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Author |
尚永琪 (著)
|
Source |
魏晉南北朝史研究 :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
|
Date | 2009 |
Pages | 507 - 539 |
Publisher | 湖北教育出版社 |
Publisher Url |
https://www.edailuhb.com/index.php?c=show&id=12418
|
Location | 武漢, 中國 [Wuhan, China] |
Content type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主辦單位: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 會議時間:2007年10月19日
|
Abstract | 在傳統的中國地理知識結構中,海洋是被排除在視閾之外的,它往往同"仙人"及各種怪異的現象聯繫在一起。而所謂"四海"是一個混合了內陸湖泊在內的概念,是傳統中國地理學結構的最清晰的邊緣。佛教僧人在海上的活動,充實了中古時期的海洋知識體系。與之相關的是,隨佛教東來傳教的異域僧人和西向求取經典的華夏本土僧人的流動,極大地拓展了人們的地理視閾,一系列關於西域及其以西情況的地理學著作也隨之產生,並深刻地影響了當時人們關於世界結構的觀念。在佛教的地理觀念傳入之前,當時中國的地理圖景主要有三部分組成:一是關於四海之內的自然地理圖景模式,二是以華夏族為主體的"華夷"分佈圖景,三是神、人、鬼的三重居住空間觀念。佛教的地理觀念對於這三部分都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如果說佛教的地理觀念顛覆了傳統中國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地中"觀念有些過頭的話,我們可以有限度地說,至少,以佛教創始人所在地域為中心而建立的"昆侖中心論",使得以黃河流域為天下之"中"的傳統的中國地理觀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此外,隨著地理視野的擴大和黃河南北華夷混同局面的形成,地理差別所賦予不同地域的人群的身份差別,已經失去了區分"華夏"與"遠夷"的尺規意義。因而,"文化之別"代替"地理之別"或"種族之別",成為當時社會狀態的一個顯著標誌。 |
Hits | 305 |
Created date | 2022.11.18 |
Modified date | 2022.11.18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