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論第一義空與涅槃:以雜阿含經第一義空經大般若經第二分和大般涅槃經為主=A Study of Paramartha-sunyata and Nirvana In the Paramartha-sunyatasutra Mahaprajnaparaaita-sutraII and Mahayana-mahaparinirvana-sutra |
|
|
|
Author |
曾惠田井 (著)
|
Date | 2003 |
Pages | 306 |
Publisher | 華梵大學 |
Publisher Url |
https://www.hfu.edu.tw/
|
Location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華梵大學 |
Department |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Advisor | 蔡耀明=Tsai, Yao-ming |
Publication year | 91 |
Keyword | 第一義空; 涅槃; 第一義諦; 中道; 佛性; 阿羅漢果; 無生; 我 |
Abstract | 本論文的主要目的在於論述「第一義空」與「涅槃」之間的法義, 所論述的範圍以《雜阿含經‧第一義空經》、《大般若經‧第二分》和《大般涅槃經》三本佛典為主。整個論述過程, 則把研究的結果總歸結於第一義空與涅槃是非一非異之間的理趣。之所以有這個理趣, 是從開始討論〈第一義空經〉所示第一、最上、最勝的境界何以不名為「涅槃」或「無餘依涅槃」, 而名為「第一義空」的空境界這個問題著手, 加上《大般涅槃經》中提出聲聞乘的修學者不真實了知到「第一義空」的真實義這個問題, 而揭開了本論文在「第一義空」與「涅槃」的專題研究。 至於本論文在論述過程涉及到《大般若經‧第二分》這個部分, 實因《大般涅槃經》中的「大涅槃」必須把握住「般若」這個必要條件, 況且從「般若」這個理趣去理解「第一義空」與「涅槃」是《大般若經‧第二分》所要闡示的法義。因是之故, 結合《大般若經‧第二分》揭示出第一義空與涅槃的法趣是引出涅槃本性與涅槃非常非壞的中道性這個實相諦理。由《大般若經‧第二分》這個涅槃本性與中道性來解答〈第一義空經〉與《大般涅槃經》中的「第一義空」之空義。〈第一義空經〉之所以會有「第一義空」的空境界, 是本自於涅槃本性而顯出自性本空的境界, 是第一義諦的境界, 非從修學而使成第一義空, 但又不能離開修學這個助緣來斷盡煩惱把「第一義空」呈顯出來。這樣子的法義即是《大般涅槃經》所要闡示的「第一義空」, 此字詞的範疇即是「空」與「不空」這兩個境界, 而〈第一義空經〉的聲聞學人只是相信佛所開示的緣起性之中道理趣是一個不空的第一義諦, 而觀察生命現象從此生到下一生所謂的生死流轉地接替下去, 之所以有連串是因為有一個不滅的實性, 並未真正証得。但因以「解脫」生死為目標, 而修學「緣起法」之「還滅門」, 把純大苦聚滅, 証得「阿羅漢果」。如果聲聞學人的目標決定在趣入「無生」, 亦即入「無餘依涅槃」, 就此所証的是煩惱寂滅的空境界, 這是世間第一、最上的境界, 亦名為「第一義空」的空境界。就這個結果而言, 即是解脫道的修學完成。如果說, 得証的阿羅漢者雖處於有餘依涅槃境界, 但在未捨壽前, 仍有因緣接觸到乃至學習「大乘法」, 以般若波羅蜜多來認知到「涅槃本性與中道性」, 而能不沾著於「無餘依涅槃」的涅槃寂滅境界當中, 轉入「菩薩位」, 邁向「佛菩提道」的修學。因此之故, 〈第一義空經〉把第一、最上、無上、最勝的境界稱為「第一義空」, 而非是「涅槃」, 可以說是留下非常多的思考空間。 把「涅槃」這個概念限定在「第一義空」所呈顯出的法趣, 一方面是說明涅槃必須藉著「空」的概念來說明修學的重要性, 即是把「斷盡煩惱」這件事情給于辦到, 才會把涅槃顯現出來; 另一方面則說明涅槃是本性自空, 這個空是般若波羅蜜所要闡示的自性本空之道理, 這樣子的空義才是「第一義空」。前者即是表述「第一義空」在「空」這個理趣, 本文在論述「十八空」中作了一些說明; 後者即表述「第一義空」在「不空」這個理趣, 本文在《大般若經‧第二分》則是擺在論述「涅槃本性」這個「不空」的勝義概念上, 在《大般涅槃經》中則以「法身、佛性、大涅槃」為主。總之, 涅槃歸「有」這一個概念, 是勝義諦這一層的諦理, 而「第一義空」歸「空」這個概念, 主述勝義諦的空境界是從世俗諦的諦理來理解。如果空與有沒有互相運作, 則會落入到空或有之邊見中, 而顯示不出涅槃在空的部分, 亦無法把「第一義空」之有的部分顯示出來。由以上概要的提示, 整個討論的結果即是宣說涅槃與第一義空是非一非異的理趣。 除了闡示涅槃與第一義空是非一非異的理趣之外, 亦藉由本論文的研究重點, 而把聲聞乘的涅槃觀與大乘的涅槃觀之差異給于釐清, 並且建立出如何正確看待聲聞乘所証的無餘依涅槃, 更加呈顯出解脫道與菩提道的不同修學理路, 而把彼此在那裡不同或差異表示出來, 亦把在那裡交集乃至連接說明出來。由這樣子的論陳來反映本文在這兩個關鍵詞所作的討論, 除了把字詞以一般性的文法結構的界定給介紹出來, 更重要的是帶進到三佛典中, 先就文獻學的方法來處理兩個關鍵詞在各經中呈顯出多樣的界定, 這些多樣的界定乃至關連到非常多的佛教的重要概念, 後加以內在式的義理詮釋給于貫通, 使得本論文對這兩個關鍵詞之討論更加展現出探討的意義與價值。由語詞的討論乃至深入到經文內在義理詮釋, 所得到的特色是把各經的整體脈絡有組織有架構地呈顯出來, 更把〈第一義空經〉的解脫理趣、《大般若經‧第二分》以般若波羅蜜多所主導的理趣帶進到「第一義空」與「涅槃」的討論, 以及展示出《大般涅槃經》從「第一義空」的釋義中分別出兩條修學路線, 而統攝於「佛性」這條實相的修學道路為主軸來趣入大涅槃。如此的研究成果, 一方面不離開三佛典的主旨與宗趣, 另一方面亦使得本文對兩個關鍵語詞能真實活在經典之生命中, 而呈顯出活活潑潑的法味。 |
Table of contents | 總目次 授權書、審定書 誌謝 論文提要 目次 表錄 x 略語 x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目次 1 第一節 前言 2 第二節 釋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 9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進路 12 第六節 研究動機 17 第七節 學界研究的回顧 19 一 相關於〈第一義空經〉的研究 20 (一) 古德註釋上 20 (二) 在中文專書上 20 (三) 在學位論文上 21 (四) 在期刊論文上 22 二 相關於《大般若經‧第二分》第一義空或涅槃的研究23 (一) 在近代學術論文部分 23 (二) 在近代學者著書部分 24 三 相關於《大般涅槃經》第一義空或涅槃的研究 24 (一) 在古德的註釋方面 25 1 依經文脈絡解析者 25 2 依「涅槃」為主題來總攝《大般涅槃經》的綱要者 26 (二) 近代在此論題上相關的研究論文 27 1 在中文的著書上 27 2 在碩、博士論文上 27 3 在期刊論文上 28 第八節 預期研究成果 32 一 就本文研究成果而言 32 二 其它可發展的論文題材 32 第二章 「第一義空」與「涅槃」的界定 本章目次 35 第一節 前言 36 第二節 第一義空的界定 37 一 第一義空在文法結構上的界定 37 (一) 從文法結論上解析來界定 37 (二) 從文法結論上的界定來剖析三佛典之第一義空 37 1. 〈第一義空經〉的第一義空 38 2. 《大般若經‧第二分》的第一義空 40 3. 《大般涅槃經》的第一義空 40 (三) 從文法結構上來論三佛典的第一義諦與空 41 二 三佛典對於第一義的界定 41 三 三佛典對於空的界定 43 (一) 空相 43 (二) 空性 45 第三節 涅槃的界定與類型 49 一 涅槃在文法結構上的界定 49 二 三佛典對涅槃的界定 51 三 涅槃的類型 52 (一) 自性清淨涅槃 52 (二) 無餘依涅槃 54 (三) 有餘依涅槃 55 (四) 無住處涅槃 55 第四節 第一義空與涅槃在界定上的關連 57 一 在文法結構上的界定都指涉「空」的境界 57 二 在各經上的釋義都指涉「第一、最勝」的「勝義」諦理57 三 本節小結 58 第五節 總結 59 第三章 從《雜阿含經·第一義空經》論涅槃 本章目次 60 第一節 前言 63 一 問題的提出 63 二 本章的論述背景 63 第二節 〈第一義空經〉「第一義空」的界定 66 一 〈第一義空經〉的法義殊勝 66 (一) 從修學步驟說明 65 1 從修持理則的把握說明 66 (1) 六根依緣起法來觀察六根的生起與消滅的運作 68 (2) 六根依緣起法邁向中道正見的開發 69 2 從修持所面對的輪迴真實現象說明 71 (1) 有生死輪迴這個事情存在 71 (2) 輪迴的真實狀況 72 3 從修持的解脫方法說明 72 (1) 何謂俗數法? 73 (2) 何謂「除俗數法」? 73 二 本節小結 75 第三節. 從修學的意趣說明 77 一. 不再繼續業報與輪迴主體的探討, 而是帶往修學解脫之道 78 (一) 「無有作者」表示不再繼續延著「輪迴主體」進行討論78 (二) 由「無有作者」之理趣帶往解脫之道 79 二. 修學緣起法以趣入「無生」為目標, 亦可邁向中道正見的開發 80 (一) 趣入「無生」 80 (二) 修學緣起法可邁向中道正見的開發 81 三. 以四聖諦為修學依持的道理 82 四 本節小結 83 第四節. 從修學目標阿羅漢果與涅槃來說明 85 一. 經由緣起法所証得的果德來說明 85 (一) 操作緣起法的方法說明 87 (二) 顯出緣起法的証悟狀況 87 二. 經由四聖諦所証得的果德來說明 88 三. 從談及涅槃的相關經文來說明 89 (一) 依涅槃的體性來說不壞性、不生不滅性 90 (二) 依教示涅槃為目標來說明 91 (三) 依取証涅槃的方法與斷除的對象 91 (四) 依証悟涅槃者來說明 92 四. 從談及阿羅漢果的經文來說明 94 (一) 依阿羅漢的修學過程 95 (二) 依阿羅漢的界定 95 (三) 依已得阿羅漢者應如何做來說 95 五. 本節小結 96 第五節 結論 97 第四章 論《大般若經·第二分》「第一義空」與「涅槃」 本章目次 101 第一節 前言 103 一. 問題的提出 103 二. 本章的論述背景 104 第二節 從修學十八空來了知第一義空 106 一 菩薩應從領悟實相知菩薩名假名施設來理解第一義空亦是假名施設107 (一) 從「不見菩薩摩訶薩乃至不見般若波羅蜜多名」理解實相境界108 (二) 理解修學主體菩薩摩訶薩而領悟到菩薩摩訶薩五蘊空109 (三) 理解菩薩摩訶薩名稱菩薩名假施設 110 (四) 從菩薩假名施設理解十八空亦假名施設 110 1 從菩薩、菩薩名假名施設推及十八空亦假名施設 110 2 〈善現品〉應用假名施設的理趣說明十八空是假名施設111 3 窮盡使用名稱的意義是表顯勝義諦理來了知十八空假名施設113 (五) 從十八空假名施設中理解第一義空亦是假名施設 114 二 十八空依般若波羅蜜多顯出第一義空的實相不可得性故性相皆空116 (一) 從十八空的修學所把握到的絕竅說明第一義空 117 1 從修學十八空的住與習說明 118 2 從修學十八空的不住不習談十八空的實相 119 3 從修學十八空非住非不住非習非不習持中道實相 120 (二) 從十八空的契入角度來透發十八空的實相 120 (三) 以種種言說表示所得到的十八空的實相境界是不可得性122 (四) 以種種言說表示十八空的實相是無相 124 三 本節結論 125 第三節 第一義空從涅槃空性與中道正見來說明 127 一 由涅槃來討論第一義空 128 (一) 述《大般若經·第二分》涅槃的觀點 128 1《大般若經·第二分》對三乘涅槃所要講求的修學基本態度128 2 對於《大般若經·第二分》所呈顯出「無餘依涅槃」的看法130 3 具備把般若波羅蜜多應用到涅槃的正確知見 132 (二) 從第一義謂為涅槃來討論第一義空 133 1《大般若經·第二分》之第一義諦指向涅槃 134 2 表示間接說明涅槃的特性 135 (1) 說明第一義諦的總相 135 (2) 採性與相來說明第一義諦 135 (3) 採列舉法來說明第一義諦 135 3 表示直接指出涅槃的定義 136 (1) 勝義諦即本性空理來連接涅槃 136 (2) 勝義諦即平等法性理來連接涅槃 137 (三) 由涅槃本性討論涅槃空理 137 1 從本性談涅槃本性空理 140 2 從自性談涅槃無性 141 (四) 由涅槃本性談涅槃非常非斷壞 142 1. 由涅槃本性表顯非常 142 2. 涅槃由本性表顯非斷壞 143 (五) 小結 144 二 由寂滅‧涅槃不可得來說明第一義空波羅蜜多 146 (一) 涅槃表菩提道的一切善法、所有階段的完成、所得的成果是不可得性147 1 在積極方面以諸多甚深義處增益顯示涅槃的甚深理趣148 (1) 涅槃是終極究竟目標表示全面性的完成 149 (2) 涅槃可透過階段性的修學來達成 150 (3) 領悟涅槃是透過內在式的契入點, 非觸不可及 150 (4) 領悟涅槃是從空乃至實際這些同階性的境界契入 151 2 在消極方面以遮遣法顯示涅槃 153 (二) 以甚深義處不可得及遮遣法不可得顯示「涅槃」不可得性156 1 由甚深理趣不可得表示涅槃不可得性 156 2 由遮遣法不可得表示涅槃不可得性 158 3 以涅槃表示完成救度眾生願是不可得性 161 (1) 以涅槃表示修學功德的真實是不可得性 161 (2) 以涅槃表示完成救度眾生願是不可得性 162 (三) 涅槃藉由般若波羅蜜多修學來了知寂滅性、相皆是不可得性165 1 寂滅性相不可得性 165 2 涅槃性相不可得性 166 (1) 涅槃空相 166 (2) 涅槃空性 167 (四) 以般若波羅蜜多來了知涅槃依真如是假名施設, 亦如夢、幻、化170 1 涅槃依真如而言是假名 |
Hits | 854 |
Created date | 2007.03.22 |
Modified date | 2023.01.17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