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uthor |
釋賢品 (著)
|
Source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Date | 2014.09 |
Pages | 513 - 536 |
Publisher | 玄奘大學 |
Publisher Url |
https://www.hcu.edu.tw/hcu/zh-tw
|
Location | 新竹市, 臺灣 [Hsinchu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作者為圓光佛學研究所。 |
Keyword | 《布吒婆樓經》; 增上想滅; 最上想; 滅; 想知滅定 |
Abstract | 在證入涅槃的過程中,saññā(想)是否應當被滅除?此議題在目前學界仍然是有爭議的。《布吒婆樓經》乃是探討如何在修行上掌握這個「想」為首要課題的經典。本文也試圖在早期佛教經典的脈絡下,依據此經探討如何在修行上掌握 saññā。文中特別要釐清的是,此修習的最高成就,是否要完全滅除這個「想」,同時澄清其與涅槃之間的關係。有趣的是,比對巴利及漢譯二傳本《布吒婆樓經》,在某些關鍵段落出現兩種情形:一是完全相反的說法,一是完全一致的說法。因此,為了法義上的釐清,本文特別著重在巴漢二傳本經的比較研究上。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巴利《布吒婆樓經》所探討的修習之名稱為“abhi saññānirodha” (增上想滅),漢譯則謂:「想知滅定」(想受滅定)。至於修行的方法方面,巴利本記載修持者訓練到能自在掌握自己的「想」,直到他達到“saññagga”(最上想)而“nirodhaṃ phusati” (觸滅),即是在初禪、第二禪、乃至無所有處,從一禪定到另一禪定,一次又一次的達到「最上想」而「觸滅」。因此「有多種」最上想;漢譯本記載亦是無所有處為「無上想」,但更談到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最後再入想知滅定,並以想知滅定為「第一無上想」,而且是唯一的「一種」。檢視二傳本之脈絡顯示,二者所傳達的義理不能畫上等號,二者的最高成就出現「有想」與「無想」之差別。可是更令人驚奇的是,巴利及漢譯《布吒婆樓經》稍後經文皆一致說:「由想有智」,表示行者於有想等至才能達到究竟智。基於「由想有智」的啟示,二傳本《布吒婆樓經》所要教導的法義,就有了顯著而明確的共識。本文就以巴利《布吒婆樓經》佛陀所教導的「觸滅」、漢譯所譯的「想知滅定」、二者與涅槃之間的關係為何,以及「由想有智」這些關鍵問題,作為探究的焦點。 |
Table of contents | 一、前言 515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515 (二)前人的研究成果回顧與問題意 515 (三)研究方法與範圍 517 二、「Saññā 之掌握」在巴、漢《布吒婆樓經》的爭議點 517 (一)“Abhisaññānirodha”的翻譯 518 (二)Saññānirodha 之旨 520 (三)巴、漢《布吒婆樓經》對 saññā 之掌握的差別記載 521 三、《布吒婆樓經》佛陀所教的saññā之掌握 522 (一)巴利本:依有想定達到「最上想」再「觸滅」 522 (二)漢譯本:從「無上想」到「第一無上想」──入想知滅定 525 (三)巴利本「觸滅」與漢譯本「想知滅定」之意含 526 四、從「最上想」探討「觸滅」與「想知滅定」之區別 528 (一)巴利《布吒婆樓經》的「最上想」與「觸滅」 528 (二)漢譯《布吒婆樓經》的「無上想」、「第一無上想」與「想知滅定」 530 五、《布吒婆樓經》「由想有智」的啟示 531 (一)巴、漢《布吒婆樓經》「由想有智」之教證 531 (二)其他經典的「由想有智」之教證與理證 532 六、結語 533 參考書目 535
|
Hits | 298 |
Created date | 2022.10.28 |
Modified date | 2023.09.27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