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uthor |
楊美容 (撰)=Yang, Mei-jung (compose)
|
Date | 2008 |
Pages | 78 |
Publisher |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 |
Publisher Url |
http://ird.hcu.edu.tw/front/bin/home.phtml
|
Location | 新竹市, 臺灣 [Hsinchu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玄奘大學 |
Department | 宗教學研究所 |
Advisor | 林金木 |
Publication year | 96 |
Abstract | 本文以漢譯《雜阿含經》、《中阿含經》、《增壹阿含經》、《長阿含經》,作為研究範疇,針對四念處的修行內容為研究主題,透過經典的整理,討探四念處的修行內容。以四念處的特質和修習方法這兩個面向作為研究的主軸,並且依於修習四念處所觀察對象的認識、修習的具體方法來作為論述的走向。 內文共分為五章,首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及目的、文獻回顧及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則是從意義、重要性及利益來說明四念處的特質。四念處指的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及法念處等四個正念的立足處,也就是說透過身體的活動、情緒的感受、心念的活動、 思惟的對象,專注並了知這四個對象本身及其變化,來體悟不淨、苦、無常、無我的本質。佛陀稱四念處為自洲,教誡弟子應依四念處嚴心而住,透過四念處的修習,可以證得果位,達到究竟的解脫。第三章及第四章則是四念處的具體修習方法。第三章為身念處及受念處,在身念處的部份有安那般那念、日常威儀、不淨觀、界分別觀等修習方法,受念處是以觀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等三種感受為其修習的主要所緣。第四章為心念處及法念處,心念處是以觀察十二組心所呈現的狀態作為觀察的內容,而法念處是以觀察五蓋、六結使、七覺支及四種禪定境界作為觀察的對象。最後第五章為結論說明。四念處作為培養正念的基礎,能發展止與觀,是通往解脫的起始點。從漢譯《阿含經》可以看出佛陀重視四念處的程度,實為南傳佛教及北傳佛教的共同修法門,是為佛教的修行核心,因此行者對於四念處的修習應賦予重視。 |
Hits | 687 |
Created date | 2008.12.19 |
Modified date | 2023.03.23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