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uthor |
蕭麗華
|
Source |
2012東亞佛教思想文化學術論文發表會
|
Date | 2012.11.30 |
Publisher | 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臺灣大學晨曦社校友會 |
Location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作者單位: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本篇亦發表於《中國言語文化》,第2輯,2012.12,頁29-50。 |
Abstract | 中國文化裡,自從出現《莊子.至樂篇》之後,以生命的死亡相反思生命終極價值的體系開始有初步的端倪。此後佛經譯入中國,對死亡的觀想,出現在不同的經典中,更有許多不同的屍相觀法。這是髑髏文學思想內涵的兩大來源。
繼《莊子》思想之後,中國的髑髏文學主要受佛教思維的影響而出現「九相觀」詩。九相觀為佛教觀想法門之一,見於《長阿含經》、《雜阿含經》、《放光般若經》、《大智度論》、《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乘義章》、《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摩訶止觀》、《瑜伽師地論》、《佛說十二頭陀經》、《妙法蓮華經玄義》等經典中。
最早的髑髏文學出現在東漢張衡的〈髑髏賦〉和曹植的〈髑髏說〉,基本上屬於《莊子》思想的餘緒。目前學界推測最早「九相觀」詩是東晉劉遺民的〈九想詩〉。僧祐《出三藏記集》所錄〈齊竟陵王世子撫軍巴陵王法集序〉中也提及〈禪圖九相詠〉十首,詩今已佚。此外,從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寶物中,可發現聖武天皇宸翰《雜集》的詩文長卷第七十四首〈奉王居士請題九想即字依經總為一首〉,當是陳、隋時真觀法師的作品。到了唐代,「九相觀」詩大量出現,現存的敦煌寫本就有五件,《全唐詩》,只留下包佶〈觀壁盧九想圖〉一首,和空海和尚〈九相觀〉詩十首。
本文從髑髏文學的角度觀察空海和尚的〈九相觀〉詩,一者以前述作品為背景,映顯這組詩的傳承,二者分析其中受唐詩影響的痕跡,探討空海和尚〈九相觀〉詩與唐詩的關係,三者比對其思想與《莊子》、佛教思想的關係,分析其思想內涵。整體來說,全文透過此三層觀察,釐清這組詩的文學傳統,乃髑髏文學系統下的佛教文學,隱然有受到李白影響的痕跡;其思想內涵屬於禪觀與密法之融合,呈現佛教苦、空、無我的基本思維。 |
Table of contents | 一、前言:關於髑髏文學 二、空海和尚〈九想詩〉分析 三、空海和尚〈九想詩〉的思想來源 四、空海和尚「九相詩」與盛唐「白骨」詩的比較 五、結論 附錄、《小野小町九相圖》
|
Hits | 1571 |
Created date | 2015.10.22 |
Modified date | 2015.10.28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