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uthor |
杜保瑞
|
Source |
華梵大學第一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與第二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合訂本
|
Date | 1997.12.15 |
Pages | 47 - 62 |
Publisher | 華梵大學哲學系=Dept. of Philosophy, Huafan Univ., R.O.C. |
Location | 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
Content type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全文見http://huafan.hfu.edu.tw/~bauruei/4pap/1con/05.htm |
Keyword | 儒佛會通=佛教與儒家=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 佛教哲學=Buddhist Doctrines=Buddhist Philosophy; 佛教; 佛; 宇宙論; 本體論=Ontology; 方法論=Methodology |
Abstract | 本章將進行孟子特殊型態的本體功夫之義涵的解明,藉由基本哲學問題研究法,將孟子哲思的基本型態放在一個儒佛會通的義理間架下再予揭露,從而指出一個儒佛會通之義理可能的方法論分析架構,藉此重新定位孟子哲學在中國哲學發展上的創造性貢獻,及孟子哲學型態如何在儒佛會通問題上具有的重要義理同異之辨的關鍵地位。文中將指出,孟子的盡心說即是一本體論進路的功夫哲學之標準範型,而其養氣說的功夫哲學,表面上是基於氣論而建構的功夫哲學,實質上卻並非真有貢獻於宇宙論進路的功夫哲學者,這是因為孟子的世界觀相較於佛教哲學而言仍是一個樸素的世界觀,因而孟子哲思最有貢獻於中國哲學義理建構發展者仍為本體論進路的功夫哲學,也正由於此一功夫理論的根本型態的認識,使得當代中國哲學工作者以為一切道佛領域中的心性功夫即本體功夫者,皆是孟學的傳衍,從而使得儒佛異同的問題取得了由心性功夫進路的大量探討材料,本章之作即將指出此一和會儒佛之理論進路由於忽略了對於相應於本體論建構的宇宙論體系之併合考慮,是以不能準確察覺儒佛之相異之處乃在整體世界觀的別異之上,更進而忽略了儒佛境界哲學的根本不同,此一儒佛理想人格型態之差異實難由本體功夫之相似即得和會。 |
Hits | 987 |
Created date | 1999.11.06 |
Modified date | 2013.02.19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