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講記
菩薩行品第十一
【是時佛說法於菴羅樹園。其地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阿難
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瑞應。是處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
金色。佛告阿難。是維摩詰文殊師利。與諸大眾恭敬圍繞。發意欲來故
先為此瑞應。】
「是時佛說法於菴羅樹園」,這個時候佛在菴羅樹園說法,菴羅樹園,這個園
有菴羅樹,就是菴摩羅果的樹。菴羅樹園在廣嚴城,這部經在廣嚴城說的。
「其地忽然廣博嚴事」,菴羅樹園突然間廣大了,莊嚴得很。
「一切眾會皆作金色」,凡是參加法會的人都是金色的。
「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瑞應。是處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
金色。」阿難就問佛了,因為阿難是侍者,與佛最近,所以他先問佛。阿難才證初
果,他可以成四果,他不成,為什麼原因?為作佛侍者。四果阿羅漢不方便了,為
了給佛作侍者,不成四果。
佛滅了以後,他才成四果。佛滅了以後,迦葉在須彌山頂打犍椎,號召五百羅
漢結集經。阿難也去了,迦葉就說了:「阿難啊!這裏都是四果人,你才初果,不
可以進來。」阿難就到外面去了,人家把門關上,阿難苦苦修行打坐一夜了。「唉
呀!實在太累了,身子倒一倒休息休息吧!」身子剛一倒,證四果。阿難就說:「
我現在證四果,可以進來吧!」迦葉說:「你現在證四果,擋不住你,不開門你也
能進來啊!」阿難就以神通從門縫進去了。
「佛告阿難。是維摩詰文殊師利。與諸大眾恭敬圍繞。發意欲來故先為此瑞應
。」這個「為」在此地應該讀「ㄨㄟˊ」,讀揚平聲音。「ㄨㄟˋ」,那是第四聲
。所以這裏又提到維摩詰與文殊師利,可能這部經應該是維摩詰、文殊師利所說。
【於是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可共見佛與諸菩薩禮事供養。文殊師利言。善
哉行矣。今正是時。維摩詰即以神力。持諸大眾并師子座置於右掌。往
詣佛所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遶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其諸菩薩即
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繞七匝於一面立。諸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亦皆避
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
「於是維摩詰語文殊師利」,這時又回到維摩詰丈室了,維摩詰和文殊師利說
,「可共見佛與諸菩薩禮事供養」,新來的菩薩可以供養佛,頂禮跪拜,敬事於佛
。
「文殊師利言。善哉行矣。」好,走吧!「今正是時。維摩詰即以神力。持諸
大眾并師子座置於右掌。往詣佛所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遶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
立。」維摩詰現神通,這個神通,可憐我們沒有修行,沒有神通。我們也不要強裝
面子,說我有神通,沒有神通就沒有神通。你看他這個神通有多大,八萬四千由旬
的師子座放在右掌上就拖著走了。
佛一個弟子,佛罰他到北俱盧洲,不准入涅槃。因為有一次他在山上,正穿上
線縫著袈裟,忘記佛召集大眾集合了。突然想起了,說佛集眾,我怎麼忘了呢?就
把針插在地上了,身子飛行走了,到佛那兒去了。結果一個婦人懷孕,一看到這個
人在天上飛,後面跟著一座山,他那個針線連著山,山跑不掉了。這個婦人嚇得墮
胎。到佛那裏,佛的弟子說:「你看!你後面跟著一座山來了。」他回頭一看,把
山都帶來了。用右手把山接過來,一丟,丟到八萬四千里外去了。佛就說:「你嚇
得叫婦人墮胎,罰你不准入涅槃,到北俱盧洲去。」所以那個神通不是我們可思議
的。
「一心合掌在一面立」,合掌立於一面,像我們作課站東西兩班,都是在一面
立。
「其諸菩薩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一切菩薩都下座了,下師子座。「稽首佛足
」,磕地停留一會兒,叫稽首。如果禮佛,頭不至地,六祖說,貢高我慢了。
「亦繞七匝於一面立」,也繞佛七匝,繞佛要右繞,三匝、七匝、九匝、百千
匝,要計遍數。這有神通在裏頭,你想那麼多的菩薩繞七匝,要遶多久啊?佛有大
神通力,把無量劫化為一剎那。
「諸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今天時間到了。
【於是世尊如法慰問諸菩薩已各令復坐。即皆受教眾坐已定。佛語舍利弗
。汝見菩薩大士自在神力之所為乎。唯然已見。於汝意云何。世尊。我
屉其為不可思議。非意所圖非度所測。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所聞
香自昔未有。是為何香。佛告阿難。是彼菩薩毛孔之香。於是舍利弗語
阿難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阿難言。此所從來。曰。是長者維摩詰。
從眾香國取佛餘飯於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
「於是世尊如法慰問諸菩薩已各令復坐」,如法問菩薩,問菩薩和問比丘不同
。大家學過戒律就知道,如果佛問比丘,就問「汝乞食易得不?行路勞累不?」問
菩薩就不這麼問他了,如法問他們,菩薩是化度十方,比丘是托厫乞食。譬如問佛
:「眾生易化不?」世尊如法問菩薩。問過以後,「各令復坐」,叫他們坐下。
「即皆受教眾坐已定」,眾菩薩就受教,敷坐已定,坐定了。
「佛語舍利弗」,經上講話很規矩,上對下講話稱為「語」,稱為「告」,或
者「佛語舍利弗」、「佛告舍利弗」。下對上稱為「白」,「舍利弗白佛」、「文
殊師利白佛」。
「汝見菩薩大士自在神力之所為乎」,菩薩的別號稱為大士。要是追究起來,
稱大士要地上菩薩,譬如觀音菩薩我們都稱觀音大士。
「自在神力」,自在,隨意所現。菩薩的神力和聲聞的神力不同,聲聞的神力
入定才能示現,大聲聞、大阿羅漢也可以隨意示現,一般的入定才能示現。地藏經
講,阿羅漢入定觀察,不然他不知道。阿羅漢不入定和凡夫一樣,不能知道一切,
入定才觀察。菩薩就不是了,什麼原因呢?聲聞有出定、入定,菩薩沒有出定,沒
有入定,所以隨意示現,沒有障礙,稱為自在。
佛問舍利弗,他們所做的,你看見了沒有?看經要知道經的意思。佛問這個話
是問的什麼意思?因為維摩詰把那麼多高大的師子座,用右手拿去了,到佛那裏,
也可以放置得下,這是菩薩的自在神力。佛就問舍利弗,你看見了沒有?
「唯然已見」,舍利弗就說,是的!已經看見了。「唯然」就是「是的」。
「於汝意云何」,這和現在文章不同,省個字了。這兩個人對話,現在文章打
括弧,寫清楚了或在前在後,敘述誰講的。「汝見菩薩大士自在神力」,佛講的。
「唯然已見」,舍利弗講的。「於汝意云何」,又是佛講的。
「世尊。我屉其為不可思議。」他所做的不可思議。佛法是不思議法,思者在
心,議者在口,不可以心思口議,所以稱為不可思議,這個話的意思是說菩薩所作
所為不可以六根、六識去認識,要以智慧知,不可識心測度,稱為不可思議。
我們眾生都是識心測度,思議法。譬如八萬四千由旬那麼高大的師子座,房間
怎麼放得開?這是凡夫識心測度,他不知道佛法。有誰知道那麼高大的師子座,房
間怎麼放得開?什麼理由?誰知道?八萬四千由旬的師子座,緣成無性,其大無性
不妨礙小,所以須彌山可以入芥子,這就是不思議神通自在。
「非意所圖非度所測」,意、度都說六根、六識,眼耳鼻舌身意那是意識,所
以他說非意所圖,非度所測。「非意所圖非度所測」,這還是說不可思議,他這把
一句話作兩樣話說,看經要知道。
「爾時阿難白佛言」,阿難就問佛了。
「世尊。今所聞香自昔未有。是為何香。」我們聞到這個香味,過去沒有聞到
過,這是什麼香啊?
「佛告阿難。是彼菩薩毛孔之香。」是他們香積國的菩薩毛孔出的香。
「於是舍利弗語阿難言」,舍利弗就對阿難說了。
「我等毛孔亦出是香」,我們這個毛孔也出這個香,因為吃過這個飯了嘛!
「阿難言。此所從來。」此所從來,這個香何所從來?從那裏出來的呢?
「曰」,這個「曰」字是舍利弗答,拿現在作文章,就是舍利弗說了。他一個
「曰」省掉好幾個字。
「是長者維摩詰。從眾香國取佛餘飯於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是因為
長者維摩詰,從眾香國取來的飯。「取佛餘飯」,敬佛的意思,這個話有敬佛之意
,事實上不一定是佛吃剩下。「於舍食者」,於維摩詰房間吃這個飯的。「一切毛
孔皆香若此」,一切大眾毛孔皆香如此,皆出這個香。
【阿難問維摩詰。是香氣住當久如。維摩詰言。至此飯消。曰。此飯久如
當消。曰。此飯勢力至于七日然後乃消。】
「阿難問維摩詰」,阿難就問維摩詰了,知道這個香是維摩詰炒的飯。
「是香氣住當久如」,這個香氣能香多久?「當住久如」,能住持多久?
「維摩詰言。至此飯消。」到這個飯完全消化掉,香氣就止了。
「曰」,這是阿難問。「此飯久如當消」,多久能消?
「曰」,這個曰是維摩詰答。「此飯勢力至于七日然後乃消」,七天可以消。
佛經上往往多用這個「七」字,七是一個期數。譬如初果「七番生死」,我們打「
佛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七七四十九天,佛經喜歡用「七」,因為它是
個圓滿數字。
【又阿難。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
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後乃消。若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意乃消。已
發意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後乃消。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
然後乃消。】
「又阿難」,這是維摩詰講的。
「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聲聞是指小乘,小乘沒
入正位的吃這個飯,入正位就消了。什麼是入正位呢?得初果,入初果叫正定聚。
菩薩不同,誰知道菩薩正位在什麼地方?比照聲聞,菩薩在初地。聲聞正位,初聞
無漏法。得正位初證無漏法,所以初果七番生死解脫。菩薩不得無漏法,菩薩得中
道法。聲聞無漏是怎麼呢?漏是煩惱生死,在三界內。所以初證無漏法,七番生死
不入三界了,就解脫了。初果,七番生死不來欲界了。菩薩是中道義,講起來話就
多了。聲聞無漏法,不來欲界,有來有去。菩薩中道義,無來無去。聲聞乘有來有
去,不度眾生,所以三界外另有淨土,阿羅漢所居,不度眾生。菩薩呢,無來無去
,盡無量劫度眾生,所以入正位是初果。
「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已經入了正位,證了初果了,吃這個飯。「得心解脫
然後乃消」,心解脫是四果,這個又有差別了,聲聞乘人說有心解脫、慧解脫,他
說慧解脫,初果就得。心解脫,四果得。因為慧解脫,它是見惑破了,初果。心解
脫,思惑破了,圓滿四果。菩薩乘不這麼說,他說心先得解脫,然後慧得解脫。心
解脫不生煩惱障,慧解脫沒有所知障,破無明。所以大、小乘各有所不同。
「若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意乃消。」發大乘意也叫發大乘心,發大乘心
也叫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在初住,發菩提心也就是發中道心。發中道心也叫發不取
涅槃心,不生不滅度脫眾生,叫發菩提心。未登初住,發大乘心就消了,所以初住
也叫正定聚,初住叫發心住。一登初住,不退轉了,正定聚。初地已證無生法了,
正定聚。所以詳細說起來有很多差別,譬如說,初地以上也有不同,根據勝鬘經說
,初地到七地是肉身,八地才是法身,八地是不動地。據說觀世音菩薩在初地的時
候,聽到大悲咒從初地登八地,從肉身證法身。啊!希望你們大家也這個樣。
「已發意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後乃消。」已經發菩提心者吃這個飯,得無生
法忍香氣才消。無生法忍在什麼時候?廣說,初地就得。嚴格說起來,在七地。未
發心,吃這個飯發心才消。未登初住,登初住才消。未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才
消,可以說為初地,可以說為七地,如果按照仁王經,七八九地。
「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然後乃消。」已經得無生忍了,已經證到
七八九地了。「至一生補處」,一生補處大家都知道,在什麼地步啊?等覺。不過
,密宗不立等覺,他到十地,十地就是佛了。所以我們現在根據這段經文,就可以
判出維摩詰的地位了,維摩詰十地,就是佛。如果根據這一生補處呢,維摩詰是等
覺菩薩。等覺菩薩一打轉身,再滅佛地一品無明,就成妙覺佛了。
【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滅然後乃消。此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煩
惱毒然後乃消。】
「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滅然後乃消」,好比說有藥叫上味,吃了
這個藥,身體裏的毒都滅了以後,藥才消。
「此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後乃消」,這個飯也是一樣。
【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飯能作佛事。佛言。如是如是。
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
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有以飯
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臺觀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
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虛空而作佛事。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
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聲語言文
字而作佛事。或有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
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
「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真是希有啊!「未曾有」,經上有時說「希有」
。好像金剛經吧!「希有。世尊。」就是「未曾有也。世尊。」
「如此香飯能作佛事」,這香飯也能作佛事,度眾生成佛,這太便宜了,吃一
頓飯成了佛。「作佛事」,什麼叫佛事啊?度一切眾生皆成佛叫佛事。
「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的佛土以佛的相
好光明作佛事。因為佛有四種度眾生的方便,有的佛以相好光明度眾生,這是佛身
業度眾生。有的佛以說法度眾生,這是佛以口業度眾生。有的佛以神通度眾生,佛
的意業度眾生。有的佛以名號度眾生,是功德願力度眾生。佛度眾生有這四種方便
,身、口、意業,功德願力。
「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有的佛以菩薩作佛事,譬如釋迦牟尼佛要度眾生的
時候,先入等覺,等覺以後六年苦行,示現菩提樹下成道。等覺是菩薩啊!所以以
菩薩度眾生。菩薩是什麼呢?上求下化,也就是有的佛以上求下化度眾生。
「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佛所變化的人,譬如維摩詰化一個菩薩去取飯,
就是以所化人度眾生。
「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有的以菩提樹作佛事,菩提樹不是一種樹名,佛在
那棵樹成道,那棵樹叫菩提樹。釋迦牟尼佛,我們現在看的那棵菩提樹是畢厫羅樹
。釋迦牟尼佛入娑婆,是化佛來的,他到娑婆八千返,出於什麼經呢?梵網經,說
我來娑婆八千返。
「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方便不同。
「有以飯食而作佛事」,譬如香積國。
「有以園林臺觀而作佛事」,園林臺觀,這個「觀」就是以前在宮殿兩邊有小
的建築物叫觀,現在我們看不到了。
「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事」,這是屬身業。
「有以佛身而作佛事」,佛的身體可以作佛事度眾生。譬如佛相好光明,就是
以身業度眾生。釋迦牟尼佛身相莊嚴,度化很多眾生。以前有一個人叫鴦崛魔,以
邪術為師,邪師告訴他:「殺一百人,我可以傳授祕法給你。」他殺了九十九個了
,少了一個,沒有人敢來了。以後他想到:「我母親可殺,殺他就可以滿一百人了
。」佛知道他發心殺他母親,要造五逆罪了,佛就度化他。就從路上走,鴦崛魔怎
麼都趕不上,他說:「你那道人,不要跑啊!」佛說:「我沒有跑啊!你趕不上。
」以後佛停了,他跑過去,佛就現慈心三昧,鴦崛魔一看,大發慈悲心,把刀子丟
下,跪在地上,皈依佛,這是佛以身業度眾生。
「有以虛空而作佛事」,虛空非有非無,你說虛空有,無形無相;你說虛空是
無,橫遍豎窮。
「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眾生以這個因緣得入佛的律行。
「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夢、幻、影、響,
這個響是山呼響,你站在山頂上喊一聲,對面也喊一聲,叫響。「熱時炎」,是一
種虛無飄渺的空氣,莊子稱為「野馬絪縕」。「等喻」,這些好比譬喻,沒有實事
。一切法皆如譬喻,譬如我面前的毛巾,毛巾有沒有啊?毛巾是線織成的,如果有
毛巾,沒有線也有毛巾啊!講堂有沒有啊?如果有講堂,沒有鋼筋、水泥,也有講
堂,我們認為有毛巾,有講堂,都是唯心所造,都好比是一種譬喻。如毛巾,譬喻
嘛!有名無實。
「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
而作佛事。」清淨佛國土,佛入寂滅忍,所以寂寞無言,不必言說,沒有表示。「
無識」,從「所」邊講,沒有知道的,沒有認識的。「無作」就是無生無起,「無
為而作佛事」。
「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佛的一切進止皆是佛事,
金剛經說「著衣持厫。入舍衛大城乞食。」,是作佛事。
【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
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
「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佛對阿難說,有此四魔,就是煩惱魔
、五陰魔、死魔、天魔。八萬四千煩惱,這八萬四千本來它的意思形容很多,眾生
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所以也有人把這八萬四千煩惱找出根源來。在中國不說
「八萬四千」,很多就說「十萬八千」,表示很多了。鳩摩羅什大師他說八萬四千
煩惱,根本煩惱有四:貪、瞋、癡、等分。等分,是貪瞋癡都有成份在裏面。譬如
我們起煩惱,並不是單單的起貪,也不單單起瞋,煩惱裏頭有貪,也有點瞋,也有
點愚癡,那是等分。
這四種煩惱都是根本煩惱,這和唯識說的根本煩惱略有不同,唯識說根本煩惱
為貪瞋癡慢疑惡見,六種煩惱。這每一種根本煩惱都有二萬一千塵垢,塵是動亂,
事事動亂,垢是染心。每一種煩惱有二萬一千塵垢,四種煩惱就是八萬四千。因為
眾生有這四魔、八萬四千煩惱。
「而諸眾生為之疲勞」,疲勞是生死,生死疲勞,因為這四魔和八萬四千煩惱
使眾生落入生死。鳩摩羅什這麼解釋,我們知道,他是在四魔當中單約煩惱魔來說
。
「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凡是度眾生的都叫佛事。
如果按照菩薩行說起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皆是作佛事。大
家勸人念佛也叫佛事,為常住作事也叫佛事,大寮煮飯也叫佛事。大寮煮飯功德很
大,供養未來佛,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因為眾生皆是未來佛,一切眾生皆成佛故
,所以凡有所作皆是佛事,這個叫「入一切諸佛法門」。
為什麼叫「入一切諸佛法門」呢?因為凡有所作為皆是佛事,使一切眾生皆成
佛,所以叫入一切諸佛法門。有十法破壞佛事,大家記住──殺、盜、婬、惡口、
妄語、綺語、兩舌、貪、瞋、癡。如果你的作為沒有這十種法,就是作佛事。
【菩薩入此門者。若見一切淨好佛土。不以為喜不貪不高。若見一切不淨
佛土。不以為憂不礙不沒。但於諸佛生清淨心。歡喜恭敬未曾有也。諸
佛如來功德平等。為化眾生故。而現佛土不同。】
「菩薩入此門者。若見一切淨好佛土。不以為喜不貪不高。」菩薩入這個法門
,是那類的菩薩呢?發菩提心。這裏說菩薩,二乘入不入?不入。因為發菩提心也
叫發平等心,平等看一切眾生,平等作一切功德。平等心也叫清淨心,不清淨就不
平等了。平等心為什麼叫清淨心呢?因為平等心不會殺盜婬,殺盜婬不平等,不會
有妄語、惡口、綺語、兩舌,不會有貪、瞋、癡。所以平等心、菩提心就叫清淨心
。
所以他「見一切淨好佛土。不以為喜不貪不高。」心平等,心清淨不貪著。不
高是什麼?高是我慢。如果貪求淨好國土,心就高了,我慢增高。
「若見一切不淨佛土。不以為憂不礙不沒。」見一切不淨國土,沒有一切惡業
,就淨;造作一切惡業,就不淨。見不淨國土不以為憂,「不礙」,心裏沒有罣礙
,還是平等心、清淨心。「不沒」,不退沒其志,菩薩志是度眾生,不因為佛土不
淨就退沒了。
「但於諸佛生清淨心。歡喜恭敬未曾有也。」菩薩心於一切諸佛生清淨心,換
句話說,就是於一切諸佛發菩提心。歡喜、恭敬,因為歡喜心沒有十惡業,清淨心
沒有十惡業,恭敬心也沒有十惡業。「未曾有」,感覺諸佛佛法甚深希有。這裏有
兩方面:對不淨國土沒有罣礙,是下度一切眾生;歡喜恭敬未曾有,是上求無上佛
慧,上求下化。未曾有就是希有。
「諸佛如來功德平等」,諸佛如來功德是平等的,好比天下雨,那個功德是平
等的。不因為有錢人的地它下雨,窮人的地它不下雨,有錢、無錢,一律平等布施
。甚而言之,好人、壞人也平等布施,沒有說好人地才下雨,壞人地不下雨,下雨
就是功德平等。
「為化眾生故。而現佛土不同。」為了度化眾生,現的國土不同。有的國土金
色,有的國土銀色,有的清淨,有的雜染,都為度眾生故。什麼原因呢?佛現諸佛
國土是因為眾生心而現,眾生心惡,國土就穢;眾生心善,國土就淨。或者有人疑
問:「為什麼國土是佛現的呢?」你們誰有知道的?誰知道的說!緣起無性是佛性
,無性是佛,無性能隨緣,隨緣現一切國土。隨什麼緣呢?隨眾生緣。所以「而現
佛土不同」。
【阿難。汝見諸佛國土。地有若干而虛空無若干也。如是見諸佛色身有若
干耳其無礙慧無若干也。阿難。諸佛色身威相種性。戒定智慧解脫解脫
知見。力無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儀所行。及其壽命說法教化。成
就眾生淨佛國土。具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為三藐三佛陀。名為多
陀阿伽度。名為佛陀。】
「阿難。汝見諸佛國土」,「諸佛國土」經上有時候說國土,有時候說佛土,
有時候說淨土,有時候說三千大千世界,都是一個。佛土又叫佛國,為一佛所化之
土。所以大家知道,國土是隨眾生示現而說,佛土是佛所化,三千大千世界是說其
範圍,淨土是佛報土,佛沒有穢土,都是淨土。有時現穢土,那是隨眾生心所現,
佛是清淨心證清淨法,所以沒有穢。
諸佛國土「地有若干而虛空無若干也」,這個虛空是說法性、佛性,國土有窮
有富的,虛空還是一樣。國土有台灣、美國,可是虛空還是一個。虛空值得我們學
習,國土有殺盜婬一切惡業,虛空沒有。國土上吹颱風下大雨,虛空風吹不破,雨
打不濕,那是佛性。
「如是見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無礙慧無若干也」,佛現身也是一樣,譬如釋迦
牟尼佛坐在樹下對眾生說法,有的凡夫見到一個老比丘在樹下說法,有的菩薩就見
佛金色身,在師子座說法。有的大菩薩見佛無邊法身,在虛空座說法。所以都是隨
眾生心所現。有人聽到佛說的是聲聞法,有的人聽到佛說菩薩法,有的人聽到佛說
一乘佛法。佛說般若,聲聞聽了得聲聞道,緣覺聽了得緣覺道,菩薩得菩薩道,有
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說,法本不二,眾生心二。
「無礙慧」,我講經已經很久了,無礙智時常提到,這裏為什麼叫「無礙慧」
?無礙慧也叫無礙智。有誰知道?般若說一切法不可得,隨緣無性,無性隨緣,隨
緣現有;隨緣就是無性,無性現空。隨緣無性,雖有而空,有不可得。無性隨緣,
無性是空,就是隨緣,空不可得。空有一切不可得,以無所得故,所以叫無礙。如
果約隨緣無性,無性為慧,稱為無礙慧。如果約無性隨緣,隨緣為有,有是智,又
叫無礙智。所以這個無礙慧沒有若干,沒有若干是什麼意思呢?沒有分別,有若干
是有分別。
「阿難。諸佛色身威相種性。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力無所畏不共之法。大
慈大悲威儀所行。及其壽命說法教化。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具諸佛法。悉皆同等。
」諸佛色身,色身有金色、銀色、琉璃色,為什麼同等呢?因為金、銀、琉璃諸色
是隨緣而起,沒有自性。隨緣無性,所以皆是同等。好比大海水起浪,雖然萬重浪
可是都是一水,水本不動,浪有起伏,水本不動,所以萬重浪皆是同等。
「威相」,威儀和色相也皆同等。「種性」,佛各有種性,也皆同等,種性隨
緣起,還皆無性。
「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五分法身雖有分別,皆是同等的。戒
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脫法身、解脫知見法身──五分法身,這是聲聞乘立的
,對聲聞乘說。隨緣對聲聞乘說,皆歸無性,所以皆歸同等。戒法身,初果、二果
得,得了戒法身,生天道、人道,所以「持戒生好處」。如果你持戒不得法身,那
是人天福報,可以生天,可以生人,不證果位。得法身,稱為初果、二果,初果七
番生死,二果一往來。定法身,如果你修禪定,得法身,證三果,三果不來欲界嘛
!不得法身,得禪定,還墮落。慧法身,如果得法身,證四果出三界,不得法身不
出三界。解脫法身,戒定慧皆有一分解脫。戒,解脫三塗;定,解脫欲界;慧,解
脫三界。所以得解脫法身。解脫知見法身,唯有四果得。什麼是解脫知見呢?他自
己知道「我生已盡」,我生死已經盡了,「梵行已立」,清淨梵行已經成立了,「
所作皆辦,不受後有。」自己知道,這是解脫知見法身。
「力無所畏不共之法」,這個也是同等的,都是隨緣而起。力是佛有十力,十
種力。無所畏,說法無所畏,因為有十力的緣故,所以說法無畏。「不共之法」,
就是十八不共之法,唯有佛具。有的法共二乘,有的法共菩薩,十八法不共,唯佛
自己有。這個也是同等,什麼原因呢?都是隨緣無性的緣故。
「大慈大悲威儀所行」,大慈大悲,度眾生啊!上面是說上求佛道,大慈大悲
以下是說下化眾生。你們都知道了,大懺悔文說,大慈大悲度眾生。「威儀」,有
四種威儀:行、住、坐、臥,所以他說「威儀所行」。諸佛行住坐臥無非是法,所
以金剛經說:「世尊。是時著衣持厫。入舍衛大城乞食。」也是現不二法。怎麼現
不二法?佛雖然是無心道人,無性隨緣現一切威儀。
「及其壽命說法教化」,壽命是住世,這個有幾種差別:壽命隨順眾生而說,
佛有三身。壽命是生死,就是生滅了,生滅之間就是壽命。什麼是生滅之間?龍樹
說過,生住滅三法是有為法。生滅之間就是那個住,佛的法身無生無滅,佛的報身
有生無滅,佛的化身有生有滅,這是壽命。
「說法教化。成就眾生淨佛國土。」成就一切眾生清淨佛國土,大家迴向說「
莊嚴佛淨土」,就是清淨佛土。怎麼樣莊嚴佛淨土呢?自不為粗業,令眾生不為粗
業,叫莊嚴佛淨土。粗業是什麼呢?殺、盜、婬等十不善,都是粗業了。微細的呢
?墮二乘也是粗業,成就阿羅漢是粗業,不度眾生。自己不作粗業,也叫眾生不作
粗業,叫莊嚴佛淨土。他這裏叫淨佛國土。
「具諸佛法」,具是具足,具足一切佛法。什麼是具足呢?說起來,六度就是
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詳細說呢,十度,叫具足一切佛法
。再加後面四度:方便、願、力、智,那叫具足一切佛法,所以十地菩薩具足一切
佛法。因為他具足一切佛法,所以十地菩薩又叫佛。
「悉皆同等」,都是同等的。這一切法都隨緣無性的,大家看般若經就知道了
,他說一切法不可得,三皈五戒不可得,十善四無量心不可得,四諦不可得,十二
因緣不可得,六度不可得,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不可得,這樣就具足一切佛
法了,因為它都是隨緣無性。
「是故名為三藐三佛陀。名為多陀阿伽度。名為佛陀。」三藐三佛陀稱為正遍
知,正遍知是佛的般若德,正就是無性,遍知就是隨緣。「多陀阿伽度」,就是如
來法身。「佛陀」,又譯為覺者。今天休息了!
【阿難。若我廣說此三句義。汝以劫壽不能盡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
眾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得念總持。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亦不能受。如是
阿難。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限量。智慧辯才不可思議。阿難白
佛言。我從今已往不敢自謂以為多聞。佛告阿難。勿起退意。所以者何
。我說汝於聲聞中為最多聞。非謂菩薩。且止阿難。其有智者不應限度
諸菩薩也。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薩禪定智慧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
也。阿難。汝等捨置菩薩所行。是維摩詰一時所現神通之力。一切聲聞
辟支佛。於百千劫盡力變化所不能作。】
「阿難。若我廣說此三句義。」三句義就是三藐三佛陀、多陀阿伽度和佛陀。
這三句義別的經上說佛陀、多陀阿伽度、三藐三佛陀,就是代表佛的三德:解脫德
、般若德、法身德。
「汝以劫壽不能盡受」,佛說法,廣說無量,所以佛對我們說法都略說。為什
麼廣說無量呢?佛於一說無量,於無量說一。一就是無量,無量就是一。一是正,
無量是遍知,佛具正遍知,所以能於一說無量。既然於一能說無量,當然能於無量
說一,這個道理是很明顯的。怎麼說呢?世間法都知道,等邊三角形就是等角三角
形。我要是廣說的話,「汝以劫壽不能盡受」,劫壽是什麼?一劫計算壽命,譬如
說,你活到八十年吧!不是八十年,是八十劫,稱為劫壽。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得念總持。」「正使」拿白
話講「就算是吧!」就算是三千大千世界眾生都像阿難一樣。「阿難多聞第一得念
總持」,這出於法華經,法華經佛給阿難授記將來成等正覺,阿難馬上得念總持,
就是過去無量劫他聽佛說無量的法,都記起來了。不只是釋迦牟尼佛四十年說的法
,過去無量劫,阿難曾經無量劫作佛的侍者,都記起來了,叫念總持,所以阿難多
聞第一。就算是三千大千世界眾生都是多聞第一,得念總持。
「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亦不能受」,這些眾生他的壽命都用劫來計算,也不能受
這廣說的三句義。
「如是阿難」,這是佛加重語氣。「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限量」,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正等正覺。簡單說,我們稱無上覺。佛的正等正覺無有限量
,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好比是虛空一樣,無有限量。佛時常舉虛空為例子,就
是取其無有限量。實在說,佛的智慧不同於虛空,可是唯有虛空可以作譬喻,虛空
有礙沒有礙呢?你想想,虛空外面是什麼東西呢?虛空外面還是虛空啊!
「智慧辯才不可思議」,佛的智慧是自利德,辯才是利他德,佛以無礙辯利益
一切眾生。佛有無量智慧,「不可思議」,佛法不可思議,思是心思,議是口議。
現在眾生好以思議忖度佛法,議論議論佛的教義對不對?再說簡單一點,思議代表
三業,三業當中身口意,思議簡別身業,思是意業,議是口業。我們凡夫好以身口
業思議佛法,就是以凡夫心忖度佛法。
「阿難白佛言」,阿難對佛說了。「我從今已往不敢自謂以為多聞」,阿難說
,我從今以後不敢以為自己多聞第一了。阿難多聞,佛稱讚他啊!佛為什麼稱讚阿
難多聞第一?鼓勵其他的比丘。譬如舍利弗智慧第一,鼓勵其他的比丘跟他學啊!
其實阿難多聞和佛不可相比,佛的智慧好比四大海水,阿難僅僅一滴就是了。
「佛告阿難。勿起退意。」阿難,你不要退心。因為他不敢自稱多聞第一,有
退心之意。佛鼓勵他說,不可退心。
「所以者何。我說汝於聲聞中為最多聞。非謂菩薩。」其實我說你多聞第一啊
!是在聲聞乘中多聞第一,不是說你在菩薩之中。舍利弗智慧在聲聞中第一,不是
在菩薩之中。菩薩之中,還有一個智慧第一的是誰啊?文殊師利。
「且止阿難」,你不要退心。「其有智者不應限度諸菩薩也」,有智慧的人不
應該以自己心量限度諸菩薩,這個智慧就是講智,沒有講慧,智和慧有一點點差別
。譬如我剛才說於一知無量,那是智;於無量知一,是慧,稱為智慧。禪宗說分別
一切法,稱為智;不作分別想,就是慧。分別一切法,這個階段,如果作了分別想
,是識。八識的識,識是了別義。如果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那個識就轉了,
稱為智,叫轉識成智。
「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薩禪定智慧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海淵簡單
說就是海、江、河。海淵,處下的叫淵,凡是水都處下,水沒有往山頂流的,都往
山下流。
我講到這裏,想到一個故事來,儒家因為他談性四種不同,所以自相矛盾。性
善,孟子說;性惡,荀子說;性無記,告子說;性善惡合,揚子說。告子就舉例子
說了,說那個性和水一樣,不分東西南北,接觸東方則東流,接觸西方則西流,所
以它是無記的。孟子就駁他了,很有意思,說水固然是接觸東方則東流,接觸西方
則西流,難道說不分上下嗎?接觸上方它往下流啊!講到這裏,我想起這個小故事
來了。
菩薩禪定是定,智慧是慧。「總持」是辯才,是自利德,「功德」是自利利他
,這個都不可限量。
「阿難。汝等捨置菩薩所行。」捨置是什麼?阿難我們現在先不論一切菩薩所
行,先放下不要說,說眼前的維摩詰吧!
「是維摩詰一時所現神通之力。一切聲聞辟支佛。於百千劫盡力變化所不能作
。」就拿眼前維摩詰菩薩說,其他菩薩不論,他神通變化聲聞緣覺盡量變化也不能
及,聲聞、辟支佛、菩薩不可相比啊!法華文句講,拿天眼通來說,聲聞可以見一
個小千世界,小聲聞。凡夫,我們也可現小神通,他僅僅能看眼睫毛,看不遠。小
阿羅漢,他天眼見一個小千世界,一個須彌山九山八海是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
界叫一小千世界,阿羅漢就能見到。大阿羅漢,譬如阿彌陀經裏的十六大聲聞,他
可見一個大千世界。辟支佛可以見一百個大千世界,菩薩見無量大千世界,所以不
能相比。
【爾時眾香世界菩薩來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見此土生下劣想。
今自悔責捨離是心。所以者何。諸佛方便不可思議。為度眾生故。隨其
所應現佛國異。唯然世尊。願賜少法還於彼土當念如來。】
「爾時眾香世界菩薩來者」,眾香國來的菩薩。「合掌白佛言」,合掌和佛說
話了。所以說比丘、比丘尼和長者說話,要合掌。你請法,合掌長跪。
「世尊。我等初見此土生下劣想。」我們初次見到這個娑婆世界的時候生下劣
想。人家國家的世界和我們不同啊!我們是穢土,草木亂七八糟,瓦石、大小便利
遍地皆是。人家國家,譬如極樂世界黃金為地,琉璃為地,我們這裏沒有啊!這兒
的眾生他在這裏生慣了,不感覺。有人曾經問過我,說:「說極樂世界黃金為地,
琉璃為地,怎麼種莊稼啊?」他在穢土生慣了,好比那個蛆蟲問人一樣:「你們那
裏不要大糞,在那兒生活啊?」就和蛆一樣。他以黃金為地,琉璃為地,自然能夠
生活嘛!我們吃飯,業報,非吃下東西,從腸子裏走一遍,走不好──瀉肚、便祕
,他不知道這是業報。極樂世界思食得食,想吃飯了,飯自然現前。不吃,看一看
就飽了,所以彼國世界沒有大小便利。眾香國的菩薩說,我們初見娑婆世界瞧不起
,生下劣想。
「今自悔責捨離是心」,現在後悔,責備自己不應該生下劣想。「捨離是心」
,捨離這個下劣想。
「所以者何」,為什麼呢?「諸佛方便不可思議。為度眾生故。隨其所應現佛
國異。」諸佛度眾生的方便,為了度眾生,隨著眾生的情念、大小、善惡,現的佛
土不同。
或者有人不知道,他說:「國土就國土,怎麼是佛現的?」你沒深究佛法。佛
法有兩門,一門是空門,一門是有門,空門是無自性,有門是隨緣生。正因為無自
性,才隨緣生一切法。一切隨緣生,所以還是無自性。好比海裏的浪千萬重,浪沒
浪性,因為什麼呢?因為浪都是水,水性不可得,為什麼不可得?水性濕,濕不可
見,不可得啊!
所以因為無性才現一切法,無性隨緣現一切法。有一句話,真如隨緣現萬法,
萬法無性是真如。無性是什麼呢?就是佛。佛有三身,法報化。法身就是無性,報
化二身就是隨緣生,一切法皆是隨緣而生的。怎麼能隨緣生呢?因為它無性,才隨
緣生,無性就是佛法身,所以一切法皆是佛法身變化。法身是其同,隨其變化是異
。譬如我們男女相很多,法身是一個,隨個人因緣而不同,現的樣子也不同。所以
說,一切世界是佛法身變化的。
「唯然世尊」,這個「唯然」,就是我們白話講「是的」。「唯然世尊」,就
是「是的,世尊!」
「願賜少法還於彼土當念如來」,願佛給我們說點法,回到眾香國的時候,我
們好顧念如來的恩德。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何謂為盡。謂有為法。何
謂無盡。謂無為法。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何謂不盡有為。謂
不離大慈大捨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終不厭惓。於四
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軀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志常安住方便
迴向。求法不懈說法無懓。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於諸榮辱心
無憂喜。不輕未學敬學如佛。墮煩惱者令發正念。於遠離樂不以為貴。
不著己樂慶於彼樂。】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有一個法門盡、無盡,你們
應當學。佛是把這個話改變樣子說,別的經上講,有為與無為。盡,有為法,就是
菩薩的下化眾生;無盡是無為法,就是菩薩的上求佛道。我們看看佛怎麼解釋?
「何謂為盡」,盡是什麼呢?「謂有為法」,怎麼叫盡呢?有為法有生滅,滅
就是盡。無為法怎麼是無盡?不生不滅嘛!
「何謂無盡。謂無為法。」大法鼓經,佛說有為與無為,有為無為、盡無盡,
在佛法裏頭很妙啊!你們時常聽佛法,盡或者有為法,稱為俗諦,論法分二諦,無
盡或者無為法,就是真諦。會入此法,就是二諦融通三昧印。
「如菩薩者」,譬如像菩薩一樣,「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別的經上也有一種說法,不厭生死,不住涅槃。大家就知道了,生死就是盡,就
是有為。涅槃就是無盡。菩薩不盡有為,是叫悲;不住無為,不住涅槃,慈悲心。
菩薩雖證涅槃,不住涅槃,為什麼?叫悲智雙運。
「何謂不盡有為。謂不離大慈大捨大悲。」慈悲心。
「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究竟佛果叫深,發這麼深的心叫深發。如果不究
竟佛果,發心成阿羅漢,不叫深發。成辟支佛不叫深發,甚而言之,成為因地菩薩
,不稱為深發。一發心就是成佛,叫深發,一切智就是佛智。法華經說過了,佛智
也叫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一切種智。一切智,從實的方面說;一切種智,從權的方
便說。菩薩修一切智是根本智,一切種智是後得智。上面所說的,都是一樣的。譬
如說,盡是一切種智,也稱為權智,無盡是根本智。有為是後得智,無為是根本智
。「而不忽忘」,雖然發心上求佛道,而不忘眾生。
「教化眾生終不厭惓」,這講的都是盡。盡、無盡還有一個名詞,法有二門,
一心生二門:真如門、生滅門,真如門就是無盡,生滅門就是盡,還是一個有為,
一個無為。今天時間到了!
「於四攝法常念順行」,這是佛告訴眾香國的菩薩有盡無盡法門,不盡有為,
不住無為。不盡有為,就是佛說菩薩應該下化眾生;不住無為,就是不住涅槃。菩
薩行空不證,雖然證到涅槃,不取涅槃。以下說的,都是不盡有為,就是下化眾生
的方便。
四攝法: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怎麼叫攝法呢?攝眾生心向道。
譬如六度裏面也有布施,不攝眾生向道,僅僅行布施德,不稱為四攝法。
「護持正法不惜軀命」,護持佛的正法,大家學佛要學正法。菩薩一切大願以
護持正法為上,出於勝鬘經。什麼是正法呢?正法要見性,凡不見性不能稱為正法
。什麼是性呢?一切法以無性為性,無性則能隨緣。譬如山,沒有山,花草樹木沙
石,所以山無性。正因為山無性,才能隨緣以花草樹木沙石成就,這是性,是體,
就是空。空能隨緣,隨緣就是有,空有要不二,才能謂之見性。所以心經上說,色
即空,空即色。色是有,有即空,空即有,所以這叫見性。心是其名,性是其用,
實在說心經就是性經。
所以見性之人,知道無性隨緣有;有空還是無性。就是那句話了,真如隨緣成
萬法,萬法無性是真如,這就是正法。無性,在佛稱為正;隨緣,在佛稱為遍知,
正遍知是佛的般若德。佛教徒、佛弟子應該要護持正法,不惜軀命,喪失生命,在
所不惜。
「種諸善根無有疲厭」,善根和佛性不同,佛性無生無滅,善根有生有滅。佛
性,一切眾生皆有;善根,有的眾生有,有的眾生沒有,出於大般涅槃經。善根是
有為法,佛性是無為法,所以要種善根,多修善行,無有疲厭。這是入生死,度眾
生,就是菩薩種善根。入生死沒有疲厭,度盡十方眾生,不疲不厭,菩薩應該修行
。
「志常安住方便迴向」,有心人就知道了,他都是一對一對的。「志常安住」
,立志安住佛的無上道法,起方便行,迴向一切眾生,度脫一切眾生。不安住佛的
無上道法,不得正遍知;不度一切眾生,沒有功德。「方便迴向」,迴向度一切眾
生。菩薩不度一切眾生,就沒有大悲;不安住佛的無上道法,就沒有大智,這叫悲
智雙運。
「求法不懈說法無懓」,這還是一對,上求佛法,不疲不懈。說法,就是下化
眾生;求法不懈,上求佛道;說法無吝,下化眾生。大家仔細留心,佛說法都有原
則的,所以說無量劫,沒有一句錯的。如果吝法不說,有罪。中國有一個不好的習
氣,你們看報紙報的「祖傳祕方」,不傳別人,那就是吝,不對的,不修功德。
「勤供諸佛故」,求法不懈,說法不吝,就是供養諸佛,這是法供養,無上供
養。
「入生死而無所畏。於諸榮辱心無憂喜。」下化眾生的時候,入生死不畏懼,
雖然隨順眾生,代眾生受一些苦,有榮辱,心不生憂喜。受到恥辱,忍辱無憂;受
到光榮,不喜。
「不輕未學敬學如佛」,不輕慢未學,未學佛法的不輕慢,因為什麼呢?眾生
根機不同,業報不同,他雖然還沒學佛,如果開始學佛,可能比你先成佛,所以不
輕未學。還有一個說法,小乘四聖從未學來的,所以未學之人,如同四聖。大乘十
聖從未學來的,所以未學之人如同十聖。佛從未學來的,敬未學要敬如佛一樣。「
敬學如佛」,已經學的人了,敬他如佛一樣。開始學就有成佛的方便了,這個學如
果按照狹義的來講,叫有學。這裏應該講,凡學正法的,學四諦,學苦集滅道四諦
叫學人。學大乘,學十度,叫學人。
「墮煩惱者令發正念」,煩惱是眾生,墮於眾生生死煩惱,應發正念。正念是
出離煩惱,出離生死,這講凡夫,墮煩惱是凡夫。龍樹講,留娑婆度眾生的,得無
生法忍。無生法忍,登地得,這是大乘。華嚴經講,初地菩薩就能化現十方度眾生
了,化現成佛。小乘,初果也得無生,他偏空,得無漏了。所以說唯有證無生法忍
才能度眾生。
「於遠離樂不以為貴」,遠離為樂,這是指聲聞小乘,無漏了,遠離生死了,
住著不動了。菩薩不可以,要往來生死度眾生,所以不以為貴。
「不著己樂慶於彼樂」,不著己樂,是大慈大悲。大慈,與眾生樂;大悲,拔
眾生苦,所以不著己樂。「慶於彼樂」,大喜大捨。這句話是說,大慈大悲愍眾生
,大喜大捨濟含識。
【在諸禪定如地獄想。於生死中如園觀想。見來求者為善師想。捨諸所有
具一切智想見毀戒人起救護想。諸波羅蜜為父母想。道品之法為眷屬想
。】
「在諸禪定如地獄想」,禪定有很多種,凡夫禪是四禪八定,外道禪是無想定
、非想非非想定。小乘禪是滅盡定。還有菩薩禪、祖師禪、如來禪。在這個禪定上
,如地獄想。如果住禪定,就不能度眾生了。菩薩為度眾生,不住禪定,所以菩薩
禪定,無入無不入,雖度眾生,不離禪定;雖在禪定,不捨眾生。
「於生死中如園觀想」,於生死度眾生,好比到花園、公園去逛一樣。
「見來求者為善師想」,見有來求法的人,要做他的善知識,不能做人惡知識
。什麼是善知識?什麼是惡知識呢?善知識無我,惡知識有我。為什麼原因呢?我
有兩種:人我、法我,有人我、法我的不為善知識,為惡知識。善知識無人我,無
法我,下面就應該知道了,善知識無煩惱障、所知障,惡知識有煩惱障、所知障,
善知識無變易死、分段死,惡知識有變易死、分段死,因為這是一連貫下來的,你
們應該知道吧!見來求法者作善師想,以法布施。怎麼以法布施叫善師想呢?佛都
以法為師,所以正法是善知識。
「捨諸所有具一切智想」,捨一切所有,一切所有捨掉,為度眾生,捨內財、
外財、法財,這個叫捨一切所有,所以大喜大捨,就是這麼捨。「具一切智想」,
一切智是佛,要有作佛的想法,佛為一切眾生捨掉一切,代眾生受苦。
「見毀戒人起救護想」,見破戒的人要救他們,救護他們,不可責備他們,要
化導他們。不過,眾生剛強難調,他破戒,你化導他,他說:「我破我的戒,干你
什麼事?」要有耐心度眾生。
「諸波羅蜜為父母想」,波羅蜜單指大乘講,小乘沒有。波羅蜜翻譯為度,大
乘才有,小乘不度。法華經說,小乘才過三百由旬,五百由旬險道才過三百由旬。
諸波羅蜜,講起來是十度,方便說是六度。
要是講起來,六度就可以具足,佛有兩種智:實智、權智,實智又叫根本智,
權智又叫後得智。根本智,到六地具足,後得智呢,十地具足。那麼既然後面四地
并入前面六度了,不就可以了?它有不同。六度,般若以前度眾生、修功德,主要
在修行,在修德,布施,修行修布施,持戒、忍辱、禪定、般若都一樣。後面的後
得智,化眾生,是化德,方便化眾生。願,化眾生。智,化眾生。所以說具足說是
十波羅蜜,華嚴經說十波羅蜜,一般的經,單說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已經具足權實
二智了,不過在修行方面,方便以後呢,度化眾生。所以諸波羅蜜為父母想。
父母想是生智慧。我們智慧產生好比父母一樣,父好比廣學多聞,母就是根本
智,真諦。這分出二諦來,母是真諦,父是俗諦,智慧從這兒生的。小孩子雖然從
父母因緣生的,可是你要知道,小孩子從母親身上生,不從父親身上生。所以僅僅
求廣學多聞,叫狂慧,沒有用。所以你要有根本智,後得智沒有根本智,不叫智了
,叫狂慧,叫識。轉識成智,就合乎根本。
「道品之法為眷屬想」,道品是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
根、五力、七覺、八正。怎麼叫眷屬想呢?這三十七法是助道品,所以叫做眷屬想
。菩薩應該修這個法。
【發行善根無有齊限。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行無限施具足相好。除
一切惡淨身口意。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
劍破煩惱賊出陰界入。荷負眾生永使解脫。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常求無
念實相智慧行。於世間法少欲知足。於出世間求之無厭。而不捨世間法
不壞威儀法而能隨俗。起神通慧引導眾生。得念總持所聞不忘。善別諸
根斷眾生疑。以樂說辯演法無礙。淨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無量開梵天
道。勸請說法隨喜讚善。得佛音聲身口意善。得佛威儀深修善法所行轉
勝。】
「發行善根無有齊限」,發行眾善根要無有齊限,這個「齊」字念「ㄐ一ˋ」
,就是邊際的際。
「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行無限施具足相好」,以淨國他們莊嚴之事來成
就自己的佛土。淨國是什麼?有穢國、淨國。穢國是佛的化國,也叫穢土,也叫化
土,化佛所居。淨國是報佛所居。娑婆世界是佛的化土,我們這裏不是釋迦牟尼佛
的報土,釋迦牟尼佛的報土在什麼地方呢?據大般涅槃經說,離我們這裏往西方,
四十二恆河沙,有一個國是釋迦牟尼佛的報國。嘉興藏、磧砂藏說三十二恆河沙,
我們不曉得是不是寫經的人寫錯了。釋迦牟尼佛化身到這裏來的,所以梵網經說,
我來娑婆八千返,有八千次了。
淨佛國土是報土,化土是穢土。以別的國家的清淨嚴飾自己的國土,這叫什麼
?莊嚴佛淨土。怎麼叫莊嚴佛淨土呢?自己不造麤業,令眾生不造麤業,什麼叫麤
業?惡業叫麤業,小乘叫麤業。自己不造惡業,也令眾生不造惡業,自己不落小乘
,也令眾生不落小乘,叫莊嚴佛淨土。
「行無限施具足相好」,布施行無限施。什麼是無限施?考一考你們,誰知道
回答?財施有限,法施無限,行法施就是。這個樣才具足相好──三十二相八十隨
形好。釋迦牟尼佛的相好,報佛說起來,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可思議。
「除一切惡淨身口意」,惡有十種:殺、盜、婬、惡口、妄語、綺語、兩舌、
貪、瞋、癡,除去十惡業,清淨身口意,身三口四意三。身清淨沒有殺、盜、婬,
口清淨沒有惡口、妄語、綺語、兩舌,意清淨沒有貪、瞋、癡。
「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生死,度眾生。菩薩沒有生死,為度眾生再入生死
,所以叫代眾生受苦。「意而有勇」,要有勇氣。
「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佛的無量德也是化眾生的。德是化眾生之德,志於
學習佛,不疲不倦。講到這裏,我想起來,佛稱為福慧兩足尊。福,下化眾生究竟
;慧,上求佛法究竟。所以到佛的時候叫福慧兩足。在菩薩呢,就是上求下化。菩
薩怎樣上求呢?不變,怎麼下化呢?隨緣。所以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稱為悲智雙
運。今天時間到了!
這段文是講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不盡有為是下化眾生,不住無為是不住涅槃
。
「以智慧劍破煩惱賊出陰界入」,以智慧寶劍,智慧很重要,智慧在解門,信
解行證。對正法要相信,所以信為能入,智為能度,智慧能度生死。下面是行,我
們念佛就是行門,唯有行才能證。煩惱賊,因為它偷掉我們的智慧生命,智慧生命
叫慧命。慧命不同生命,慧命是法身,生命是業報身,證法身必須要有慧命。所以
戒定慧,煩惱賊以戒捉,以持戒把它捉起來;以定縛,以定力縛起來;以慧殺,所
以說智慧是寶劍。「陰界入」,陰是五陰,界是十八界,入是十二入,稱為陰界入
。陰界入稱為三科,都是如幻如化的,眾生沒有智慧不能出。
「荷負眾生永使解脫」,菩薩要荷負眾生,荷負有負擔的意思,有這個責任把
眾生永使他們解脫。解脫,三界內為束縛,出三界為解脫。生於三界叫有漏,解脫
就是無漏。永使解脫,不同於小乘,聲聞無漏出三界,可是有變易生死,僅僅解脫
分段生死,不稱為「永」。唯有大乘,拔苦必期二死盡,變易生死、分段生死皆盡
,稱為永使解脫。永使解脫就是成佛。
「以大精進摧伏魔軍」,魔唯有精進對治,這個文字裏頭都有用意的。譬如智
慧劍破煩惱賊,這是煩惱魔。荷負眾生永使解脫,是五陰魔。獲得法身解脫,就沒
有五陰魔了。以大精進摧伏魔軍,死魔、天魔。
「常求無念實相智慧行」,無念是沒有妄想,不是什麼法都不念,是沒有妄念
叫無念。有人說,什麼法都不念,就錯了!那不是實相智慧。實相智慧,念而無念
,無念而念,因為實相無相,無念;實相無不相,就是念。有一種作意,無念作意
,一起妄想,馬上不想,不念它。因為我們眾生有業障、煩惱障、妄想、無明,無
念作意直破妄想。實相智慧行就是兩種:實相無相、實相無不相,一切相都是實相
。因為什麼呢?一切諸相皆是因緣所現,因緣所現,無性,無性是其實相。所以學
佛要於相離相,不取無相,取著無相,偏於斷邊;取著相,偏於常邊,不契中道。
「於世間法少欲知足」,世間法簡單說,名利財產享受,少欲!要知足,知足
常樂嘛!永嘉大師有一句偈:「節身儉口」,身上穿的要節省,口裏吃的要節省,
「莫生奢泰」,不可奢侈。「聞說少欲,深樂修行。」修行之道重在少欲。少欲,
得涅槃;多欲,入生死。
「於出世間求之無厭」,這個都是有為的,出世間求之無厭,就是上求佛道,
修學佛法。要說起來,三界為世間,出三界就是出世間。可是三界如空華,那有世
間?三界既然如空華,那有出世間?大家懂這個意思吧?你懂了以後叫出世間,不
是說有個出,有個入。只要開悟,就是出世間。
「而不捨世間法不壞威儀法而能隨俗」,雖然求出世間,可是不捨世間。為什
麼不捨世間?度眾生。自己出世間,可是再入世間度眾生。「不壞威儀法」,現出
家相叫威儀法。有四種人:第一種人具威儀法,身出家,心不得解脫,心不出家,
是出家凡夫。另一種人,身出家,心也出家,出家聖人。還有一種,心出家,身不
出家,不現出家威儀,是在家菩薩。還有一種,心不出家,身也不現威儀相,一般
凡夫。
「而能隨俗」,隨順俗間,為要度眾生。所以學佛人不要怪,能隨俗,可是要
能守戒。如果學佛人學到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那不能度眾生,隨俗才能度眾
生。有人吃葷、殺生,你可勸他,不可責備他,說:「你不應該殺生,不應該吃肉
,愚癡人!」這樣不能度眾生。他吃肉、殺生,不責備,有機會就勸他,使他回心
轉意,叫隨世間,隨俗。譬如作小生意,撒謊,你責備他說:「學佛不應該撒謊,
你根本不對!」他怎麼吃飯呢?可以勸他,少賺幾個,布施眾生。
「起神通慧引導眾生」,神通,地上菩薩具。神通是為了什麼呢?為了度剛強
難調的眾生,具神通並不是為了顯耀自己,末法時期都是為了顯耀自己,告訴別人
,我有神通。
我記得有一次對居士講了一個笑話,他問我有神通沒有?我說:「我有一個大
神通。」「那是什麼神通呢?」「我能把很好的白米飯,變成大糞。」我們凡夫沒
有神通,老實修行,我只知道老實念佛。
「得念總持所聞不忘」,念總持,不忘。得三昧,不如總持,永遠不忘稱為總
持。因為總持,持善不失,持惡不犯。
「善別諸根斷眾生疑」,分別諸根,這個根不是六根,不是眼耳鼻舌身意,是
分別他的根機。「斷眾生疑」,眾生有疑惑,使他們斷除。
「以樂說辯演法無礙」,樂說辯不是我高興說叫樂說,說法無盡,稱為樂說。
譬如我們,說一說,沒得說了。得樂說辯的人,說法無盡,所以演法無礙。演法不
同於說法,演法是把法裏的意義演出來。可是有一點要注意到,不取於相,和人演
說佛法,不可取相,不可違反無上智。所以金剛經說,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
如如不動。
「淨十善道受天人福」,清淨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就是身口意,身口意為因,
果報為道。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惡口、不綺語、不兩舌、不貪、不瞋、
不癡,叫清淨十善業道。這樣受天人福,可以生天。
「修四無量開梵天道」,四無量是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這個在色界天,所
以開梵天道。四無量心據經上說,最高的可以生到無所有天。
「勸請說法隨喜讚善」,本來勸請說法是請佛說法,這裏呢,請善知識說法。
「隨喜讚善」,隨喜功德,稱讚善好。大家聽法師講經要隨喜讚善,不可聽過以後
批評,造口業了。造口業受果報,重的果報在地獄。
「得佛音聲身口意善」,佛的音聲,佛有八種音聲,第一極好音,第二個柔軟
音,第三個和適音,第四個尊慧音,第五個不女音,第六個是不誤音,第七個深遠
音,第八不竭音,佛具八音聲。
「得佛威儀深修善法」,這是指戒講,威儀有四種:行、住、坐、臥,行住坐
臥皆隨佛學,得善法。「所行轉勝」,一天天進步,一天天進步是轉勝。欲有兩種
,不能一概而論,一種是五欲,應該把它消滅、斬除。還有一種,善法欲,善法欲
就是求上進,求佛道,是正法。如果不分清,就糊塗了。你把欲都一概而論就不對
,那求生西方不是欲嗎?那是善法欲。
【以大乘教成菩薩僧。心無放逸不失眾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
。】
「以大乘教成菩薩僧」,大乘不同於聲聞緣覺,聲聞緣覺稱為小乘,小乘只管
自度,不管度人。自度、度人,是菩薩行。所以以大乘教成菩薩僧。
「心無放逸不失眾善」,這是說三業,心不可放逸,心放逸是什麼呢?起貪瞋
癡,心就放逸;心沒有貪瞋癡,就不放逸了。「不失眾善」,善七支、惡七支,什
麼七支善呢?不殺、不盜、不婬、不惡口、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這是眾善,
如果殺、盜、婬、惡口、妄語、綺語、兩舌,就叫惡了。心無放逸,意根清淨;不
失眾善,身口清淨。
「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這是佛說的不盡有為,這樣修行,菩薩不
盡有為。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
作為證。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觀於無常而不厭善本。觀世間苦而不
惡生死。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觀於寂滅而不永滅。觀於遠離而身心修
善。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觀於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觀於無漏而不
斷諸漏。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觀於空無而不捨大悲。觀正法位
而不隨小乘。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禪定
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簡單說就是不住涅槃,行空不證。菩薩雖然是證到涅
槃,行空不證,不取證。
「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上面說有為都是生滅,譬如你看看,每一句都是生
滅法。「不住無為」,無為都不生不滅,可是他不證無為,空不生不滅,不證空。
為什麼?他要入生死度眾生。
「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無相無作不生不滅,可是他不證,這
是說三三昧。小乘也修空無相無作,大乘也修空無相無作。小乘修得無漏法,大乘
修得中道法,成無上菩提,有什麼差別呢?小乘修空無相無作,取證。大乘修呢,
知法不住法,知道可是不住著這個東西,所以有大小之分。
「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起,就是生。有時候三三昧也講無起三昧。大乘
菩薩雖然修學,但不以它為證。
「觀於無常而不厭善本」,無常是世間,世間法無常。譬如我們都無常,這一
秒鐘過去了,在我們生命裏頭再沒有了,無常法。譬如外面的樹葉綠了黃,黃了綠
,都無常。連我和大家講經,一段一段的,也是生滅無常。觀世間無常,而不厭善
本,眾善之本莫過度眾生。不厭善本,就是不厭煩度眾生。
「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雖然知道世間是苦的,這個念「ㄨˋ」,不念「
ㄜˋ」。惡是討厭的意思,不討厭生死。
「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無我」我和大家解釋解釋!無我有兩種:人無我
、法無我,聲聞乘僅僅知道人無我。譬如說,五陰成人,叫五眾。鳩摩羅什稱為五
眾,色受想行識成人。這麼說起來,沒有人了,如果有人,沒有五陰也有人啊!人
完全是五陰,所以沒有人。小乘人會到沒有人,可是有法,五陰就是法,有五陰法
才能成就無我,所以他修四諦法,證人無我。四諦是苦集滅道,知苦斷集就是修人
無我,因為我可以作主,得自在。
聲聞人知苦了,才知道無人,苦諦有八種,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
怨憎會、五陰盛、求不得。如果有我,應得自在。事實上,我不想生畜生,不想生
六道,可是我不作主,所以知道無我。我不想老,可是我作不了主,所以聲聞乘得
無我。病,誰想病呢?病來了不作主,無我。死,誰想死?死來了,不作主!所以
無我。其餘的,怨憎會,誰都不想要,可是它來了,作不了主,無我。愛別離,親
愛的人不想別離的偏要別離,作不了主。五陰盛,不想受五陰身,想成法身,不作
主。要想求什麼東西求不得,如果有我應該求就可得啊!所以八苦當中無我,這是
人無我,聲聞乘。
菩薩乘知道法無我,五陰也是因緣所生,怎麼知道呢?諸法不自生,也不從他
生,不共不無因,一切法無生,所以都是因緣幻有假生,五陰假生,沒有五陰。所
以心經說,五陰皆空,大乘裏頭,法無我。
菩薩雖然觀於無我,而教誨人不倦,不停教誨眾生。所以大家不要執著,說度
化眾生是有我,不是的,那是菩薩行,不可顛倒執著。今天時間到了!
這段文講菩薩不住無為,不盡有為講過了,也不住無為。
「觀於寂滅而不永滅」,寂滅是無生法,也是佛的正法。佛的正法是無生,華
嚴經說,正法性遠離,一切言語道,一切趣非趣,悉皆寂滅相。佛捨身求於半偈,
就是這個法。「生」滅了,謂之滅,「滅」也滅謂之寂滅,所以說生滅滅已,寂滅
最樂。因為「生」無生,所以「生」滅。生既然沒有,滅從生來,所以也沒有滅,
謂之寂滅。所以寂滅法是無生法。
或者大家有疑問,不明白什麼是無生。我們把它分開,從事上、理上和大家介
紹。先從事上介紹,要是說法生,有四種:自生,自己生。第二種他生,從他生。
第三種自和他和合共生,第四種沒有因就生。這四種情形都不生。諸法不自生,因
為自生還是生自,自生自,沒有生。要是自可以生自,那麼媽媽應該可以生媽媽,
不生兒子,所以自不生。他生,也不對!他對他講,也是自,如果法從他生的話,
應該牛生羊,羊生馬,馬生人,所以他也不生。自他和合共也不生,因為自不生,
他不生,兩個不生加起來,還是不生。好比說你沒有錢,我沒有錢,我們兩個加起
來還是等於沒有錢。不可能你沒有錢,我沒有錢,兩個加起來就變成有錢。自他共
是有因生,有因都不生,無因怎麼生?這是從事相講。
從理上講,因為一切法生是因緣生,因緣生法沒有自性,無自性法不生。好比
我面前的毛巾,毛巾是線的因緣生的,既然線的因緣生的,毛巾沒有自性,僅僅是
個假名字。有人說爸爸不生,媽媽不生,結了婚就生小孩子。這個是如幻如化,不
是真實生。爸爸不生,媽媽不生,加起來還是不生啊!所以爸爸媽媽生小孩子是因
緣生的,小孩子生沒有自性,是因緣生。因緣所生法,我說就是空,所以道理上講
,事相上講,一切法不生。既然不生,當然沒有滅,有生才有滅。沒有生沒有滅,
謂之寂滅。寂滅最樂,是無生法。色即空,空即色,色是空的,當然不生;空也沒
有,空就是色,所以空也不生。
「觀於寂滅」,菩薩觀一切法無生。「而不永滅」,永滅是聲聞乘,小乘取滅
,取涅槃。涅槃翻譯為滅,菩薩觀一切法無生,可是不住涅槃,行空不證。這句話
,訶責小乘。
「觀於遠離而身心修善」,觀一切法遠離,遠離什麼呢?遠離生死。菩薩知道
一切法無生無死,叫遠離。剛才我們講過了,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
生,沒有生也沒有滅,這是觀於遠離。我們說的生死就是佛法說的生滅,知道一切
法遠離生死,「而身心修善」,身心修善是十善業。身有兩項,身口。怎麼修善呢
?身不殺、不盜、不婬,口不妄語、不惡口、不綺語、不兩舌,心不貪、不瞋、不
癡。觀一切法無生無滅,三界如空華,可是不捨十善道。為救一切眾生,這是菩薩
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歸是歸處,依止處,一切法畢竟空,沒有歸處。譬
如說,虛空無量無邊,沒有歸處,菩薩知道法等於畢竟空,而歸趣善法,行善法度
眾生。菩薩建水月道場,度如幻眾生,作如幻佛事,這是不住無為。如果住了無為
就錯了,有為雖假,捨了就錯,捨有為就錯。無為雖真,取之則錯,取了無為就錯
。
「觀於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一切是一切眾生。無生不可取著,無生是無
性,生是因緣,無性緣成,無生即生;緣成無性,生即無生,這是正法。怎麼而以
生法荷負一切眾生呢?教眾生諸惡不作,不生三塗,作了惡就生三塗;令眾生眾善
奉行,可生人天,都是生法。「而以生法荷負一切」,就是教眾生諸惡不作,眾善
奉行。
「觀於無漏而不斷諸漏」,觀無漏,什麼叫漏呢?生於三界是漏,不生三界是
無漏。聲聞乘人不生三界,菩薩入三界度眾生,所以不斷諸漏。漏是漏落三界,三
界是生死,所以漏落於生死。菩薩觀無漏而不斷諸漏,聲聞乘觀於無漏,住於無漏
,偏空,不度眾生。
「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觀一切法無所行,什麼是行呢?行有三種?
身行、口行、意行,就是三業。身無行,身行是因緣生,因緣生無自性,所以無行
。口,惡口、妄語、綺語、兩舌,也是因緣生,因緣生無自性,所以口無行。意,
也是因緣生,貪瞋癡無自性,也是無行。三業無行叫三業清淨。「而以行法教化眾
生」,知道三業無行,可是教化眾生身不犯殺、盜、婬,口不犯惡口、妄語、綺語
、兩舌,意不犯貪、瞋、癡,所以以行法教化眾生。
「觀於空無而不捨大悲」,觀一切眾生空無,怎麼眾生空無呢?眾生有五法:
色受想行識,稱為眾生,叫五陰。五陰皆空,菩薩知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
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觀空無。「而不捨大悲」,大悲心救眾生。沒有空,因為
什麼?空即色,色是有。如果有空,那是偏空,斷滅空。換句話說,假使有空,空
也是有啊!那怎麼叫空呢?有空,空空,才叫空。
「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正法位是什麼?無生,小乘叫無漏。無生是正法位
,無生是法身,所以是正法位。「而不隨小乘」,小乘人觀無漏住著於無漏,不管
眾生。菩薩不同,雖然知道無生,而入生死度眾生。
「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觀一切法
虛妄的,好比人在紙上畫人、畫馬,愚癡人說那是人,那是馬。智慧者知道,那僅
僅是張白紙,皆是虛妄的。我們以我們的心畫出很多男女相,畫出萬物來,都是虛
妄的,所以心如工畫師,能造種種色。譬如這個講堂,心造出來了,沒有。講堂是
鋼筋、水泥,如果有講堂,沒有鋼筋、水泥,還有講堂啊!譬如你,沒有。你完全
是細胞,如果有你,沒有細胞,還有你啊!都是虛妄的。
「無牢」,牢是牢固,人物、一切萬物隨生滅變動不停,沒有停留。你們觀察
,這一剎那過去,再永遠沒有了,叫變易死,所以法沒有牢固。大家做一件新衣服
,很高興!你沒想,新衣服剛剛做好,它就壞,無牢嘛!
「無人」,一切法沒有人,人是什麼呢?五陰成的。如果有人,沒有五陰還有
人啊!那有沒有五陰?五陰皆空,所以無人。
「無主」,一切眾生不作主,你不要認為你作主,身體是你的,生病你不作主
,老你不作主,生你不作主,死你不作主,所以無主。
「無相」,一切法無相。大家看我的眼鏡有相吧?無相。眼鏡是玻璃、塑膠腿
組成的,如果眼鏡有相的話,沒有玻璃,沒有塑膠腿,還有眼鏡相啊!像外面的山
是花草樹木沙石的相,山沒有相,如果山有相,沒有花草樹木沙石,還有山相啊!
所以一切法無相。諸法無相謂之實相。怎麼叫實相呢?有相法皆經過生滅,無相不
變,所以叫實相。山,你看青青的,剎那剎那在黃。可是它沒有山相的,永遠不變
。
菩薩雖然觀察知道諸法虛妄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但是「本願未滿而
不虛福德禪定智慧」,本願是什麼?菩薩的本願是度眾生,度眾生的願未滿,不空
虛過去福德禪定智慧,福德禪定智慧是六度。福德是前三度,布施、持戒、忍辱是
修福德,禪定大家知道,是第五度,智慧是般若。第四度精進,通攝五度,五度都
有精進。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是菩薩行,也稱為菩薩道。不虛
空過六度,菩薩雖然知道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可是行菩薩道,行六度萬行
。「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菩薩不忘度化一切眾生,所以他不住無為。
【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具智慧故不盡有為。大慈悲故不住無為。滿本願
故不盡有為。集法藥故不住無為。隨授藥故不盡有為。知眾生病故不住
無為。滅眾生病故不盡有為。諸正士菩薩以修此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
「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具智慧故不盡有為。」這個「又」,如果寫文章,就
是「再者」。再者,具福德故不住無為。這是佛的福慧兩足尊,佛為了具足福,所
以不住無為,修福報、修功德、度眾生。智慧,是佛的慧,為了修慧故,所以不盡
有為,度化眾生。什麼是智慧呢?禪宗有一句話,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分別
一切法謂之智,不作分別想謂之慧。雖在世間分別一切法,可是不作分別想,修無
上道。
「大慈悲故不住無為。滿本願故不盡有為。」為了起大悲心度眾生,所以不住
無為,菩薩行空不證,雖證涅槃,不住涅槃。「滿本願」,度眾生的本願,所以不
盡有為,有為是度眾生。
「集法藥故不住無為。隨授藥故不盡有為。」這以下講四諦。為了積聚法藥治
眾生病,所以不住無為。「隨授藥故」,隨眾生病而授藥,所以不盡有為,盡有為
就不度眾生,不能授藥了。
「知眾生病故不住無為。滅眾生病故不盡有為。」眾生病是苦,菩薩都知道。
眾生病因,就是集,菩薩也知道。什麼是集呢?煩惱、業。眾生的苦,他起煩惱、
造業來的。眾生病怎麼對治呢?證道諦。眾生病盡了、滅了,證滅諦。所以四諦法
,佛都知道,知眾生病苦,知苦。知眾生病是由煩惱業來的,斷集。知眾生病怎麼
治法,修道。眾生病痊癒了,證滅。所以知苦、斷集、修道、證滅,稱為大醫王。
佛以此四法,稱為大醫王。知道眾生病苦,所以不住無為,為滅眾生病故,所以不
盡有為。換句話說,知道眾生病,是苦集二諦,是虛妄的!所以菩薩不住無為,度
眾生。為了滅眾生病,教眾生修道證滅,所以不盡有為。
「諸正士菩薩以修此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簡單說,菩薩正士修什麼法呢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這是講過以後歸題,這就是盡無盡法門。「盡無盡
」就是不住無為,不盡有為,稱為解脫法門。怎麼稱為解脫呢?可使眾生解脫生死
,解脫三界六道,解脫一切人我、法我,解脫所知障、煩惱障。
「汝等當學」,你們香積國的菩薩應當修學盡無盡解脫法門。今天時間到了!
【爾時彼諸菩薩聞說是法皆大歡喜。以眾妙華若干種色若干種香。散遍三
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此經法并諸菩薩已。稽首佛足歎未曾有言。釋
迦牟尼佛。乃能於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現還到彼國。】
「爾時彼諸菩薩聞說是法皆大歡喜」,香積國的菩薩聽了這個法都很歡喜。「
皆大歡喜」,代表信受奉行。
「以眾妙華若干種色若干種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以眾妙華散三千大千世
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佛所化的國土,三千大千世界我們知道是大身佛,是報身
佛,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一尊報佛。佛有三化身,所謂三類化身,三類化身就是大化
身、小化身、千百億化身,這是根據三千大千世界說的。大化身就是盧舍那,化一
個世界,我們知道就是摩醯首羅天。小化身,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供養於佛及此經法并諸菩薩已」,這個供養是供養三寶,「供養於佛」是佛
,「及此經法」是法,「并諸菩薩」是僧,這是供養佛法僧。
供養佛法僧以後,「稽首佛足歎未曾有言」,稽首頂禮佛足。讚歎娑婆世界的
經法未曾有,就說了:「釋迦牟尼佛。乃能於此善行方便。」善行方便有兩種:一
種叫善巧方便,還有一種叫善權方便,善巧方便是說法,善權方便是講人。佛於法
,無能說有,有能說無,沒有三乘法,說三乘法,叫善巧方便。沒有三乘人,佛說
三乘人,叫善權方便。
怎麼沒有三乘人呢?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佛說有是善權方便。大家或許
不明白,說為什麼三乘人沒有?不只三乘人,佛都沒有。楞伽經講,無佛無眾生嘛
!佛能於有說無,於無說有,是兩種方便,這是善行方便。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
佛開大方便,沒有三乘法說三乘法,沒有三乘人說三乘人,以這個大方便,稱為善
行方便。到這裏就文意結束了。
「言已忽然不現還到彼國」,說過以後忽然間就沒有了,又回到香積國去了,
這是神通。神足通有幾種,最淺的是飛行,從此處飛到彼處去。再深一點的,縮地
。地隔得很遠,他把它縮短,一步就到。再一種,一念之間就到,我想西方,就到
西方。再還有一種,此滅彼生,一剎那之間在這裏一滅,那裏就生了。
這一品講完了,下面講見阿 鞞佛品第十二。阿𣈳鞞翻譯為不動佛,阿𣈳鞞是
不動,維摩詰從他那裏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