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唐代敦煌金剛經變研究 -- 兼論「禪淨融合」思想的發展=A study on "Diamond Sura Painting' at Dunhuang Grottoes in Tang Dynasty: Zen Pure-Land Syncretism of The Thoughty in Dun-huang area |
|
|
|
Author |
許絹惠 (撰)=Hsu, Chuan-hui (compose)
|
Date | 2006 |
Pages | 213 |
Publisher | 南華大學 |
Publisher Url |
https://web.nhu.edu.tw/
|
Location | 嘉義縣, 臺灣 [Chia-i hsien,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南華大學 |
Department | 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 |
Advisor | 白適銘=Pai, Shih-ming;鄭阿財 ;Cheng, A-tsai |
Publication year | 95 |
Keyword | 唐代=Tang Dynasty; 講經文; 靈驗記; 金剛經變=Diamond Sura Painting; 敦煌=Dun-huan; 禪淨融合=Zen Pure-Land Syncretism; 金剛經=Diamond Sura; 變文 |
Abstract | 本研究以敦煌現存的十七鋪金剛經變為材料,依其經變內容做圖像的分析與歸納,以得其圖像之語彙及其組合系統,並以石窟中各經變組合探討經變間之關係,輔以相關文獻進行探究中晚唐時期敦煌地區的《金剛經》信仰。 本文除了序論、結論外,分為四章進行討論。在第二章中,由《金剛經》的相關註疏,得知該經在唐代以天親的釋論為主要經論。而天親對該經的淨土觀,係以第一義、有形相兩類淨土觀為說明;於佛教趨向世俗化的唐代,取有形相淨土作為表達經文「莊嚴佛土」之意,亦作為傳播該經信仰之工具。第三章中,筆者由十七鋪金剛經變整理得二十組畫面內容,分析出足以作為辨識金剛經變的四個代表性畫面,並歸納出金剛經變結構形式的兩大系統。於第四章,由講經文、靈驗記及相關文獻,窺見《金剛經》信仰有淨土信仰的融合,此即反映出《金剛經》所具之淨土觀。 最後於第五章,由中晚唐時期《金剛經》成為代表禪宗經典的身份,以探究金剛經變在石窟中可能扮演著禪法的角色。再從相關文獻及石窟內各經變的組合關係中,得見扮演著禪法角色的金剛經變與淨土經變出現融合的現象。而「禪淨融合」中的淨土是指阿彌陀淨土、藥師淨土與彌勒淨土等佛國淨土;而禪則係指禪法之意。本研究認為敦煌石窟現存十七鋪金剛經變,從其畫面的表現,確實可見淨土信仰的影響。而在存有金剛經變的石窟中,從該經變與其他經變的組合關係,亦反映出具有禪淨融合的表現。
The study is the based on the existing seventeen Diamond Sura Paintings from Dun-huang. The analysis and the summary to the Paintings are drawn from the content of the Sura. The vocabulary and its composed scheme which are derived from the Paintings in Grottoes are used in discuss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Sura Paintings. This provides the correlated records which help in exploring the belief of Diamond Sura in Dun-huang area in its mid-late Tang Dynasty. This article divides into four chapters in addition to its introductory and conclusion.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Diamond Sura’s explanatory notes indicate the scripture used in the Tang Dynasty is primarily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r theory given by Vasubandhu. The theory of Pure-Land in the Sura by Vasubandhu is the first true with tangible form of explanation to the Pure-Land aspect. Because Buddhism in Tang Dynasty has the trend of becoming the common custom to its society, the tangible form of Pure-Land explanation conveys the idea of the dignified Buddha land and it is used as the material to spread the belief.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writer arranges twenty sets of descriptive images from the seventeen Diamond Sura Paintings. From the images, four symbolic images are analyzed and are used to distinguish the Paintings and two primary systematic schemes are also concluded for the Paintings’ compositions. In the fourth chapter, manuscript explanation, efficacious records, and correlated records are glimpse of testifying the Pure-Land aspect blending with the belief and this reflects how Diamond Sura possesses the idea of Pure-Land aspect.In the final fifth chapter, Diamond Sura becomes the symbolic Zen scriptures during the mid-late Tang Dynasty to explore the role of Zen where it stands in the Paintings from the Grottoes. The Diamond Sura Paintings, which impersonate the role of Zen, are merged with the Paintings of Pure-Land aspect. This association of Paintings is observed from the correlated records and the relations found from the Paintings of the Grottoes. The Zen Pure-Land syncretism is meant for the aspect of Amidabha’s Pure-Land, Eastern Medicine-Buddha Pure-Land, Maitreya Paradise, and other Pure-Land of the Buddhism countries. The Zen is the idea of meditation.This study of seventeen Diamond Sura paintings from the Dun-huang Grottoes believes the exhibits of the images which have shown the influences from the Pure-Land aspect. From the existing Diamond Sura Paintings of the Grottoes, the association of the Paintings reflects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Zen Pure-Land Syncretism.
|
Table of contents | 中文摘要 I ENGLISH ABSTRACT II 圖表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材料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方法與目的 6 第四節 文獻回顧與檢討 14 第二章《金剛經》的成立與流佈 18 第一節 《金剛經》的成立與漢譯 19 一、《金剛經》的成立 19 二、《金剛經》的譯本 21 第二節 唐代《金剛經》的流佈與發展 24 一、唐代《金剛經》的各家註解 24 二、唐代《金剛經》信仰的發展 27 第三章 敦煌《金剛經》圖像、窟制與信仰的關係 32 第一節 金剛經變的內容分析與經文詮釋 33 一、畫面內容主題 34 二、從經變中看經文的詮釋 61 第二節 莫高窟之金剛經變畫面結構分析 64 一、盛唐之金剛經變 65 二、中唐之金剛經變 68 三、晚唐之金剛經變 79 四、莫高窟金剛經變的結構分析 94 第三節 敦煌金剛經變所反映的《金剛經》信仰 103 一、敦煌石窟所呈現的《金剛經》信仰 103 二、敦煌金剛經變與窟內其他經變的相互關係 106 三、由敦煌石窟的經變組合論《金剛經》信仰 112 第四章 從敦煌講經文、靈驗記等論唐代《金剛經》與禪、淨信仰之關係 116 第一節 從敦煌講經文論《金剛經》信仰及其淨土觀 117 一、從敦煌講經文論《金剛經》信仰 118 二、敦煌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經文》中所呈現的淨土觀 121 第二節 從唐代金剛經靈驗記看《金剛經》信仰及淨土觀 123 一、從靈驗記論《金剛經》信仰 123 二、《金剛經》靈驗記中所呈現的淨土觀 127 第三節 《金剛經》相關文獻與禪、淨之關係 130 一、《金剛經》的義理分析 130 二、唐代《金剛經》與禪、淨兩宗之關係 136 第五章 從禪法、淨土到禪淨融合的發展 141 第一節 有關唐代文獻所見禪淨融合之考察 143 一、佛教文獻中的禪淨互動 144 二、敦煌遺書中的禪淨融合 148 第二節 敦煌石窟中的禪淨表現 154 一、敦煌石窟中的禪法 154 二、敦煌石窟中的淨土信仰 160 第三節 「禪淨融合」的展現及實踐 168 一、禪淨融合的發展歷史及其內涵 169 二、敦煌石窟中禪淨融合的展現 171 第六章 結論 176 參考書目 183 圖版 191 附錄 201 一、現存金剛經變窟中經變組合一覽表 202 二、金剛經題記彙編 203 三、敦煌莫高窟金剛經變供養人題記暨碑銘題記 207 四、敦煌莫高窟金剛經變各窟牓題 210 圖表目錄 【圖目錄】 圖1:晚唐85窟南壁金剛經變•舍衛城、乞食 圖2:中唐112窟南壁金剛經變•舍衛城、乞食、回園 圖3:中唐154窟•舍衛城、回園 圖4:盛唐31窟南壁金剛經變右側•舍衛城、乞食 圖5:晚唐150窟南壁金剛經變•舍衛城、乞食、回園 圖6:盛唐31窟南壁金剛經變•洗足 圖7:中唐112窟南壁金剛經變•洗足 圖8:中唐359窟南壁金剛經變•洗足 圖9:中唐112窟南壁金剛經變•收衣敷坐 圖10:晚唐359窟南壁金剛經變•收衣敷坐 圖11:中唐361窟南壁金剛經變•財布施 圖12:晚唐144窟南壁金剛經變•財布施 圖13:晚唐85窟南壁金剛經變•法布施 圖15:盛唐31窟南壁金剛經變•法布施 圖14:晚唐150窟南壁金剛經變•法布施 圖16:中唐112窟南壁金剛經變•法布施 圖17:盛唐31窟南壁金剛經變•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 圖18:中唐359窟南壁金剛經變•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 圖19:晚唐138窟南壁金剛經變• 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 圖20:盛唐31窟南壁金剛經變•為人輕賤 圖21:中唐112窟南壁金剛經變•為人輕賤 圖22:中唐154窟東壁金剛經變•為人輕賤 圖23:晚唐156窟南壁金剛經變•為人輕賤 圖24:中唐112窟南壁金剛經變•繞塔供養 圖25:中唐154窟東壁金剛經變•繞塔供養 圖26:晚唐85窟南壁壁金剛經變•繞塔供養 圖27:晚唐138窟南壁金剛經變•繞塔供養 圖28:盛唐31窟南壁金剛經變•僧人對坐 圖29:中唐359窟南壁金剛經變•僧人對坐 圖30:晚唐156窟南壁金剛經變•僧人對坐 圖31:盛唐31窟南壁金剛經變•筏喻 圖32:中唐359窟南壁金剛經變•筏喻 圖33:晚唐156窟南壁金剛經變•筏喻 圖34:晚唐85窟南壁金剛經變•筏喻 圖35:中唐144窟南壁金剛經變•來去坐臥 圖36:中唐150窟南壁金剛經變•來去坐臥之臥佛 圖37:中唐144窟南壁金剛經變•坐僧與臥躺者 圖38:中唐154窟東壁金剛經變•臥躺者 圖39:晚唐18窟南壁金剛經變•如人有目 圖40:晚唐156窟壁金剛經變•如人有目 圖41:盛唐31窟南壁金剛經變•一佛二佛 圖42:中唐359窟南壁金剛經變•幻師喻 圖43:晚唐18窟北壁金剛經變•幻師喻 圖44:晚唐85窟東壁 楞伽經變•幻師喻 圖45:盛唐31窟南壁金剛經變•佛說法 圖46:中唐112窟壁金剛經變•佛說法 圖47:中唐154窟東壁金剛經變•佛說法 圖48:中唐144窟南壁金剛經變局部 圖49:晚唐156窟南壁金剛經變•供養佛 圖50:盛唐31窟南壁金剛經變•有花的水池 圖51:盛唐31窟南壁金剛經變位置圖 圖52:中唐112窟南壁金剛經變位置圖 圖53:中唐135窟西壁金剛經變示意圖 圖54:中唐144窟南壁金剛經變位置圖 圖55:中唐154窟東壁門北金剛經變位置圖 圖56:中唐236窟北壁金剛經變示意圖 圖57:中唐240窟北壁金剛經變示意圖 圖58:中唐359窟南壁金剛經變位置圖 圖59:中唐361窟金剛經變示意圖 圖60:晚唐18窟北壁金剛經變示意圖 圖61:晚唐85窟南壁金剛經變示意圖 圖62:晚唐138窟南壁金剛經變 圖63:晚唐145窟南壁金剛經變示意圖 圖64:晚唐147窟北壁金剛經變示意圖 圖65:晚唐150窟南壁金剛經變示意圖 圖66:晚唐156窟南壁金剛經變位置圖 圖67:晚唐198窟北壁金剛經變示意圖 圖68:中唐359窟南壁金剛經變局部 圖69:中唐361窟南壁金剛經變局部 圖70:中唐144窟南壁金剛經變局部 圖71:敦煌石窟的地理方位圖 圖72:北涼268窟 圖73:西魏285窟北壁禪室及壁畫 圖74:北魏259窟北壁佛坐龕 圖75:晚唐156窟南壁金剛經變•僧人對坐及牓題 圖76:隋代420窟西壁龕外北側•維摩詰經變 圖77:唐代 軼名 S.P2金剛般般若波羅密經 圖78:五代 佚名 TK18金剛般般若波羅密經 圖79:中唐144窟南壁金剛經變 圖80:初唐220窟南壁阿彌陀經變 圖81:盛唐45窟北壁觀無量壽經變 圖82:九世紀 阿彌陀經斷簡 浙江麗水龍泉寺出土浙博藏 圖83:初唐329窟北壁彌勒經變局部 圖84:初唐338窟西壁龕頂彌勒上生經變局 圖85:中唐148窟南壁上部彌勒經變局部 圖版一:盛唐31窟南壁金剛經變全圖 圖版二:中唐112窟南壁金剛經變全圖 圖版三:中唐144窟南壁金剛經變全圖 圖版四:中唐154窟東壁門北金剛經變全圖 圖版五:中唐359窟南壁金剛經變全圖 圖版六:晚唐156窟南壁金剛經變全圖 圖版七:唐代˙佚名 P2133〔金剛般若波羅密講經文〕局部 【表目錄】 表一:晚唐以前《金剛經》的相關著述 表二:各期高僧傳誦經人數 表三:各窟金剛經變內容一覽表 表四:敦煌石窟金剛經變畫面內容 表五:金剛經變畫面結構 表六:金剛經變所繪製壁面位置及其正對壁經變 |
Hits | 931 |
Created date | 2007.03.27 |
Modified date | 2023.01.09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