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大般涅槃經・聖行品》的四念處禪法 與《大念處經》之比較 |
|
|
|
Author |
梁金滿 (著)
|
Source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2屆)
|
Date | 2021.09 |
Pages | 1 - 18 |
Publisher | 香光尼眾佛學院 |
Publisher Url |
https://hkbi.gaya.org.tw/
|
Location | 嘉義縣, 臺灣 [Chia-i hsien, Taiwan] |
Content type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作者為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碩士班。 |
Keyword | 四念處; 《大般涅槃經》; 《大念處經》; 觀想 |
Abstract | 「四念處」 是佛陀教導止息苦的「一乘道」(ekāyana-magga),從阿含經與尼柯耶中可以看到,佛陀非常重視「四念處」的修習,這種禪修方法至今仍為南傳佛教國家僧人修行所用,但現在的漢傳佛教傳統則較不重視四念處的修行。然而根據道宣《續高僧傳》,在公元五至七世紀時,四念處禪法曾在漢地盛行,當時修「四念處」最富盛名的禪師是僧稠(480-560)。《續高僧傳・僧稠傳》記載,僧稠「依涅槃聖行四念處法,乃至眠夢覺見都無欲想。」這裡的「涅槃聖行四念處法」即北涼曇無讖(385-433)譯的《大般涅槃經・聖行品》。同一時期(約五世紀)在錫蘭(斯里蘭卡),由覺音論師(Buddhaghosa,生卒年不詳)所編撰的《清淨道論》,書中講解「四界分別觀時曾引述《大念處經》,可見《大念處經》在五世紀前就在斯里蘭卡等南傳佛教國家流傳。經中所闡述的就是四念處禪修方法,也是南傳僧人修習四念處所依據之文本。本文探討五、六世紀時,中國僧人僧稠(480-560)修習四念處禪法所依據的《大般涅槃經・聖行品》,與覺音論師(Buddhaghosa,生卒年不詳)於五世紀初所造的《清淨道論》中引用的《大念處經》(Mahāsatipaṭṭhāna Sutta),這兩部講述四念處禪法的經典內容之異同。探討問題包括《大般涅槃經・聖行品》之傳譯背景與修行方法為何?當時的中國僧人是如何理解四念處的修行方法?比較《大般涅槃經・聖行品》中所闡述的四念處禪修方法,與南傳尼柯耶《大念處經》所述,有何異同?各有何特色?其所代表的意義為何?本論文將運用文獻分析的研究方法,以曇無讖所譯之《大般涅槃經・聖行品》為考察對象,運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收錄之《大般涅槃經・聖行品》內容,而南傳《大念處經》,為《長部》(Dīgha Nikāya)第 22 經《大念處經》(Mahāsatipaṭṭhāna Sutta),以巴利聖典協會(PTS) 1979 所出版的《大念處經》為底本,比較這兩部講述四念處禪法的經典內容之異同,了解五、六世紀時,中國本土僧人與南傳上座部國家當地修習四念處禪法者依據的經典所述的禪修方法有何異同,以及各自發展出的特色,進而了解佛陀入滅後約一千年,佛陀所教導的四念處禪法在往北傳與往南傳的過程中有何變化。從經中所述的禪修方法來看,北傳的漢譯《大般涅槃經・聖行品》強調大乘 菩薩法要,對三寶、大乘經典的信心,以及持戒的圓滿,是修定行、慧行的前方便;而四念處禪法位在「定行」的文脈之中。〈聖行品〉與南傳《大念處經》最大的不同是,四念處禪法從身念處的「不淨觀」入手,接著顴骨相時,發展出「光中見佛」的獨特觀法,此與《大般涅槃經》的傳譯是經印度、中亞傳入中國,應與吸收了中亞地區的觀佛修行有密切關聯。此外,比起古典的《大念處經》,〈聖行品〉中並未一一詳列身、受、心、法四種念處的禪修方法,且最後強調導歸「如來行」。而修行成就「得住堪忍地」,也與菩薩的階位有關。 |
Table of contents | 一、前言 3 (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4 二、文獻回顧與探討 5 (一)關於五、六世紀流傳於中國的禪法之研究 5 (二)有關僧稠禪法之研究 6 (三)有關四念處經典之研究 7 (四)有關《大般涅槃經》之研究 7 三、《大般涅槃經・聖行品》與《大念處經》四念處禪法之比較 8 (一)《大般涅槃經》與《大念處經》傳譯背景介紹 8 (二)《大般涅槃經・聖行品》的架構與四念處禪法 9 (三)《大念處經》的架構與四念處禪法 12 (四)《大般涅槃經・聖行品》與《大念處經》之比較 14 四、結論 16
|
Hits | 661 |
Created date | 2022.10.12 |
Modified date | 2023.0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