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自力與他力之間 -- 台灣民眾宗教態度與實踐間的差距
Author 姚麗香
Source 「宗教與社會變遷 -- 第三期第五次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之研究分析」研討會論文集
Date2001.02.23-24
Publisher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Content type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Language中文=Chinese
Keyword宗教經驗=宗教體驗; 宗教信仰=Religious Belief; 佛教心理學=Buddhist Psychology; 新興宗教=新興宗教運動=the rising religion=New Religious Movements=NRM; 台灣佛教=Taiwanese Buddhism; 皈依=Take Refuge
Abstract對台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研究,這幾年來已有不少成果展現出來,尤其是對個別新興宗教團體的分析,更有助我們了解台灣新興宗教發展上的一些共同特質,這些特質除中國民間信仰原有對身心、現世利益的重視外,還包括:對個人宗教活動中,主觀可經驗性面向的強調,對教團具有魅力(charisma)特質的領導者之「明師崇拜」情結,以及靈驗性的保證和傳播等;尤其,靈驗性和「明師崇拜」,在分析上似更是教團發展的核心要素。
這樣的分析,重點多是強調組織發展的特色。不過,除宗教組織的分析外,對以參與者為對象的研究,也漸受到重視。例如林本炫關於個人宗教信仰變遷的系列研究(1998,1999),以及部分從心理分析角度出發的,個人宗教皈依歷程研究。 這樣的現象與1960年代末期以來,西方研究新興宗教運動的趨向有所呼應。亦即對新興宗教運動的研究,將會由過去重視結構性的探討,轉而逐漸重視行動者主體性問題的研究。因此,有關個人宗教經驗的分析與討論,又再度成為宗教研究的一個重要議題。

Table of contents
一、前言
二、對西方皈依理論的回顧與反省
三、自力與他力之間--宗教與術數態度和行為的分析
(一)對擇日的看法,包括三個變項
(二)對算命的看法,包括五個變項
(三)術數改運,包括四個變項
(四) 神、佛改運,包括二個變項
(五)自力改運,也包括四個變項
四、詮釋的可能性—台灣新興宗教救贖方法的賣點
五、結語
六、參考書目
Hits1567
Created date2004.05.21
Modified date2014.03.31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359169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