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太虛大師的唯識思想初探
Author 釋明光
Date2006
Pages187
Publisher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Publisher Url http://www2.pccu.edu.tw/CRAAPH/
Location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Content type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Language中文=Chinese
Degreemaster
Institution中國文化大學
Department哲學研究所
Advisor李志夫
Publication year95
Keyword法相唯識學; 太虛大師; 法相宗; 唯識宗; 阿賴耶識; 阿陀那識
Abstract文主要研究的是太虛大師的唯識思想。在中國近代佛教史上,太虛大師不僅是一代佛教領袖,其著述《太虛大師全書》對現代佛學思想的影響更為深遠。大師的佛學觀,雖著重於全體佛學,平等對待各派佛教──主張八宗平等,宗乘融貫。但為了順應時代的思潮,他卻用了更多的精力弘揚法相唯識學,並為近代唯識學的發展做?了巨大的貢獻。
大師因研究法相唯識、評比西方哲學,而走上宗教、社會全面改革之路。他是一位具有強烈政治追求,及社會關懷的僧人。對國家,他提出「佛教救國」之說;對佛教則提出「三大改革」之理念。儘管大師自己承認,他的佛教改革運動是失敗的,但其思想的影響範圍相當寬廣,無論是教界、學界以及從事佛教改革者,都受到極大的啟發作用。譬如,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無疑是受到大師的啟發,而佛光山的星雲大師、法鼓山的聖嚴法師,所受到其思想與精神之感召最為突出,他們無時無刻不想著為佛教改革發展而努力。
本論分為六章:第一章為導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第二章則討論大師的生平、著述與其時代背景;第三章則深入探討大師的唯識學思想;第四章則探討大師對「新唯識論」的批判與檢討;第五章則討論大師唯識思想的影響;第六章為結論,乃總結各章的討論之結果,並大略提到有關大師的思想對近代越南佛教發展之影響。
Table of contents第一章、導論
第一節、法相唯識學的源流概況
第二節、太虛大師唯識學思想的分期概說
第三節、研究的動機與目的
第四節、研究的方法
一、資料的運用
二、前人的研究
三、本文的架構
第二章、太虛大師的生平、著述與其時代背景
第一節、生平
一、少年、出家與遊學時期
二、參加社會運動
三、閉關以後的弘法活動
四、整理僧制與創辦佛學院
五、世界佛教運動以及海外弘法
六、憂心國事,宣傳抗日
第二節、著述
一、法藏
二、制藏
三、論藏
四、雜藏
第三節、其時代背景
一、革命時代的太虛大師
二、改革佛教的現實意義
第三章、太虛大師的法相唯識學思想
第一節、其法相唯識學
一、法相唯識學的略釋
(一)、法之意義
(二)、相之意義
(三)、法相之定義
二、法相唯識學的起源與成立
(一)、唯識學之萌芽──原始佛教與唯識思想
(二)、唯識學之成長時期──在印度的展開
(三)、唯識學的集大成者──無著與世親
(四)、法相唯識學在中國的展開
(五)、各唯心論不成立之理由
(六)、法相唯識學成立的可能
四、法相唯識學之利益
(一)、破除我、法二執
(二)、斷盡生、法之惑障
(三)、解脫變壞之業報
(四)、滿足心性之意願
(五)、成就永久之安樂
(六)、證得無礙之清淨
第二節、阿陀那識論
一、新、舊譯家對Adana的譯釋
(一)、為第八識之別名──新譯家
(二)、為第七末那識之別名──舊譯家
二、阿陀那之定義
(一)、能執取結生相續義
(二)、能執受色根依處義
(三)、能執持諸法種子義
第三節、唯識觀大綱── 唯識的實踐
一、唯識境──唯識三性觀
(一)、遍計所執性
(二)、依他起自性
(三)、圓成實性
二、唯識行──五種唯識觀
(一)、五位、百法的唯識觀
(二)、依真有幻、全幻即真的唯識觀
(三)、悟妄求真、真覺妄空的唯識觀
(四)、空雲一處、夢醒一心的唯識觀
(五)、五重層次的唯識觀
甲、遣虛、存實唯識觀
乙、捨濫、留純唯識觀
丙、攝末、歸本唯識觀
丁、隱劣、顯勝唯識觀
戊、遣相、證性唯識觀
三、唯識果
第四章、對新唯識論的批判
第一節、新的唯識論之提出
一、為新近思想學術之需求
二、用新近之思想學術以闡明之
三、非割據之西洋唯心論
四、非武斷之古代懸想論
第二節、唯識學的相關議題之論辯
一、唯識與法相是否分宗之爭議
(一)、歐陽居士有關法相、唯識分宗之提出
(二)、太虛大師對於法相、唯識分宗之批評
甲、「宗」之界說
乙、法相之緣生理、後得智、六善巧、詮教相皆必歸宗唯識
丙、小乘法執、大乘空慧、圓覺皆非法相
二、對於熊十力的《新唯識論》之批判
(一)、《新唯識論》造論之源由及其意旨
(二)、太虛大師對於《新論》的批評
甲、判攝《新論》為真常心說
乙、《新論》亦可成立空、有二宗之旨趣
丙、批評熊氏以凡情直覺而造論
丁、反駁《新論》對於唯識多我、神我之批判
戊、反駁《新論》對於有宗功能、習氣混而為一之批判
第五章、太虛大師唯識學思想的影響
第一節、對於教界之影響
一、大醒法師
二、法舫法師
三、慈航法師
四、印順法師
第二節、對於學界之影響
一、史一如居士
二、唐大圓居士
三、黃懺華居士
四、于凌波居士
第三節、對於從事佛教改革以及社會運動之影響
一、「人生佛教」的提出
二、從「人生佛教」到「人間佛教」
三、「人間佛教」的實踐者
四、建設人間淨土
第六章、結論
第一節、提倡唯識學的時代意義
一、為了順應時代的思潮而提倡唯識學
二、評比西洋的各種唯心論以彰顯唯識學說
第二節、對近代中國佛教的傑出貢獻
一、從其實踐方面來看
二、從其思想方面來看
第三節、其思想對越南佛教發展之影響
一、佛教之傳入與發展
二、越南佛教禪宗的三大系
三、振興佛教的運動
Hits640
Created date2007.07.27
Modified date2023.06.06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145420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