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的話

一‧經戒

…………………………………………………………………………………… 1

編寫佛法綱要……………………………………………………………………… 4

凡有為的不作……………………………………………………………………… 6

清淨心廣學多聞…………………………………………………………………… 8

道德………………………………………………………………………………… 9

涕淚悲泣…………………………………………………………………………… 10

開發二諦…………………………………………………………………………… 11

深入二諦…………………………………………………………………………… 12

深入大乘護持正法………………………………………………………………… 14

悟性用功…………………………………………………………………………… 16

解義即修行………………………………………………………………………… 17

直下承當…………………………………………………………………………… 18

實相………………………………………………………………………………… 19

五重玄義…………………………………………………………………………… 20

…………………………………………………………………………………… 21

 

 

一、經戒

    經

△看經,一定要銷歸自性。我們離自性太遠,故要銷歸自性。而實無所銷,為一真

 法界。

△學佛階段:

 一、入名相—凡夫位。

 二、出名相(知名相是假名)—小乘偏空,離假名。

 三、入理(自然出名相)—菩薩位。

 四、出理—佛位,得大自在。

 可怕在入名相後不出,無藥可救。從經中出來,才得道,即:雖洞達三藏十二部

 經,不受拘束。

 看經的目的,是使自己的佛性圓現。經藏如油,可助火而燒。

 入名相後,要有求出之心。理者法性,入理者登地菩薩。所以,天天看經,要有

 求出名相的一天之心。見幻即離,離幻即覺,無所離處,當下圓覺,不必外求。

 看經,要用經,不被經所用,叫大丈夫;初向道,要不被煩惱所用,要有「用煩

 惱之心」,對煩惱不起心。

△看經時,不要思索,一直看去。虔誠相信,才能和佛相應;絕對相信,信為道元

 功德母。明白後,法自然現出。佛法是不思議法,總在虔誠恭敬中求。

△佛綱之精神,要注意到「敬」,以及怎麼修行,怎麼增進道德,如:十二因緣,

 就是教不起貪、瞋、痴。

△佛法深到不可思議。要深深求佛法,不以少為足;要時刻求進步;要究竟覺。

△結法緣,結人緣,護持常住,護持正法,故要聽經聞法。尊重法,尊重佛,尊重

 僧。

△演教,不要死於教下,是要起修。古德云:大開圓解,不了生死。修一分,是一

 分。

△修行可開正知見。若有能力,應把經驗告訴一般眾生,可以寫出來。我們印經的

 基金穩定,可積極出書。在真才實學,不在舞文弄墨。是要眾生得利益。

△聽正法難,知法亦難,修法復難,證法更難。所以,念佛一定要求證。

△佛說一法。說般若,要會淨土;說淨土,要會般若。

△般若是一乘教法因地之學,一切佛法之根本。

 賦詩:「明月湖心盪扁舟,無人無法般若游,歸來無事舉頭望,依舊晴空月悠悠

 。」

△開光法語(居土請師為佛像開光):

 開與不開,佛光常照。慈悲心是佛光明,喜捨心是佛光明,恭敬心是佛光明,平

 等心是佛光明,清淨心是佛光明,不取相心是佛光明,無住心是佛光明……。開

 !

△講經,要愈講愈謙虛,不可恃物凌人。

△聽經時,要尊重講的人,坐在椅子上聽,不可坐沙發享受。

△要敬法,不可貪法。藏經要恭誦。自己的藏經若沒有看,可以借給人家看。

△戒本、經本不能寫字。

△你們現在是得其文不得其法。得法以後,不可思議。得法有一種受用:見飛花落

 葉,就知道是法。見到經文,就會到法。

 你們僅僅會到經文。會到經文,還不是真會。這沒辦法,看你們道業精進了,不

 精進,和你們講什麼樣子,不知道。

△寫文章,不在文辭華美。「辭,達而已矣!」

 寫文章之要領:

 一、表達出自己的意思。(六十分)

 二、別人看了起共鳴。(八十分)

 三、能用十個字,就不用十一個字;能用九個字,就不用十個字。(九十分)就

 是「簡明要」

 

 

    編寫佛法綱要

  佛法綱要,顧名思義,就是提綱挈領。當初我寫佛法綱要的想法,固然是同於

講義,可是要比講義方便,講義你寫出十分,發揮不出三分,寫得詳細,愈詳細愈

糟糕,綱要,你提一兩分,他發揮出五分。

  寫佛法綱要的作用,在導航,誘導初學的人或久學的人,由廣泛而深入。對初

學、久學皆適用。

  所以,在發揮方面,是多層面的。寫的人,注意到提綱挈領,正確、導航,不

觸暗礁,最好以經為主。

  你們寫的人考慮到,假使有人拿到你這份佛法綱要,他是初機人,能講不能講

?他是久學的人,能講不能講?發揮方面,考慮多層面的,原則把握好。它的作用

是誘導上台講學的人打腹稿,不背講義。否則抱著書本照本宣讀,枯燥無味。

所以,佛法綱要,打腹稿,初學久學皆可用得上,誘導他們,使他們有發揮、

深入的機會。

  寫的時候注意到,有經有論,多用經。論,往往是一家之言,譬如說,唯識家

  站在唯識的立場,並不是全面的,性空宗站在性空的立場,天台站在天台,華嚴站

在華嚴,唯有佛,是全面的。

  所以,寫的時候,千萬不要限制住了,使他沒有發揮的餘地。

 

 

    凡有為的不作

  修行者有他的作法,原則——凡有為的不作。如果落入有為,開始時就落入煩

惱,最後結果落入生死。

  這是五祖說的,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什麼是有情呢?經上說,有二十五

種有情。欲界裡,是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人。人分四部洲,東西南北(東

勝身州、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加上六欲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

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十四有情。色界天是初禪天,加上其中之大

梵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及其中之淨居天與無想天(五不還天),一共七種

,這樣二十一種。加上四空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

想處天),一共二十五種有情。

  所以說,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都是有為,有為是生死。無為是涅槃,修

道人取涅槃。

  什麼是有為?凡是有分別,都是有為。成敗是有為法,憂喜是有為法,苦樂是

有為法,人我是有為法,憎愛是有為法,這都是有為法。

落入有為法,必定生煩惱生死。離開這一切分別心,不分別人我是非,不分別

成敗,不分別憂喜,不分別苦樂,不分別有無,不分別高下等等,不起分別,稱為

無為。這無為是涅槃。這無為沒對待,不對有為而立,如果對有為立無為,那「無

為」是二乘無為,不對待的無為,是佛的究竟涅槃——常樂我淨。

  大家考慮,凡有為不取。如果落入有為,就麻煩了。

  簡單我們認識有為:色有生滅是有為,受有生滅是有為,想有生滅是有為,行

有生滅是有為,識有生滅是有為。簡單說,色受想行識五陰,是有為法。

如果你所作所為落入這五個法之中,糟糕了!開始是煩惱,結果是生死。不出

二十五種有情。

  大家注意,如果不落入這五個法,理論上知五陰皆空,不落入色受想行識,那

個法名之為證涅槃。那個法得自在,稱為我;不生滅,稱為常;沒有諸苦,也沒有

諸樂,稱為樂;此法最極清淨,是佛法身。這是常樂我淨四德大涅槃。

  既然出家修佛道,要走聖人之路,莫落凡夫之途,落入有為就是凡夫。

  希望大家,都盡量精進,力爭上游,莫自甘墮落。

  希望大家,力爭上游,作一個聖人。像永嘉大師說:作一個無為閑道人,頂天

立地的人天師表。

 

 

    清淨心廣學多聞

  清淨心是真諦,廣學多聞是俗諦。

  真諦在六地具足,俗諦在七八九十地。所以小乘先得總相,總相易得。

講差別相要配合廣學多聞,廣學多聞離開真諦是狂慧。

  僅僅知道差別相,還在文字。俗諦是講事相,要融事入理。不簡單。

  先得總相,總相是五陰,一切法皆是五陰。別相才有六根、十二入、十八界。

  記住,要得總相,入諦理。要得別相,廣學多聞。如果光廣學多聞,不入諦理

,稱為爾炎,稱為智障。入諦理再開發別相智,也稱為爾炎,譯為智母。

  於一切法取相,那爾炎稱為智障;不取相,稱為智母。

  廣學多聞要有清淨心,好比火車跑千萬里,總不離鐵軌。

 

 

    道德

  什麼是道德?

  上求佛道是道,下化眾生是德;不變是道,隨緣是德;照而寂是道,寂而照是

德;無量壽是道,無量光是德;自受用是道,他受用是德;法身德是道,解脫德、

般若德是德。

  不要死於文下,心入法以後,處處圓融。

  諸惡不作是道,眾善奉行是德,皆從自淨其意會。

這無分別,本是一法,若把道和德硬是分開,不對的。為什麼?無性即是隨緣

,隨緣即是無性。如果分別,不是一乘法、一真法界。

隨緣無性是道,無性隨緣是德。

  二諦融通三昧印,道德具足。

  有的人無道無德——凡夫。有的人有道無德——二乘。有的人有道有德還不具

  足—菩薩。有的人道德具足——佛。

  法就是這樣,本來擺在你眼前,好比太陽一樣,擺在眼前,瞎子看不見而已。

 

 

    涕淚悲泣

  當初至五指山去,一切經文都沒有,光有雜誌,翻來翻去只有半本法華經,自

己只帶圓覺經,看也是圓覺經不看也是圓覺經。

  有一天看到經文,「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

,亂起亂滅。」嚇了一跳,淚不住地流,不是傷心,也不是悲哀。從此以後,蒙佛

菩薩加被,多少了解佛法。

  須菩提聽佛說經,涕淚悲泣,也是如此。

 

 

    開發二諦

  二諦,在唯識論、瑜伽論稱世俗諦、勝義諦。法華玄義云,二諦之名,見於各

經。

  其理甚深難測,正待開發,各宗沒有發揮徹底。希望你們發揮力量,開發二諦

理。

  天臺、華嚴,我們沒看到整體敘述。三論宗吉藏大師二諦義不太完整。二諦義

初初發現,上卷、下卷,吉藏大師向來著作很嚴密,可是二諦義不太嚴密,可以說

不太成熟。以後又發現中卷,證明這部著作不很完善。以前二諦義祇有上下卷,後

來改為上中下三卷,引壜道理很深,可是不太成熟。

  希望大家大力發掘,可以說,二諦這個道理,還是處女地。大家注意到。

我忘了佛在那本經,云無論弟子說、菩薩說、天說、化人說,祇要合乎二諦,

皆是佛說。大家切實覺悟,不要光貪著名相,不是佛法。自古以來,大德們都說,

不可入海算沙。智者大師說,應該去丈就尺,去尺就寸,捨掉銅錢換銀子,捨掉銀

子換金子,捨掉金子換珍珠。有多少潛力,大家要發揮出來。

元旦修學會,要講「唯識與二諦」,唯識三性遍、依、圓。遍計執不入二諦;

於遍計執知道虛妄即依他起,就是俗諦;於依他起知道世俗諦如幻,如幻無性,即

圓成實。

  入二諦後,先得總相智,逐漸得別相智。

 

 

    深入二諦

  為什麼佛任何人提問題都可圓滿回答?徹證二諦。大菩薩辦不到,我們凡夫更

辦不到。

  二諦橫遍豎窮,包括一切法。事相就是二諦。

事相,唯識從俗諦邊,就是世諦。事相無性,是真諦,一切圓融。

一門深入,深入二諦。要實入事相,事相是俗諦。既然深入二諦,當然深入世

諦。

  無性隨緣是無量事相,隨緣無性,無量事相唯一真諦。橫遍豎窮包括盡,其他

以外,沒有。一切法包括了,一切佛也包括,一切眾生也包括,無法不收。

二諦有一特點:無欠無餘。不欠少一點點,沒有多餘一點點。在二諦當中,你

增加一點就多,減少一點就少了。

  入此法後,知道,三天不吃飯也飽了。

這個法,聲聞、緣覺、因地菩薩,皆得不到。唯有佛乘。

淨土圓頓大乘,什麼道理?淨土念佛,念而無念,無念是無性,念佛是隨緣。

這不是徹證二諦?阿彌陀佛無量光,隨緣,橫遍十方。無量壽,無性,豎窮三際。

無量光就是無量壽,隨緣就是無性;無量壽就是無量光,無性就是隨緣,證自證分

就是自證分。

  無性隨緣,無作戒體就是作戒體,隨緣無性,作戒體就是無作戒體。所以律宗

提到戒體,很少人談。

 

 

    深入大乘護持正法

  苦心培養你們多年,就是希望你們能接棒,深入大乘,護持正法。

正法是般若,金剛般若經說的: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正法是離相無住,所以它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還是講正法。

離一切相,就是於諸法離相,於一切法離一切相。

  於諸法離相就是實相,所以,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就是諸法實相。不過,離一切

相即一切法,從因上說;諸法實相,從果上說。有很多名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中道義、圓覺……都是正法。華嚴經講「法界緣起」,法界是實相,緣起是諸法

,還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著相追求,正法即滅。不過,正法離一切相,是於相離相,不是在相以外有無

相;如果相以外有無相,是斷滅。相是於無相有相;如果於無相外有相,是定有。

  正法就是這樣。現在正法要滅了。佛去世太久。法運如此,我們凡夫難以挽回

,不過盡我們力量,能度一個人,就度一個人。末法時期,魔已經打入四眾弟子當

中。這是法運的關係。……希望你們能深入大乘,護持正法。

  正法意義,又深又廣,今天如你們講,是大略地講。如果你們入了的話,就知

道離一切相是離一切作法,即一切法就是無作法。你們可以演繹這道理,有很多可

知道。離一切相不著隨緣(著隨緣是遍計執),不著隨緣就不著相。即一切法就是

無性。希望你們大家本此努力。

 

 

    悟性用功

  修學經法,不懂不怕,用自己的悟性毫無理由地逼他,如果有人一旦貫通,可

能有得受用。如果有人達到這個程度,可能我們西蓮淨苑要出祖師。

  有三種人不得受用,第一種人始終昧然無知,也不用功,不精進。第二種人,

投機取巧,先看疏,障你自己的悟性。第三種人,心中有貪瞋痴。皆不得受用。

  如果你心中沒貪瞋痴,也不投機取巧,精進用功,這種人你不要看他什麼不懂

,他若懂,比一般高得多,這是上等人。這樣一來你可不會庸庸碌碌地做粥飯僧。

  大家戒律、經法都有進步,跟不上來的要趕緊跟上來,不然會形成兩個時代的

人。修行並要注重實德,各人德行。放冷眼看去,淨苑有二十世紀的人,還有的停

留在十八世紀的。如果不趕緊彌補缺點,將來再進步,可能會形成代溝。

經法、戒律不行的,從實德下手,真有實在的德行。戒律、經法不妨用用心。

 

 

    解義即修行

大家千萬不要輕視解義。解義即修行。你解甚深義,愈解愈深,深到了相當程

度,豁然開通,所以,解義即修行。

千萬不要起卑下慢心,說我重於修行,我不學這一套,那你錯了,佛法不二嘛

深深解義,深深解義!天天求法,天天求法,到了時候他會豁然貫通,哦!生

死原來如此!

 

 

直下承當

  一般人,不敢直下承當。

  聽十玄門,要直下承當。

  很多人不敢直下承當,說我暫且修小乘法好了,很可惜釋迦牟尼佛的一番苦心

  問:法界觀門和十玄門有何不同?

  答:法界觀門是修觀。可惜後人無有發揮的。不如天臺,因天臺有章安記載。

  三大部皆是章安記的。天臺,代代出高僧。華嚴,從法藏,就斷了。出了慧苑,立

四教……。

 

 

    實相

  不取著名相,叫念佛,怎麼知道呢?佛本是無,清淨則有,佛是實相。入實相

者念法,法是實相。入實相叫念僧,和合眾,無諍是實相,僧是無諍,實相是清淨

、寂靜、平等、無諍。什麼是戒?實相。六祖不是說「自心清淨自性戒」嗎?那是

實相戒,大乘戒。

  我問你們一句話,你們怎麼知道自己?要是所知道的是自己,能知道的是誰?

要是你知道這個道理的是你自己,能知道的又是誰?如果你說,能知道的是我自己

,那所知道的是誰?都不是。你不求不知不聞不問,原來就是自己!

 

 

    五重玄義

  五重玄義是天臺的科判。我們從五重玄義看出,古德講經、註述,不像我們草

草率率。先把全經貫通,名、體、宗、力用、教相貫通以後,再講。

古德這麼謹慎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可學習五重玄義的精神,講經也好,註述也好,先貫通,再講就順了。

你們講經怎麼參考?要講,先看這部經,體是實相?通教?小乘教?一層一層

,沒錯。我們講法華,以實相為體。

 

 

    戒

△戒是行法,故甚深。

△戒為大師,增進道德。止持,諸惡莫作;作持,眾善奉行。

 修行,在道德,不在解。解在清淨,清淨心是眾德本。看經要注重道德,所以,

 由戒開始,戒為行法。

△末法時期,以戒為主。戒守住,講經再學(不能持戒,為人說法,都是邪說)。

 能夠持戒、能夠弘法最好。古德云:自度第一,隨緣度眾。即戒律為主。

 持戒第一,末法時期,想挽救佛法,唯有重戒律。

△記住:深深用心於戒律,使自己道德增上,不愧為人天師表。人天師表弘化一方

 。

 什麼是道?什麼是德?律己是修道,容人為培德。由淺至深,慢慢獨立,弘化一

 方。

△大家要持戒。學了戒,要持戒,才能當「人天師」,不然,只是名字比丘、比丘

 尼。

△戒,講到那裡,作到那裡。念茲在茲,劍及履及。

 念茲在茲,是心無旁騖。講到不婬,作到不婬;講到不妄語,作到不妄語。

 劍及履及是身體力行。要作到才有用,沒作到,也是無戒。

 但願這一夏,大家有成就,使我們的常住和合、興隆。

△若能守住婬欲戒,等於守了一半的戒律。你們看戒本,能守住婬欲戒,便守了一

 半的戒律。

△希望大家好好作個比丘、比丘尼。現在大家對經法多少了解一些,對戒律也多少

 了解一些。我雖然沒有道德、能力,我再盡量告訴大家念佛怎麼念。末法時期,

 我們能知道經、知道律、知道修行,出家還求什麼?

 希望大家把過去的惡習氣改掉,一心辦道。以後我們集體修學戒律,我們要當學

 戒的比丘、比丘尼。

△戒律很重要,不守戒律,學經、學論都是唐捐(空過)。三乘初業,戒為基礎,

 戒為大師。

 不守戒律,經論是外道法,因為經、論外道也有,唯有戒是佛所說。所以,大家

 要特別重視持戒。

 堅持淨戒,西方蓮開;不持淨戒,閻王入簿。不持淨戒,認為別人看不到,而閻

 羅王的簿子記得清清楚楚。持戒好像人家不知道,而西方蓮華自然增長。因是大

 家自己種,果是大家自己受。

 提醒大家特別重視戒律!不然,佛取涅槃,怎麼不告訴比丘別的,而告訴比丘「

 以戒為師」?

 守住戒律,一定往生。佛說若人犯小罪起大恐怖,可得阿羅漢。要嚴格持戒,若

 犯罪慚愧懺悔,不墮三塗。要時時存慚愧、懺悔之心,守住淨戒。

△講戒,大家都要到;若不能到,要說欲清淨。

 末法時期,經法本是一相一味無諍,現已諍論紛起。唯有戒律,是一相一味。

 佛說,頭陀行在,我法久住(今頭陀行已滅);又說,戒律若在,我法久住。我

 們要老老實實持戒念佛,使佛法久住。

△出家人飲一滴水,都是十方供養。天下出家人都受十方供養,佛也受十方供養,

 出家後,一絲不掛,一塵不染。

 人家是供養出家人的戒,所以,凡夫僧持戒,以持戒功德,接受供養。沙彌就憑

 五種淨德。

△善根發,戒相出,威儀具。

△不要以為威儀具足沒有什麼,威儀具足,天神合掌。

△不可偷偷犯過,以為沒有人知道,其實天知地知,自己第八識知,閻羅王知,鬼

 神知。

 要上對得起天,下對得起地,還有,對得起自己的第八識,對得起閻羅王,對得

 起鬼神。

 要不貳過,漸漸轉凡成聖。

△一出去,你們就破戒。正因為你出去,高興,就破戒。你們出去,先揀漂亮的穿

 ,破戒。婬欲戒最危險,看到好看的,就沒有守衛的心。

 出去看病,比丘尼目默視前方三步,辦完事早回。

 出去一小時,犯戒一小時。所以,出去是破戒的因緣。

 睡覺,多睡,也是障礙戒定慧。睡飽了就起來,不要再睡,再睡,慧命就萎縮。

 出去,要念佛(默念);睡覺,要念佛(默念);大小便利,也要默念阿彌陀佛

 。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大寮、經行、掃地,念佛,一點事都不耽誤念佛。

△不貳過。有兩種健兒:一種持戒不犯,一種犯而能悔。人非聖賢,誰能無過?過

 而能改,善莫大焉。

 不可以竊竊心改過,要以真實心改過。

△嚴持淨戒,若有違犯,至誠念阿彌陀佛,以求拔濟。

△作筆記,作自己懂的,有心得的。

 戒律抄寫是有其功德,不如把它背下來。

△沙彌(尼)一定要拜佛,去業障故。戒壇不易登。


△開示沙彌——

 求法懺悔,除體性罪在,障道罪一概皆消。


 戒法很重要,末法時期,挽救佛教,唯有戒法。


 培養自己道德,一切行動要注意律儀。比丘、比丘尼一定要顧慮「安詳」二字。

 要端莊,不可輕浮。當笑則笑,當言則言。


 引禮、引讚師責備,不可講理由——打我慢。


 去戒壇,代表淨苑,要恭敬,要守規矩。


 法要沒,希望我們師徒真正擔當。


 求佛道,不是求學問。求學問,是增加學識。自己要修道進德,了生死。捨己為

 人,度眾生。遇到事情,不考慮自己,身命都要捨棄。古德講:不為自己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離苦。


 受戒後,希望都能作佛門之骨幹。要為佛門作龍象,先為眾生作馬牛。不求出人

 頭地。


 如何修道?如何進德?道者,諸惡不作;德者,眾善奉行。自古以來,能夠度化

 眾生的,在有道德。如:廣欽老和尚,不識字,有道德,重戒律,就得成就。

 受戒回來後,要切實護持常住。要發願護生,護一切眾生。如何護生?靠戒律。

 以前跪沙彌、打比丘(消業障)。若戒師父責備,要恭敬。到戒壇,是求懺悔。

 拜佛消業障。拜佛的好處:去戒壇受戒,一切冤家在外面看,若業障重的人,要

 生大病。生病要忍耐。戒和尚教人抬著去受戒。所以,要先拜佛,冤家可解。

 無論如何要登壇!過去登壇拜師,受具足戒亦登壇。


 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拼老命念千萬聲佛號。你們悠悠蕩蕩,心中沒有,

 不得往生。要下一番苦功,才有成就。


 道德為先,戒法第一。要想修行路上成就,一定要苦心。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

 梅花撲鼻香?


 要記住:要為佛門作龍象,先為眾生作馬牛。

 以前挑石子、挑砂、挑水泥、砌磚,最危險的地方我都走過;花木差不多是我種

 的。


 我念佛時,作事也抽時間念,一天念五、六萬聲佛,你們念到了嗎?

 道德增進,天龍鬼神尊敬。沒有神通,是大神通。修佛道,不是馬馬虎虎能成就

 的。


 我能作你們師父,是因為我作過苦工。為什麼?為常住。挑大糞,我都作過。你

 們光看我現在不能動了!能動時,我作過苦工。不是輕易得來的!


 我出家時,一天拜佛四百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