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uthor |
釋真傳 (著)
|
Source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3屆)
|
Date | 2012 |
Pages | 25 |
Location | 臺灣 [Taiwan] |
Content type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作者單位:壹同女眾佛學院研究所。 |
Keyword | 諸法無受三昧; 不受三昧; 空; 無相 |
Abstract | 鳩摩羅什所譯的《小品般若經》〈初品〉有兩段內容不同,而卻同名為「諸法無受三昧」。在其他譯本的翻譯情形不一,因此,這兩段三昧究竟是同還是不同?小澤憲珠與印順法師雖然同樣都認為這兩段三昧是與「般若波羅蜜」有關的三昧,但實際上兩位最後的結論稍有不同,小澤憲珠依著《大智度論》對兩段三昧的判定,認為第一段三昧說「空」,第二段說「無相」,是從空而啟發向於無相的修學;而印順法師則認為這兩段三昧是同一教授的不同傳誦,而這同一教授要指的,很可能是「無相」,也就是第一段無受三昧是以不住一切法而深入無相,第二段則以不取著諸法相而入無相。筆者對於這些問題,試著從譯語與經文來理解,譯語的種種現象,很可能與兩段三昧的原語字義相仿有關,因此若想從三昧的語詞來斷定兩種三昧的異同是不夠確當的,然而從這些現象可以發現此法門的發展,最初應該是沒有明確的三昧名稱,後來才逐漸為它定名,但兩段三昧是同或異,在《小品般若》仍未予以定論,到了《大品般若》則一致翻為不同了。從經文來看,《小品般若經》第一段三昧是以不住五蘊而明住般若波羅蜜;第二段則更進一步說明要達到不住五蘊,可從不行於五蘊的生滅相等著手。從《大品般若經》的開展,可發現第一段三昧的發展重點在五蘊等法,第二段則在五蘊相等,從此也可發現二者著重點的不同,而二者的不同,在經中賦予了性空與自性無所有的理由;所以《大智度論》說前者說空,後者說無相。然而從語意及經文、論的解釋等綜合來看,這兩種三昧應屬修法不同而要臻至的境界一致的三昧。 |
Table of contents | 一、前言 2 二、兩段無受三昧譯語的解析 3 (一)小品系《般若經》各譯本的無受三昧之語意 3 (二)大品系《般若經》各譯本的無受三昧之語意 7 三、兩段無受三昧經文的演進 9 (一)第一段無受三昧 9 (二)第二段無受三昧 13 四、結論 22 參考文獻 24 |
Hits | 485 |
Created date | 2014.06.30 |
Modified date | 2023.10.03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