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慈悲心」之探究
Author 釋圓亨 (著)
Source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0屆)
Date2019.09
Pages1 - 36
Publisher法鼓文理學院
Publisher Url https://www.dila.edu.tw/traffic1
Location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Content type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Language中文=Chinese; 拉丁文=Latin
Note作者為福嚴佛學院研究所。
Keyword慈悲心; 大慈大悲; 眾生緣慈; 法緣慈; 無緣慈
Abstract「慈悲心」乃佛教重要之修行德目。依經論所說,慈悲心是大乘佛教之根本。學佛修行者若能勤修慈悲心,可以消除心中的瞋心和惱害,進而調柔心性及令諸善法念念增長、延續。因此,修習大乘佛法者,若欲度眾生,應以慈悲為根本,自利利他乃至達到究竟解脫。《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403 云:「菩薩當修大慈、大悲。」《大智度論》卷 27云:「一切諸佛法中,慈悲為大。」由此可見慈悲心的修學在大乘佛法中的重要性。慈悲心相關教學見於在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之經論中,關於慈悲心之內涵、修行次第為何?這是筆者撰寫本論文的動機與目的所在。筆者將藉由相關經論的爬梳,抉發慈悲心之修行次第及內涵,整理歸納不同傳承之修學特色,並試圖條理出彼此間能夠相通之教學,以提供慈悲心之修學者作為實踐上之參考。關於慈悲心之修持方法,本論文將依佛教史之時間脈絡,分別介紹佛教各時期慈悲心修學方法。由於範圍較為龐大,文獻上將聚焦於《阿含經》教學系統之慈悲心修習、部派佛教的《大毘婆沙論》的教學,乃至初期大乘佛教《大智度論》、中期大乘佛教《瑜伽師地論》、後期大乘佛教《菩提道次第廣論》之利樂一切有情的慈悲心觀行等經論為主,而以其他經論為輔。這些所選擇的文獻雖不能代表所有傳承中關於慈悲心的教學,但這些經論都是各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典籍,透過詳細的歸納與探討,對佛教各時期的慈悲心能有一定程度之理解及釐清,亦可窺見不同傳承之教學上的異同所透露出來的意義。筆者發現經論中談及修習慈悲心的殊勝利益及未修習慈悲心所產生的過患,這些內容有讓未生起者能夠歎羨以及令未修習慈悲心者,能夠深自覺察、覺照其過患等之功能。此些教學能激勵已生起慈悲心者能日日增上,不會因此退轉及衰退,並因此能夠輾轉增長其慈悲心和滋生慈悲心的苗芽,慈憫眾生,使眾生永離諸苦,進而得到佛法修行上的喜樂。經論中亦提及,修慈悲心而成就者,其功德勝過布施與持戒者的功德。除此之外,修慈悲心之修學成就者,將獲得種種利益,如身壞命終,將生於梵天;於現世無諸災難;刀兵劫消滅;不損惱有情;乃至煩惱止息,使得身心皆可得樂安穩等等。另一方面假若不修習慈悲心,不僅所求之事不得成就,並且將煩惱日增、被人所斥責、成佛甚難等,有諸多的過失。從所緣對象而言,大乘佛教的慈悲心以十方無量眾生為所緣,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的慈悲心則但以欲界眾生為所緣。這中間的演變將是這個課題的討論重點。從實際的觀行層面而言,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的慈悲心,偏重於心念與樂拔苦。大乘佛教的慈悲心不僅心起慈悲,並能將慈悲心付之實踐,化為具體行為,廣行慈悲行,饒益眾生。除此之外,原始佛教的教學中透露出慈悲心是一通向無漏解脫道的法門。到了部派時代,論師們則認為慈悲心不能斷煩惱,是勝解作意的假想觀。在大乘佛教方面,慈悲心被認為是真實思惟、能斷除煩惱、成就大般涅槃之佛果的法門。關於大乘佛教之慈悲心的要素,是
以般若為基礎,強調悲智雙運。此外,大乘佛教的慈悲心教學中,有眾生緣慈悲、法緣慈悲、無緣慈悲等差別。其中,無緣慈悲為大乘所獨具,不共聲聞、緣覺;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的慈悲心則偏重於智慧,與求自
我的解脫之修行相關。本文主要內容架構如下:第一章為前言,第二章慈悲心的定義,第三章則進一步說明修持慈悲心的殊勝利益及不修習慈悲心之過患,第四章分別探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與大乘佛教慈悲心之修持方法,第五章闡述原始佛教、部派佛教與大乘佛教慈悲心之間的差異,末後結語。
Table of contents一、前言 1
二、慈悲心的定義 4
(一)慈悲的根本語義 4
1、「慈」的義理 6
2、「悲」的義理 6
(二)大乘佛教的「慈悲心」解說 6
(三)總結「慈」、「悲」 7
三、修持慈悲心的殊勝利益及不修習慈悲心之過患 8
(一)根本的殊勝利益 8
(二)大乘佛教修習慈悲心的廣大利益 11
(三)其他經典所提及的殊勝利益 13
(四)不修習慈悲心的過患 14
四、慈悲心之修持方法 15
(一)原始佛教的修持方法 15
(二)部派佛教的修持方法 17
(三)大乘佛教的修持方法 20
五、原始佛教、部派佛教與大乘佛教慈悲心之差異 27
六、結論 29

Hits661
Created date2022.10.20
Modified date2023.09.22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652240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