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法體」與「時間」關係之研究 -- 以《俱舍論》與《順正理論》對「三世實有」之論辯為主
Author 陳世賢
Date2008
Pages317
Publisher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
Publisher Url http://www2.pccu.edu.tw/CRAAPH/
Location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Content type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Language中文=Chinese
Degreedoctor
Institution中國文化大學
Department哲學研究所
Advisor李志夫;曹志成
Publication year96
Keyword俱舍論; 順正理論; 世親; 眾賢; 三世實有; 法體; 時間; 有部; 經部; 識必有境; 位異說
Abstract「三世實有」是聲聞乘佛教部派之說一切有部對「法體」和「時間」關係的主張。「法體」是指「法」的「體」。「法」(dharma)一詞有很多意義,但在這裡是指構成具體個物的物質性和精神性的構成要素。所謂「法體」就是指「法」裡面的一個底層的東西,是使這個「法」和那個「法」之間有所區別的根據,是「法」的作用現起的依止處,也是擁有此法體的「法」能成為實在的依據。具有「法體」的「法」,是實在的。佛教基本上不把「時間」當作是實在的,也就是說,「時間」是沒有「法體」的。本篇論文所說的「法體」與「時間」的關係,乃是指「法體」在「時間」中的「持續度」。關於「法體」在「時間」中的「持續度」,說一切有部主張「三世實有」。「三世實有」是說:有為法的「法體」,在有為法的過去位、現在位和未來位,都是存在的,「法體」是永恆存在的。和有部對立的另外一個佛教部派經量部,則主張「現在實有」。「現在實有」是指:「法體」只在「現在」才存在,有為法的未來位和過去位是沒有「法體」的。也就是說,說一切有部主張「法體」是永恆存在的,經量部主張「法體」是現在一剎那的存在。《俱舍論》的作者世親是在說一切有部出家的,不過他所寫的《俱舍論》其實是反對有部的「三世實有」思想 而支持經部的「現在實有」思想,所以引起了有部的反彈。屬於說一切有部的眾賢因而寫出《順正理論》,代表有部來反駁《俱舍論》對有部的批判。《俱舍論》和《順正理論》分別是「現在實有」和「三世實有」思想的成熟呈現,所以本篇論文特別以《俱舍論》和《順正理論》為文本,探討經部和有部對「三世實有」成立與否的論辯,以此呈顯佛教哲學對於「法體」與「時間」關係的思辯。

本文依據《俱舍論》〈隨眠品〉有關「三世實有」的論述,整理出四條進路來探討《俱舍論》和《順正理論》在「三世實有」成立與否問題上的論辯。此四條進路即:
一、有部視為正統的世友「位異說」,是否能成功說明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區別?如果「三世實有」思想脈絡下的「位異說」無法成功建立三世區別,那麼「三世實有」思想顯然就是不合理的。本文第四章即探討這個問題。
二、《雜阿含經》第79經和《杖髻經》是否可當成是「三世實有」思想的「教證」?如果是的話,有部「三世實有」思想便具有權威的根據,可依之判為正確的知識。或者說,另有經典能作為「三世實有」思想的「反證」,使「三世實有」的正確性得到權威的否定?本文第五章即探討這個問題。
三、認識活動是否必然以「存在」為對象?《雜阿含經》第214經所謂「有〔根、境〕二因緣生識」(大正2,頁54上)是否為必然的?如果上述能被證明為肯定的話,由於我們能認識到「過去有為法」和「未來有為法」,它們作為被認識的「對象」,所以「過去有為法」和「未來有為法」便是「存在」(sat),「三世實有」即成立。反之,如果「識必有境」和「識二緣生」被證明為非必然的,那麼有部就不能利用它們來證明「三世實有」。本文第六章即探討這個問題。
四、「異熟因」是如何在一段時間之後感得「異熟果」的?如果「現在異熟果」是由「過去異熟因」所「直接」生起,那就證明了「過去異熟因」的「存在」(具有法體);不然的話,便會有「果無因而生」的過失。然而如果「現在異熟果」是由「過去異熟因」「間接」相續轉變而成,那麼就不能以此證明「過去因」的「存在」了。本文第七章即探討這個問題。對於《俱舍論》和《順正理論》在「三世實有」成立與否此一問題上的論辯,筆者認為《順正理論》對「三世實有」的辯護是不成功的。本文第八章即針對《俱舍論》和《順正理論》的「三世實有」論議來分別予以評論。《順正理論》的辯護是失敗的,但仍應肯定它對有部學說的發展及其文獻價值。
Table of contents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主旨與背景…...……………………………………………..1
第二節 文獻回顧………..…………………………………..………………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10
第四節 本文各章要旨……………………………………………………..15
第二章 「法體」與「時間」的涵義………………………………………20
第一節 「法體」的涵義……………………………………………………20
第二節 時間實在論………………………………………………………...35
第三節 時間假名論………………………………………………………...44
第四節 結語………………………………………………………………...65
第三章 「法體」與「時間」的關係……………………………………….67
第一節 「三世實有」(一)--涵義與思想淵源……....………………...68
第二節 「三世實有」(二)--論據發展…………………………..………80
第三節 「現在實有」………………………………………………………98
第四節 「三世無體」………………………………………………………105
第五節 結語………………………………………….…………………...113
第四章 「三世」的區別……………………………………………………..117
第一節 有部四大論師對三世區別的說明…………..…………………..118
第二節 《俱舍論》對有部正統三世區別說的批判……………………125
第三節 《順正理論》對有部正統三世區別說的辯護…………………135
第四節 結語……………………………………………………………….146
第五章 以「教證」論辯「法體」與「時間」的關係…………...……149
第一節 「三世實有」思想的「教證」………………………………….151
第二節 《俱舍論》對「三世實有」思想所據「教證」的批判………157
第三節 《順正理論》對「三世實有」思想之「教證」與「反證」的解
析……………………………….167
第四節 結語………………………………………………………………181
第六章 以「認識所需條件」論辯「法體」與「時間」的關係……..186
第一節 認識所需條件與「三世實有」的證明…………………………186
第二節 《俱舍論》對「三世實有」思想所據「認識條件」的批判…….190
第三節 《順正理論》對「三世實有」思想所據「認識條件」的辯護…..201
第四節 《順正理論》對「認識對象」與「三世實有」的說明………210
第五節 結語……………………………………………………………...219
第七章 以「業、果」論辯「法體」與「時間」的關係…………………224
第一節 「業、果」思想與「三世實有」的證明………………………....225
第二節 《俱舍論》的「業、果」思想及相關「三世實有」批判……229
第三節 《順正理論》有關「業、果」之「三世實有」辯護…………245
第四節 結語……………………………………………………………….261
第八章 對《俱舍論》與《順正理論》之「三世實有」論辯的評論…..263
第一節 《俱舍論》與《順正理論》之「三世實有」論辯內容的回顧….263
第二節 對《俱舍論》與《順正理論》之「三世實有」論辯的檢討…276
第三節 《順正理論》在佛教思想史的地位……………………………284
第四節 結語……………………………………………………………….290
第九章 結論…………………………………………………………………..292
第一節 本文重點的回顧………………………………………………...292
第二節 「三世實有」思想的檢討………………………………………296
第三節 本文成果及後續研究展望……………………………………...301
參考文獻………………………………………………..……………………….304
Hits2936
Created date2008.12.04
Modified date2015.12.16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170053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