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試探《大智度論》菩薩「捨身供養」眾生之堪忍力的培 養及其入門之修學德目 |
|
|
|
Author |
釋洞岸 (著)
|
Source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6屆)
|
Date | 2015.09 |
Pages | 723 - 758 |
Publisher | 華梵大學 |
Publisher Url |
https://www.hfu.edu.tw
|
Location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Content type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作者為福嚴佛學院研究所。 |
Keyword | 大慈大悲; 如父; 等心; 四無量; 生忍 |
Abstract | 本生佛典記載,佛陀累世修學「慈悲」的歷程中,常以「捨身供養」來饒益眾生,如「鹿王救溺者」、「兔王捨身供仙人」等本生所說;供養對象甚至是正加害自身的怨敵。菩薩如何忍受肉體上極大的疼痛?為何從事這般修學?成就這般堪忍力之步驟為何?此為本文的問題意識。關於上述之問題意識,《大智度論》之「等心」、「四無量心」與「眾生忍」的教學中透露了相關之修學脈絡。因此,本文將爬梳上述之教學內容,嘗試鉤勒出較完整的修行進路。筆者發現,《大智度論》之「等心」、「四無量心」與「眾生忍」的教學中,有著共同的元素——「親屬想」、「大悲」及「空觀」。歸納分析的結果顯示:「大悲」與「空觀」之平衡發展為成就堪忍力之關鍵;「親屬想」為發起「大悲」之心理動機,並在「大悲、空觀」之往後發展階段中起作用。掌握上述三種元素之運用,可擬構出初學者具體的實踐德目,漸次培養學習菩薩的堪忍力。對比部派論典,「親屬想」在《大智度論》中不僅被採取為初學「慈心」的輔助方法,更見於進階修道次第中,顯示了大乘佛法對此之重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文之研究成果補充了先前相關研究之缺憾,並且提供修行者具體可行之進修方法。 |
Table of contents | 一、前言 723 二、「等心」724 (一)「等心」的五個階位 724 (二)「等心」之內容(第一階位) 726 (三)生起「等心」的方式 729 三、「等心」與「四無量心」之關涉 731 (一)《大智度論》卷 72、49 中「等心」之定義(第三與第二階位) 732 (二)「等心」與「四無量心」之關係 736 (三)小結 740 四、「等心」與「眾生忍」之關涉 740 (一)「眾生忍」略說 740 (二)七心成就得「眾生忍」 741 (三)小結 742 五、「等心」、「四無量心」與「眾生忍」教學中之共通修學德目 743 (一)大悲與空義 743 (二)親屬想 748 六、結論 750 參考文獻 757
|
Hits | 359 |
Created date | 2022.10.27 |
Modified date | 2023.09.27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