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從「觀心」到「禮懺」 ── 晉水淨源與北宋華嚴的 「行為哲學」轉向 |
|
|
|
Author |
吳忠偉
|
Source |
201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Date | 2014.03 |
Pages | 317 - 332 |
Publisher | 財團法人臺北市華嚴蓮社 |
Publisher Url |
https://www.huayen.org.tw/
|
Location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哲學系 教授 |
Keyword | 宋代華嚴; 晉水淨源; 禮懺; 制度佛學; 山家山外之爭 |
Abstract | 伴隨著唐宋社會形態變革,宋代佛學形態亦有一轉折,即由隋唐一普遍性的主流意識形態,權限化為一「地方」性或「部門」化的學說法門,藉功能參 與而實現其自身價值,故成一「制度佛學」形態。從哲學形式來看,此即表現為從「觀心」之意識哲學向「行法」(禮懺)之行為哲學轉向。由是,北宋臺賢 義學的相繼復興與二宗行法的實施、開展密切關聯,義學之爭同時表現為行法之爭。作為北宋華嚴中興之祖,晉水淨源的貢獻一方面體現在通過「肇學」研 究對華嚴義學予以新的理論構架,從而迂回地吸收了天臺山外派的思想因素,另一方面則是將華嚴義學與行法的制定關聯,從而將華嚴「觀心」落實為「禮 懺」。淨源不單對華嚴禮懺傳統文本作了一收集、整理、編訂的工作,且在新的思想語境下對華嚴禮懺傳統文本作了一結構性的調整,突出了「嚴淨道場」、「啟請聖賢」等儀式因素的優先性,體現了「禮懺」對傳統「觀心」依附性的擺脫。淨源的工作意在通過華嚴「行法」的突出,以功能形式介入宋代制度社會而獲 得合法性,實有與天臺行法競爭之意味,故相對天臺山家對懺法之「事儀」的特別強調,還是對「理觀」予以更多的優先性考慮。 |
Table of contents | 一、唐宋變革與宋代制度佛學 318 二、判教:從「歷時」到「共時」 321 三、觀心與禮懺 326 |
Hits | 760 |
Created date | 2021.12.01 |
Modified date | 2021.12.02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