眾生,沒有菩薩;沒有菩薩,沒有佛。所以

這上面講了很多,都是說眾生是成佛種、如來種。

  「無明有愛為種」,無明有愛是成佛之種,大家不要怕墮入六道輪迴,都是成

佛之種,沒有眾生,沒有佛。無明有愛,實在說起來,五住煩惱。無明是無明住地

,有愛有四種,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見一處住地是四住

地當中,同是一個邪見,欲愛住地是欲界思惑,見一處住地稱為見惑,色愛住地是

色界的思惑,有愛呢,是無色界的思惑。四住處就是見思惑。

  「貪恚礙為種」,貪恚礙我們很懷疑,可能是貪恚癡,就是貪瞋癡。說你為什

麼不把它改過來呢?經文不敢改,萬一改錯了,萬劫罪人,不敢動一字。大家看出

來了,隨個人意思,我們不敢改經文,所以我註疏的時候,經文一字不動,解釋裏

可以說明,貪恚礙可能是貪恚癡。

  「四顛倒為種」,四種顛倒為成佛之種,四種顛倒是什麼呢?常樂我淨,眾生

執無常為常,以苦為樂,以無我為我,以不淨為淨,這四種顛倒。如果從這裏修起

,可以成佛,得如來法身,所以說是成佛之種。

  「五蓋為種」,五蓋和五欲是一起的,五欲在五根裏頭──眼耳鼻舌身,為什

麼五蓋在意根裏?五蓋在意根裏,蓋住你的真如法性,所以叫五蓋。五種蓋,貪欲

蓋,瞋恚蓋,掉悔蓋──心散亂,疑蓋──不信正法,信邪法,睡眠蓋──如果當

睡則睡,不當睡則不睡,不稱為睡眠蓋;如果該起床了你還睡,稱為睡眠蓋,使你

法性不現。

  「六入為種」,六入就是六根。色塵入眼根,聲塵入耳根,香塵入鼻根,味塵

入舌根,觸塵入身根,法塵入意根。這六種當中有差別,眼耳鼻舌身這五入,現在

攝。譬如說,眼前現在有鈔票,你看見了,有音樂你聽到了,有香味你聞到了,有

好吃的你嚐到了,有好覺觸的你觸到了──對現在,不對未來不對過去。法塵入意

根,它僅僅入過去未來,不入現在。所以大家知道,法實在說起來,不入現在。色

聲香味觸法就這個分別。意根,你想起媽媽是什麼模樣來了,是過去;設想你未來

做大官了,未來。現在沒有,不入意根。不過說起來,五根入的時候,皆有一分意

根在裏頭,要不然不能辨別。

  說意根也攝現在啊!那麻煩了。瞎子看不見,還有意根,如果說現在,還能用

意根看。耳,聾子聽不到,它意根還在啊!還能用意根聽。要是能攝現在,沒有聾

子,沒有瞎子。這是大略講六入的差別,都是成佛之種,這就是眾生皆是成佛種。

  「七識處為種」,七識處很複雜。我寫維摩詰經句解時上面有解釋,大家可以

去看,為什麼不和大家講呢?太複雜了,講也講不清楚,聽也聽不明白。三界之間

,識是含識,含識又稱為有情,「大喜大捨濟含識」嘛!這有情在三界中有七住處

,上面分析,所以七識處也稱為七識住,大家看註解才能明白,這還是眾生。「成

種」,成佛之種,如來之種。

  「八邪法為種」,這八邪對八正而說的。大家都知道,修八正道可以成佛,那

是指你修上說。為什麼修八正道呢?從八邪道開始修八正道,所以八邪是根本,是

種。

  「九惱處為種」,九惱處是什麼呢?就是九結,大家看句解,上面有。九惱處

: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慳,這個為成佛之種。

  「十不善道為種」,十不善道大家都知道,殺、盜、婬……等等十種,身三口

四意三。殺、盜、婬是不善,惡口、妄語、綺語、兩舌是不善,貪、瞋、癡是不善

,這是成佛之種,從它修行可以成佛。

  以下總說,「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六十二見我們過去

講過,今天大略提一提,不詳細說了。六十二見,經上有三處見:梵動經上面有說

過六十二見,般若經以十四難開出六十二見來,天台和嘉祥諸位大法師根據神我和

五陰開出六十二邪見來。因為我過去講過,所以今天不多費事了。這一切煩惱皆是

佛種,所以大家不要怕煩惱。怎麼不怕煩惱呢?有煩惱的時候要對治,皆是成如來

種。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大家看維摩詰經。

  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行於佛道?文殊師利答,行於非道是行於佛道。

今天他又問了:

  【曰何謂也。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

   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又如殖種於空終不得

   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彌

   山。猶能發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

   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

   切智寶。】

  「曰何謂也」,這是怎麼個說法呢?「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是訶責二乘。「入正位」就是取涅槃,二乘急取涅槃,

不度眾生,所以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心,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同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開始,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證果,如果入於正位

,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怎麼發法呢?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聲聞

、緣覺辦不到,聲聞、緣覺不上求佛道,他所求的是聲聞道、辟支佛道就為止了,

所以半途而廢,更不能下化眾生,所以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心是成佛的

開始,所以二乘人不能成佛,因為一切諸佛無不是從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來的

。所以「若見無為」,入無為不動了。無為就是空,無為隨緣就是有為,有為就是

事功。事功無性就是無為,所以二乘人偏空,不能發心,不能發心不能成佛,因為

他入空理、取涅槃的緣故。

  「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好像蓮華在淤泥就生了,不在

高原陸地生。

  「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什麼生於佛法呢?佛的無上

正等正覺生於佛法。正等正覺生於什麼佛法呢?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入無為入正

位,辦不到,所以菩薩入空不證啊!

  「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生起佛法是煩惱淤泥裏的眾生,所以我們大

家都可成佛,如果取涅槃、證阿羅漢,不動了──定性二乘,不能成佛。

  「又如殖種於空終不得生」,又好比把種子種植在空中,這個種子不生,這個

字是種「植」,我們通常用木字邊。這個是種,把種子下在空中,它不生。

  「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果把它種在肥沃的土壤裏,它能滋茂,滋是生長,

茂是茂盛。

  「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所以入於無為取涅槃正位,這是指二乘的偏

空。它不生佛法,佛法是什麼呢?度盡一切眾生,如果不度眾生,不稱為佛。

  「起於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我見最惡

,起我見的人一旦回心向於佛道,就能成佛,所以他就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成就佛法。

  「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所以應當知道一切煩惱是如來法身種,成佛

之種。法華經說過,佛種從緣起嘛!偏空不起因緣了。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以前人要得珍寶,要到海裏頭去發現有珍

寶。「不下巨海」,不到大海裏去,不能得無價寶。

  「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所以大家看這段文要知道,不要

怕煩惱,人非聖賢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有煩惱不可怕,就怕你不修,

不斷煩惱,那非下地獄不可。有煩惱知道修,知道斷,就可成佛。

  【爾時大迦葉歎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誠如所言。塵勞之疇為

   如來種。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

   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譬如根敗之士其於五欲不能復

   利。如是聲聞諸結斷者。於佛法中無所復益永不志願。是故文殊師利。

   凡夫於佛法有返復。而聲聞無也。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

   不斷三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無上道意。】

  「爾時大迦葉歎言」,大迦葉有長者之風,每每讚歎大乘。

  「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先稱善哉,後稱文殊師利。

  「快說此語誠如所言」,你很痛快的說這個話,實在如你所說的,沒有錯誤。

  「塵勞之疇為如來種」,塵勞之疇,之疇是之類,塵勞之類是什麼?是凡夫眾

生,不是小乘,小乘聖人取正位入涅槃。凡夫皆是如來種,所以我們雖然不能證佛

果,要知道發成佛之心。

  「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們聲聞乘不能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所以佛責備聲聞乘是焦芽敗種。

  「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五無間罪,五種無間受苦最大,地藏

經大家看,上面說得很清楚。譬如受苦無間、處無間、長時無間……五種無間,一

日一夜萬死萬生,此土壞時轉寄他方,此土成了以後,還復再來。一人也滿,多人

也滿,五種無間罪。他們「猶能發意生於佛法」,發意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發心也稱為發意,他們還可以生於佛法。生於佛法是什麼?成佛。

  「而今我等永不能發」,我們不能發,不能發成佛之心。這部經我們不知道什

麼時候講的?佛最後八年說法華,二乘人也發心了。所以你想一想,迦葉、舍利弗

、目犍連、迦旃延等等,沒聽聞法華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成佛,聽說法華以後,才

知道自己可以成佛。可能這部經在法華經以前說的,因為什麼?最後八年,佛說法

華嘛!

  「譬如根敗之士其於五欲不能復利」,這個根敗,說起來是男女根敗壞了,不

能再於五欲復利了。

  「如是聲聞諸結斷者。於佛法中無所復益永不志願。」這個樣聲聞人諸結已經

斷了,諸結就是諸煩惱。廣說,一百六十九品無明皆是煩惱,皆是諸結。聲聞斷,

不度眾生。所以菩薩留惑潤生,為成就佛道。略說,大家都知道,初果就斷三結,

那三結呢?身見結、戒取結、疑結。所以聲聞人斷盡諸結,於佛法中無所復益,沒

有利益眾生了。「永不志願」,不成就佛道。「無所復益」是下化眾生,「永不志

願」是上求佛道。佛也是諸結斷盡,可是不同聲聞。佛怎麼諸結斷盡?佛是過無不

盡,可是他德無不圓啊!一切功德皆圓滿了。聲聞呢,不是,過盡了德不圓,他們

沒有這個志願了,不上求佛道,不下化眾生了。

  「是故文殊師利。凡夫於佛法有返復。而聲聞無也。」凡夫於佛法中還有返復

,雖然沈於六道,可是一發心就能成就了,所以稱為返復。聲聞乘沒有,定性二乘

,剛才我們說迦葉、舍利弗、目犍連等等,是不定性二乘。

  「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所以者何,什麼原因呢?

凡夫人聽聞佛法,知道上求下化,能起無上道心。無上道心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不斷三寶」,聲聞斷三寶種。聲聞人怎麼斷三寶種?不能成佛斷佛種,

不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斷法種,不度化一切眾生是斷僧種。

  「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無上道意。」就算是聲聞人終身聽

聞佛的法力無畏,這是什麼?力是十力,無畏是四無畏,法是十八不共法──佛的

究竟大法。就算他們終身聽聞,他不發心嘛!聞如無聞,永不能發無上道意,不能

發無上菩提心。這是大迦葉讚歎大乘。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問維摩詰言。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

   民知識悉為是誰。奴婢僮僕象馬車乘皆何所在。於是維摩詰以偈答曰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一切眾導師  無不由是生】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這時維摩詰丈室法會之中有一菩薩,他名叫

普現色身。「問維摩詰言」,就問維摩詰居士說了。「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

民知識悉為是誰。」這是因為維摩詰示現廣嚴城,示現有父母、妻子,他示現有親

戚眷屬,他示現有吏民知識,知識就是朋友,那你什麼都有,這些都是誰呢?就問

維摩詰了。

  「奴婢僮僕象馬車乘皆何所在」,維摩詰你有奴婢僮僕象馬車乘,這是什麼原

因呢?

  「於是維摩詰以偈答曰」,說了很長的偈回答他。

  

  「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這首偈是總答,下

面是分別答。「智度菩薩母」,智是般若,度是波羅蜜,智度就是般若波羅蜜。菩

薩之母,這個菩薩是指等覺菩薩,等覺菩薩可以成佛。這是菩薩之母。

  「方便以為父」,方便為菩薩成佛之父,我們要把它搞清了。般若是空理,方

便是事功,隨緣成就事功是方便,徹證真空、畢竟空是智度。有方便、有般若,才

能成佛。金剛經說「度盡無量無數無邊眾生」是方便,「而實無一眾生得度者」是

智慧,智度。智度又稱為佛的實智,方便也叫方便智,也是佛的權智。空理、畢竟

空是清淨心,方便是廣學多聞。這裏頭就有分別了,清淨心,大家學佛可為成佛之

母。你廣學多聞,不是。

  這個「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有很深的道理,生小孩子固然從父母因緣

生,可是有一點,這個小孩子他從母親身上生,不從父親身上生。父親因緣可以更

換,母親不能更換。大家要知道,你只求廣學多聞,不生佛種,清淨心才植眾德本

啊!這是我們解釋「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在菩薩,智度就是上求佛道,方

便是什麼?下化眾生。智度在菩薩說起來是不變,方便是隨緣,這才能成就佛法。

  「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這個導師是佛啊!佛為三界導師。現在稱某某

人為導師,不是那個意思的,上尊於佛的。「一切眾導師」,就是三世一切諸佛,

沒有不從智度、方便而生的。智度,我們說過了,佛的實智;方便,佛的權智,成

就一切諸佛。智度在什麼時候圓滿呢?六度裏頭,第六地般若圓滿智度了,實智已

得。後面的七八九十地是方便,權智圓滿。所以佛的實智,六地圓滿;權智,一直

到等覺,等覺菩薩他已經成就佛道了,沒有再追求了,可是化緣不具,所以再下生

人間,廣度眾生,那就是事功,要不然不能成佛。所以一切眾導師,都由這生的。

這首偈是總說,下面分別說。

  【法喜以為妻  慈悲心為女  善心誠實男  畢竟空寂舍】

  菩薩示現人間,法喜為妻。法喜,大家有時候也會到這個味道,你們看經看到

入神的時候,飯都不想吃了。說:「開飯了!」「不要吃了。」看經,那是法喜,

這個「為妻」,因為妻令眾生起喜心嘛!可是他不如法喜。

  「慈悲心為女」,慈心與眾生樂,悲心拔眾生苦,這個慈悲心為女。怎麼作女

來解釋呢?因為女眾表示出慈悲,不像男眾表示出來剛烈。

  「善心誠實男」,善心誠實,好比男子漢誠實。那麼什麼是善心呢?十種法不

犯是善心,不殺、不盜、不婬、不惡口、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貪、不瞋、

不癡是善,這個好比是誠實的男眾。

  「畢竟空寂舍」,畢竟空寂好比房子一樣。這句講理,以上三句講事。什麼是

畢竟空呢?有空,偏空;空也空,畢竟空。會入二諦,會入畢竟空。大家都知道,

一切法隨緣而生,隨緣生就沒有自性,所以諸法因緣生,是空的、如幻的。空,也

沒有,既然是空怎麼會有呢?所以空也無自性,這樣叫畢竟空。如果僅僅諸法因緣

生,是空的,但空,聲聞乘。畢竟空是佛的空理,有很多人不知道,佛之空是畢竟

空。一切有空,一切空也空,空空就是有嘛!所以心經說畢竟空是什麼呢?色即空

,空即色。到佛的地步,無為是空,廣度十方眾生,就是有。這是深說二諦,這房

子為舍。

  大家不要誤會佛法講空,空你成佛幹什麼?成佛就是空啊!成佛是因緣成,因

緣成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空。認為一切有的是凡夫,認為一切空的是偏空,這個法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嘛!這就是般若。這個叫畢竟空。

  譬如我再舉個例子說,拿我的眼鏡說。眼鏡是塑膠腿、玻璃因緣成的,既然是

塑膠腿、玻璃因緣成的,眼鏡沒有自性。如果有自性,沒有塑膠腿,沒有玻璃,還

有眼鏡,那不可能的,這是色即空,因緣即空。眼鏡雖然是空的,因為什麼空的?

不是說斷滅空啊!因為它是塑膠腿、玻璃因緣嘛!那就是有啊!所以有是因緣有,

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空。空是因緣空,也無自性,那麼空也空。換句話說,有就是

空,空就是有,所以心經說色即空,空即色。有就是空,雖有而常空;空就是有,

雖空而常有。雖有而常空,不落定性,就是不落常邊;雖空而常有,不落斷邊,叫

契入中道。這是佛法所說的空,這種空叫畢竟空。

  「畢竟空寂」,這個「寂」字很有意思,寂是無生義。寂,有空則寂,空空也

是寂。這個寂是一切法不生,所以寂滅最樂嘛!就是畢竟空最樂。這個畢竟空義是

什麼?佛的究竟涅槃。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休息!

  【弟子眾塵勞  隨意之所轉  道品善知識  由是成正覺】

  佛教的這個偈要注意到,有時候他一句話用一個字代表,你要深深體會出來。

「弟子眾塵勞」,弟子們的塵勞,煩惱,業障。塵勞怎麼講呢?塵是六塵,色聲香

味觸法。弟子們在六塵當中生死,就是生死流轉,所以稱為塵勞。這個塵代表六塵

,勞就是生死。

  「隨意之所轉」,菩薩能把弟子生死業障轉為清淨,所以隨意所轉。

  「道品善知識」,道品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是善知識,善知識就是善友

,知識就是朋友。三十七道品為善知識,相反而言就是惡知識。大家交知識,有善

友、有惡友,凡教你眾善奉行,修學佛道的是善友;教你做惡的是惡友。眾生很可

憐,親近惡友,不親近善友。因為什麼?善友講話不好聽,不隨你的意,因為隨你

的意,你造惡業下地獄,所以苦口良言嘛!一般眾生不喜歡。一般眾生喜歡什麼?

隨自己的意。你要是說:「某某人很可惡!」那個朋友告訴你:「揍他!」其實是

惡友,聽他要下地獄的,可是眾生親近。道品是我們的善友,善友教你不造諸惡,

修學佛道,脫離生死,所以稱為善友。

  「由是成正覺」,正覺是佛,由三十七道品成佛。三十七道品,大乘、小乘皆

修,小乘修三十七道品得無漏法,出離三界,大乘得無上菩提。

  【諸度法等侶  四攝為伎女  歌詠誦法言  以此為音樂】

  「諸度法等侶」,菩薩示現也有這些法侶、伎女等等,法侶就是道侶,現在就

稱為道友了。諸度,略說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廣說是

十度,在六度以外加上方便度、願度、力度、智度。這個十度在十地,初地修布施

,二地修持戒,以下延著上去,所以這個法侶,道友,以法為侶,有一句話,道人

無親,以法為親。修道人沒有說我對你好,對他不好,沒有的,以法為親。

  「四攝為伎女」,菩薩示現在世間,也示現有伎女。四攝法就如同伎女,伎女

是什麼呢?歌唱的、彈琴的,稱為伎女。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這四

種攝法。雖示現有伎女,就是這四種攝法,四種攝法攝眾生向道。因為伎女能攝眾

生心,所以四攝為伎女。

  「歌詠誦法言」,伎女歌詠,其實是誦法言,所說的都是法。

  「以此為音樂」,菩薩示現有音樂,以此為音樂。

  【總持之園苑  無漏法林樹  覺意淨妙華  解脫智慧果】

  「總持之園苑」,總持,梵文稱為陀羅尼。什麼叫總持呢?略說是持惡不犯,

持善不失,稱為總持。菩薩示現人間有園苑,其實是總持陀羅尼法。什麼是園?什

麼是苑?要說起來,有牆的叫園,譬如我們有個花園,四周有牆,種花草樹木假山

等等。這個苑,沒有牆,意思略同公園的意思。苑裏可以有野獸,譬如有虎、兔子

等等野獸,那叫苑。

  「無漏法林樹」,林樹是無漏法。菩薩示現也有林樹,取其高顯義,不漏落生

死。

  「覺意淨妙華」,覺意,菩薩示現也有妙華,以覺意為妙華。

  「解脫智慧果」,解脫是果,有智慧才解脫,所以叫智慧果。解脫總說是一個

解脫,如果按照小乘講有八解脫。八解脫我們以前講過,現在不再講了。

  【八解之浴池  定水湛然滿  布以七淨華  浴此無垢人】

  「八解之浴池」,八解就是八解脫。聲聞乘說八解脫,一直說到無漏解脫,滅

盡定。「浴池」,這個浴池採取除熱、洗垢的意思,以八解脫除熱、洗垢。因為八

種解脫沒有熱惱,除離瞋恚。

  「定水湛然滿」,定好比定水一樣,除熱、洗垢,湛然充滿。

  「布以七淨華」,「七淨華」這是一個名詞,浴池有七種淨華,表示清淨。那

七種淨華呢?第一個是戒淨,戒清淨。第二心淨,心清淨。第三見淨,見解清淨。

第四度疑淨,不疑正法,深解法性。第五是分別道淨,分別非道、正道清淨。第六

行斷知見淨,凡有所行,斷除一切煩惱結使。第七斷知見淨,就是斷除我見。

  「浴此無垢人」,無垢人是菩薩。

  【象馬五通馳  大乘以為車  調御以一心  遊於八正路】

  菩薩示現人間也有象馬,那好比是五通,五種神通。說有六種神通啊!怎麼說

五種呢?六種神通有漏盡通,象馬僅僅代表五通,大乘才是漏盡通,所以大乘也有

一車。這個譬喻,法華經說過,羊車、鹿車、大白牛車。大乘可以接引眾生向於佛

道,好比大白牛車,牛車也可以說是大乘。

  「調御以一心」,調御是形容詞,好比馬一樣,調伏馬。御是駕駛馬。會調御

的人,馬隨人,騎在馬上叫牠往東,牠就往東,叫牠往西,牠就往西。不會調御的

人,人隨馬,騎在馬上,牠往那裏,你就往那裏去。「調御師」就是佛,唯有佛調

御一切眾生。菩薩示現也調御馬,那是代表一心,一心向於佛道。一心很深,簡單

講,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是一心。一心,心不沾染六塵,不生煩惱。

  「遊於八正路」,八正路就是八正道,三十七道品裏有八正道,修道人應該修

的。

  【相具以嚴容  眾好飾其姿  慚愧之上服  深心為華鬘】

  「相具以嚴容」,相具是說相貌具足,沒有缺腿瞎眼叫相具。以這個莊嚴其容

貌。

  「眾好飾其姿」,「眾好」是衣服潔淨等等。「飾其姿」,莊飾其形態。

  「慚愧之上服」,菩薩示現也穿上服,那是慚愧之服。

  「深心為華鬘」,深心是菩薩的華鬘。深心是直到成佛,謂之深心。如果你成

阿羅漢為止了,不為深心。辟支佛、菩薩,都不為深心,唯有直到佛道,究竟成佛

,為深心。深心好比菩薩的華鬘,華鬘是莊嚴頭部的,代表無上法。

  【富有七財寶  教授以滋息  如所說修行  迴向為大利】

  「富有七財寶」,菩薩示現長者,富有財寶。富有七財寶,那是表示七種法財

,七種法財是什麼呢?信、戒、聞、捨、慧、慚、愧,為七種法財。

  「教授以滋息」,教授佛道、菩提道。滋是生長,息是息滅。教授眾生,令他

菩提生長,惡業息滅。大家知道的,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修戒定慧為滋,息

滅貪瞋癡為息。

  「如所說修行」,如所說的去修行是菩薩,二乘人沒有修行,那怎麼叫修行呢

?修行有二道,自利、利他。自利到佛果的時候,稱為自受用;利他,佛果的時候

,稱為他受用。自利,上求佛道;利他,下化眾生。那怎麼說菩薩可以做到呢?二

乘做不到呢?至於聲聞道、羅漢道,不上求佛道,二乘不肯下化眾生,所以不能如

所說修行。佛在經上有說出四種來了,信解行證。大家都知道了,信是聲聞,信受

佛語,解是辟支佛,解其義理,行是菩薩,證唯有佛。所以信解行證實在說,就是

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

  「迴向為大利」,迴向才是大功德,如果不迴向,沒有功德。譬如說,你做事

賺錢,迴向給你父母,給你父母用,有功德。或者迴向你妻子、兒女,有功德,迴

向窮朋友,幫助別人,有功德。唯有一種人沒有功德,他賺了錢鎖在箱子裏,自己

都沒用,一點功德都沒有,所以迴向為大利。這種迴向是什麼意思?他所謂大利,

不是我剛才說的賺錢的小利。大利是上成佛道,迴向一切眾生都能成就佛道,所以

大利。地藏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那是大迴向。

  【四禪為床座  從於淨命生  多聞增智慧  以為自覺音

   甘露法之食  解脫味為漿  淨心以澡浴  戒品為塗香

   摧滅煩惱賊  勇健無能踰  降伏四種魔  勝幢建道場

   雖知無起滅  示彼故有生  悉現諸國土  如日無不見

   供養於十方  無量億如來  諸佛及己身  無有分別想】

  「四禪為床座」,四禪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床在中國說起來,睡覺

的叫床,在印度當時坐的板凳叫小床,他們叫床座。譬如坐的椅子稱為床,小床。

因為床是基本處,四禪是根本禪,外道、凡夫、聖人皆修四禪,所以好比床座。四

禪有九天,初禪三天,二禪也是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九天。凡夫、聖人、外道皆

修,第一重天福生天,第二重天福愛天,到這個時候,福愛天也叫無雲天,再往上

,就分叉路了,再往上廣果天,廣修功果,聖人修了。還有一重天,無想天,外道

修的。現在有人教人打坐,什麼都不想,忘我,其實是外道,外道那麼修的。

  再往上有五天,五不還天是三果聖人所居。無煩天,沒有煩惱,無熱天、善見

天、善現天、色究竟天,這五天是三果所居,不來欲界,叫不還天。這五天都是聖

人,唯有聖人,沒有凡夫。如果從廣果天上升五不還天,成阿羅漢出三界,稱為大

阿羅漢,迴小向大的。如果從廣果天上升四空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

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那是小阿羅漢。所以四果為床座,因為是根本禪,四禪

  「從於淨命生」,淨命要是廣說有五種淨命、四種淨命,略說呢,以法為施稱

為淨命。出家人用其它的辦法,想四事供養,不稱為淨命。我以法布施去,你以財

布施來,稱為淨命。「從於淨命生」,四禪以法為主,所以從於淨命生。

  「多聞增智慧」,多聞是廣學多聞,增加智慧。不過,多聞有兩種:一種多聞

稱為智母,梵文叫爾炎。一種是智障,也是稱為爾炎。怎麼一個爾炎又叫智母,又

叫智障呢?多聞不取相叫智母,開智慧了;多聞取相,就是智障。智障又稱為所知

障,多聞增智慧是指不取相的說。

  「以為自覺音」,自覺藉音聲而自覺,譬如聲聞藉音聲覺悟。

  「甘露法之食。解脫味為漿。」佛教的解脫一般都讀為「ㄒ一ㄝˋ」脫,其實

「ㄐ一ㄝˇ」脫、「ㄒ一ㄝˋ」脫都一樣。「甘露」,聽說天上有一種藥,不死藥

,吃了以後不死,稱為甘露。佛曾經說過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就說,大街中央那個

瓶子裏盛的是甘露,吃一滴就不死。可是有很多魔兵、魔將守住,誰去的話,他把

他殺掉。如果有勇敢的人拼了命的奔過去吃一滴,他就殺不掉了,為什麼?不死嘛

!所以「甘露法之食」,佛法好比甘露一樣。佛法能令眾生解脫生死,所以稱為甘

露。

  「解脫味為漿」,解脫不受業繫苦,不受煩惱所障。再深的話,不受無明所障

,都稱為解脫。這個漿是我們喝的水或湯。

  「淨心以澡浴」,「淨心」沒有貪瞋癡,好比澡浴把身心洗得乾乾淨淨。所以

我們知道,如果不生貪瞋癡,就合乎這個譬喻。沒有貪瞋癡,身心清淨。怎麼知道

呢?沒有貪瞋癡,心清淨。既然沒有貪瞋癡,不造七項惡業,殺、盜、婬、惡口、

妄語、綺語、兩舌,身清淨。所以身心清淨,好比澡浴一樣。

  「戒品為塗香」,菩薩示現也塗香,那是戒品。戒要是廣說起來,有在家戒、

出家戒、菩薩戒,戒品很多,品是品類。略說是十種淨戒,沒有殺、盜、婬,沒有

惡口、妄語、綺語、兩舌,沒有貪、瞋、癡,一切皆具足,那就是戒品。「為塗香

」,以這個為塗香。

  「摧滅煩惱賊」,煩惱好比賊一樣,因為它偷走我們的功德,所以稱為煩惱賊

。煩惱略說是貪瞋癡,再廣說是貪、瞋、癡、慢、疑、惡見,如果廣說就有八萬四

千煩惱,要摧滅它。

  「勇健無能踰」,踰是超過,勇敢堅強,沒有能超過的。

  「降伏四種魔」,四種魔:五陰魔、煩惱魔、天魔、死魔。

  「勝幢建道場」,這個勝是形容詞,殊勝。幢是什麼呢?好比現在的旗,有大

旗竿,那個幢是指高高的旗竿講的。殊勝的旗幟建立道場,何謂道場呢?凡是度眾

生成就佛道的,都稱為道場,普通講起來,寺廟就稱為道場了。因為寺廟是弘法利

生之處,所以稱為道場,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有人說,承擔如來家業,就指

這個說了。如來家業是什麼呢?家是家務,弘法之事;業是事業,出家人的事業是

利生,弘法利生。

  「雖知無起滅」,雖然知道沒有起滅,起滅就是生死,雖然知道法本不生,既

然不生也不滅,而「示彼故有生」,為了示現給眾生看。為什麼示現給眾生看?度

化眾生,所以才出生。這意思是說,維摩詰生於廣嚴城是示現的,他已證入無生法

忍了。

  「悉現諸國土」,國土就是國土世間,也稱為器世間。現一切的國土,怎麼現

國土呢?譬如阿彌陀佛國土清淨,本無人天,為了度化眾生,現有人天。或者有人

問,那麼阿彌陀佛國土清淨,娑婆世界國土五濁也是釋迦牟尼佛示現的嗎?不是。

我問你們了,娑婆世界五濁惡世誰示現的?眾生業力所感。

  「如日無不見」,佛好比日一樣,沒有眾生不知道,所以我們十五作課唱偈的

時候有「佛日增輝」嘛!

「供養於十方。無量億如來。」供養十方諸佛,所以供養十方無量如來。換句

話說,就是菩薩供養十方無量諸佛。可是雖然是供養佛,可是知道世俗諦供養,不

為真諦。

所以「諸佛及己身。無有分別想。」沒有分別,這就是禪宗所說的,分別一切

法,不作分別想。所以楞伽經講「無佛無眾生」,那有自己和諸佛呢?可是雖然沒

有自己、諸佛,真諦不礙俗諦,真諦無性不礙俗諦,俗諦如幻不礙真諦。雖然沒有

自己和諸佛,可是供養於十方無量億如來。這是稱為二諦融通三昧印,沒有分別想

,雖然供養十方無量如來,可是沒有分別想。

  【雖知諸佛國  及與眾生空  而常修淨土  教化於群生

諸有眾生類  形聲及威儀  無畏力菩薩  一時能盡現

覺知眾魔事  而示隨其行  以善方便智  隨意皆能現

或示老病死  成就諸群生  了知如幻化  通達無有礙】

「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雖然知道諸佛國土,諸佛國土我們已經知道就

是三千大千世界,和眾生都是空的,沒有的。雖然這麼知道,「而常修淨土」,淨

土沒有諸苦,但受諸樂,沒有煩惱沒有業,稱為淨土。時常教化眾生修淨土,所以

「教化於群生」。

  那麼諸佛國土和眾生都是空的,怎麼還修淨土幹什麼呢?這要了解二諦,諸佛

國土和眾生都空,這是真諦,真諦就是無性。修淨土教化眾生,就是俗諦,無性不

礙俗諦。這個我們要把他交待清楚一點,大家不要認為空以外有有,有以外有空。

如果空以外有有,那個有是定性,常邊,不契中道。如果有以外有空,那個空是斷

滅,還是不契中道。

  事實上,因有而立空,如果沒有有,空則不立。因空而立有,如果沒有空,無

有所謂有,所以說起來全空成有,全有成空,那個有完全以空來成就的,空完全以

有來成就的。這麼說起來它的情形是怎麼樣呢?空達有表,空性透達於有的表面,

換句話說,全有就是空,有徹空源。既然有徹空源,空全是有,如果全空之有,稱

為妙有;全有之空,稱為真空。真空妙有,無上般若。所以空是真諦,有是俗諦,

所以才知道,國土眾生皆空,而修淨土;雖修淨土,還不妨礙皆空。

  「諸有眾生類」,諸有眾生之品類、類別,那麼說起來,根據經上有十二類:

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大家查查經就知道有十

二類生,那是諸有眾生類。再廣說呢,有二十五類,三界之中有二十五類,稱為二

十五有。

  「形聲及威儀」,形是形狀、形貌,聲是音聲,一切眾生的音聲不同。威儀四

種,稱為四威儀,那四種呢?行住坐臥,各各不同。獸類四條腿跑,人兩條腿跑,

還有的沒有腿也可跑,所以四威儀各各不同。

  「無畏力菩薩」,菩薩有四種無畏,大菩薩身。具有四種無畏的大菩薩,「一

時能盡現」,一時之間皆能示現。根據華嚴經說,初地菩薩能一時於百世界,一百

個三千大千世界,示現成佛。以此類推,逐漸增多,十地即於無量無邊的世界示現

成佛了,所以他說無畏力的菩薩,能於一時皆能現,度化眾生。

  「覺知眾魔事」,這些大菩薩知道眾魔事,那麼什麼是魔事呢?據經上說,十

惡業是魔事,一切惡業是魔事,煩惱是魔事,還有墮於二乘道是魔事,只管自度,

不管度人是魔事。這些大菩薩都知道。

  「而示隨其行」,示現隨眾生之行,雖然知道一切魔事,苦的眾生,菩薩示現

隨他們行;樂的眾生,示現隨他們行。

  「以善方便智」,方便有善方便、不善方便,這個我們大家要知道,不要說我

是方便啊!要考慮是善、不善啊!譬如有人賭錢沒有錢,跟你借錢,你把錢借給他

,不善方便。有人不懂佛法,你告訴他,善方便。以這個善方便智,善方便才有智

慧,不善方便是愚癡,沒有智慧。

「隨意皆能現」,法自在,一切皆能示現。

「或示老病死」,或者菩薩示現老病死,那麼我們就知道,兩千多年前佛雙樹

間取涅槃,示現的,不是真的。實在釋迦牟尼佛雖示現涅槃,又到別處度眾生去了

,不生不滅嘛!我們的老病死是業,佛菩薩老病死是示現,和我們不同。怎麼是業

?怎麼是業怎麼是示現呢?好比你掉在水裏去了,那會淹死,是業。影子照在水裏

,是示現,不被淹。

「成就諸群生」,示現老病死是為了成就一切眾生,佛就說過,弟子勸他不取

涅槃,釋迦牟尼佛就說,如果我不取滅,眾生認為佛易見,佛法易聞,不勤習修道

了。我示現涅槃了,眾生知道佛法難聞,佛陀難見,所以勤習修道。所以說成就諸

眾生。

「了知如幻化」,了知老病死如幻如化。

「通達無有礙」,知道老病死如幻如化了,於其間通達無阻無礙。

  【或現劫盡燒  天地皆洞然  眾人有常想  照令知無常

無數億眾生  俱來請菩薩  一時到其舍  化令向佛道】

  「或現劫盡燒」,或者示現劫盡燒。說這個劫盡燒也是佛示現的嗎?不錯,一

切法都是佛示現的,那怎麼知道呢?我們先知道什麼是佛,佛本是無。那怎麼說佛

呢?佛就是諸法無性啊!稱為佛性。我們知道這點就清楚了,一切萬物什麼不是無

性所成?微塵許法都是無性所成,既然無性所成,那是佛示現的。所以說,佛無性

,無量無邊,無性是法性身嘛!法性身無量無邊。

  或者有人說,你這麼說未免太勉強了。譬如說,有一個人到廟裏去,在大殿裏

解小便,當家來訶責了,說:「你這個出家人怎麼這麼大膽,在佛這裏敢小便?」

他說:「好!你告訴我,那裏沒有佛?我到那裏小便去。」無處不是佛嘛!我們要

知道,無有一切法是第一義諦說,無處不是佛是世俗諦說。

  「劫盡燒」,劫盡的時候,大火燒到初禪七天七夜,然後再大水淹,淹到二禪

七月。這樣逐漸逐漸上去,大風吹吹到三禪,四禪不動了,報盡墮落,所以叫劫盡

。世間之火唯有劫末之火最大。

  「天地皆洞然」,洞然是空空洞洞的,一切被燒光了,因為劫末大火從無間地

獄燒到初禪天了。

  「眾人有常想。照令知無常。」為什麼這麼示現呢?因為凡夫人都執著有常想

,我的財產、我的金錢,永遠保存,不可能的。示現劫末大火燒,就是讓他知道世

間無常。

「無數億眾生。俱來請菩薩。」有無數無量的眾生,一時間都來請菩薩。好比

觀世音,一剎那之間有無數無量的眾生稱讚。

「一時到其舍」,他於一時之間都到其舍。

「化令向佛道」,度化他們向於佛道。今天時間到了!

  【經書禁咒術  工巧諸伎藝  盡現行此事  饒益諸群生

   世間眾道法  悉於中出家  因以解人惑  而不墮邪見

   或作日月天  梵王世界主  或時作地水  或復作風火

   劫中有疾疫  現作諸藥草  若有服之者  除病消眾毒

   劫中有飢饉  現身作飲食  先救彼飢渴  𧕴以法語人

   劫中有刀兵  為之起慈心  化彼諸眾生  令住無諍地

   若有大戰陣  立之以等力  菩薩現威勢  降伏使和安

   一切國土中  諸有地獄處  輒往到于彼  勉濟其苦惱

   一切國土中  畜生相食噉  皆現生於彼  為之作利益

   示受於五欲  亦復現行禪  令魔心憒亂  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蓮華  是可謂希有  在欲而行禪  希有亦如是

   或現作婬女  引諸好色者  先以欲鉤牽  後令入佛道

   或為邑中主  或作商人導  國師及大臣  以祐利眾生

   諸有貧窮者  現作無盡藏  因以勸導之  令發菩提心

   我心憍慢者  為現大力士  消伏諸貢高  令住無上道

   其有恐懼眾  居前而慰安  先施以無畏  後令發道心

   或現離婬欲  為五通仙人  開導諸群生  令住戒忍慈

   見須供事者  現為作僮僕  既悅可其意  乃發以道心

   隨彼之所須  得入於佛道  以善方便力  皆能給足之】

  (以上缺一卷錄音帶)

  因為最近我很忙,忙著生病,沒有時間來。現在看維摩詰經!

  【如是道無量  所行無有涯  智慧無邊際  度脫無數眾

 假令一切佛  於無量億劫  讚歎其功德  猶尚不能盡

 誰聞如是法  不發菩提心  除彼不肖人  癡冥無智者】

  「如是道無量」,菩薩度眾生以佛道度眾生,有方便力。應以人天得度者,以

人天道度;應以聲聞道得度者,以聲聞道度之。辟支佛、菩薩皆如此。這個道無量

無邊,「所行無有涯」,涯是邊際,應以人天道得度者,行人天道;應以聲聞道得

度者,行聲聞道。應以任何道得度者,行任何道。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三應身,一般

說三十二應身,其實我們看起來是三十三應身,那是略說。其實應化身無量無邊,

所以所行無有涯,無有邊際。

  「智慧無邊際」,這個法本來是一個,法性皆空,沒那麼多。佛道無上道,不

二,沒有分別,可是以智慧分別的。好像世間法一樣,以智慧分別有大小中學,無

量無邊。所以法本不二,智慧分別,所以「智慧無邊際」。應以人天道得度者,菩

薩現人天道的智慧;聲聞道得度者,現聲聞道智慧,緣覺、菩薩皆如此。每一道還

有無量無邊的分別,譬如人道的眾生有愚癡的、有智慧的,愚癡的無量無邊,智慧

的有無邊高下,菩薩皆能以智慧度化他們,以這種方便度脫無數眾生。這個意思他

是根據上文來,所以大家不要忽略了上文。上文他不是說嗎?「隨彼之所須。得入

於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給足之。」

  

  「假令一切佛。於無量億劫。讚歎其功德。猶尚不能盡。」他這個文因為沒有

辦法敘述明白,他是這個意思的,假使有一切佛,十方三世一切佛,數量很多了。

「於無量億劫」,示現長時間,無量億劫相續讚歎,不停的讚歎。「相續」兩個字

他沒有寫上,讚歎其功德。應該說「於無量億劫,相續讚歎其功德,猶尚不能盡。

」可見菩薩度眾生的功德無量無邊。

  最後結語。「誰聞如是法。不發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癡冥無智者。」誰聽了

這個無上佛法,還能不發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癡冥無智者,不發菩提心。」

  我們先講不發菩提心是什麼呢?聲聞乘不發菩提心,不成就無上佛道,成聲聞

道得阿羅漢。緣覺乘不發菩提心,成辟支佛。唯有菩薩發菩提心,成佛的因地,果

位在成佛。所以菩薩在什麼時候發菩提心?以五十二位來說,十信還不夠資格。登

初住,稱為發心住,那個時候發菩提心。這個發菩提心是發無上菩提,發菩提心也

叫發好心,除去那些不肖人,不肖是什麼?不賢。我們講的就是不良份子,朽木不

可雕也,他不發菩提心。「癡冥」是愚癡、暗冥,沒有智慧,不能分別善惡的人,

他不能

發菩提心。

  這一品我們講完了,下面入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