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uthor |
蔡孔章 (撰)
|
Date | 2008 |
Publisher | 佛光大學宗教學系 |
Publisher Url |
http://www.fgu.edu.tw/~buddhist/
|
Location | 宜蘭縣, 臺灣 [I-lan hsien,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佛光大學 |
Department | 宗教學系 |
Advisor | 劉國威 |
Publication year | 97 |
Keyword | 一切眾生有如來藏; 三經 一論; 自性清淨; 理論化; 信 |
Abstract | 承襲《如來藏經》、《不增不減經》、《勝鬘經》等早期大乘如來藏思想經典,《寶性論》予以理論化,用「法」闡述如來藏思想,說如來藏是「一切眾生有如來藏」、「無量煩惱所纏如來藏」、「不空如來藏」、「滅諦」、「過於?琩F不離不脫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如來藏本際不相應體不思議法自性清淨心」、「常恆清涼不變有法」是「眾生界」、「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涼藏」。《寶性論》用三個角度去闡述如來藏。一、於〈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品第五〉獨創以如來藏十義來描述如來藏總相,和於〈無量煩惱所纏品第六〉闡述如來藏三義,並引《如來藏經》九喻來描述如來藏別相。二、引《陀羅尼自在王經》七句金剛句,用「佛寶、法寶、僧寶」,和「佛菩提、如來功德、自然不休息佛業」等六句來闡述「如來藏」(「眾生」、「佛性」)而形成一個串連整部論的完整思想體系。三、引《不增不減經》如來藏三義,以「自性清淨心」為「界」分稱為「自性清涼法身」、「自性本來清淨」(權稱雜垢清淨)和「離垢清淨」來描述如來藏。《寶性論》引《不增不減經》之法身隨順世間為眾生,如來對眾生(包括聲聞、辟支佛乘)方便說法,說「依如來藏故說生死,是名善說」,另於〈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僻品第五〉中,有離欲因的中道法和對治法(包括和常、樂、我、淨四波羅蜜等四果)而為實踐與修行過程。《寶性論》對於「信」、「信解」功能,從「不可思議法」之「唯信佛語」到修行實踐過程的「恆常清涼不變有法」、「信法、般若、禪定、大悲」等四法之「信解」而「信為有」、「信畢竟得」、「信諸功德」之功能矣。 |
Table of contents | 緒論 1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1 貳、文獻回顧 2 參、研究方法 3 肆、研究範圍 3 伍、研究綱要 5 第一章《寶性論》作者、譯者、歷史背景和分卷結合性 7 第一節 《寶性論》譯本、全稱和作者、譯者介紹 7 壹、《寶性論》漢譯本和全稱 7 貳、《寶性論》的著者和譯者 8 第二節 《寶性論》引述之經典及譯者介紹 9 壹、《寶性論》引述之經典 10 貳、《寶性論》引述經典譯者介紹 13 參、《寶性論》引述之經典在北朝(北魏)時期之流通情形 17 第三節 漢譯《寶性論》的分卷和結合必要性 19 壹、依經錄對《寶性論》的分卷 19 貳、從漢譯分卷談《寶性論》思想連貫性 21 參、從「此論廣門有十一品,中則七品,略惟一品」意義談四卷結合性 22 第二章《寶性論》概述 24 第一節 《寶性論》的理論架構 24 壹、《寶性論》的內容架構 24 貳、《寶性論》引用經論 25 第二節 《寶性論》卷一(《《大正藏》》第三十一冊,頁820c-822b) 27 壹、《寶性論》概論(七金剛句) 27 第三節 《寶性論》卷二(《《大正藏》》第三十一冊,頁822b-828a) 29 壹、〈佛寶品第二〉(本品與卷四〈自然不休息佛業品第十〉相輝映) 29 貳:〈法寶品第三〉 30 參、〈僧寶品第四〉 32 第四節 《寶性論》卷三(《《大正藏》》第三十一冊,頁828a-836) 36 壹〈一切眾生有如來藏第五〉 36 第五節 《寶性論》卷四(《《大正藏》》卷第三十一冊,頁837-848a) 49 壹、〈無量煩惱所?品第六〉 50 貳、〈為何說義品第七〉 57 參、〈身轉清淨成菩提品第八〉 57 肆、〈如來功德品第九〉 63 伍、〈自然不休息佛業品第十〉 65 陸、〈校量信功德品第十一〉 69 第三章《寶性論》理論連貫性------幾個關鍵佛學名相 72 第一節 概說 72 壹、概況 72 貳、支那內學院呂澂主張「性寂」、「性覺」說與《寶性論》內容之關連性 73 第二節 自性清淨心(citta-prak?ti- pari?uddha) 74 壹、淵源於《阿含經》的心性本淨(citta-prak?ti-prabh?svara) 74 貳、《寶性論》中的「自性清淨心」 75 參、印順導師關於大乘佛教如來藏思想之「真常唯心」判說與《寶性論》的關連性 77 第三節 佛性(buddha-dh?tu) 78 壹、大般涅槃經的佛性思想 78 貳、《寶性論》對於「佛性」詞之使用 80 第四節 如來藏(tath?gata-garbha) 81 壹、概說 81 貳、眾生 81 參、如來藏 82 第五節 三寶之因(hetu) 88 壹、《寶性論》如來藏「因」義 88 貳、《寶性論》三寶之「因」 89 第六節 轉依(??ra-pariv?tti) 90 壹、轉依義 90 貳、《寶性論》的轉依 91 第七節 信(?raddh?,adhimukti) 92 壹、概說 93 貳、從《寶性論》談三經一論如來藏思想之「信」 93 第四章、從《寶性論》談三經一論如來藏思想理論性和連貫性 97 第一節 從《寶性論》談三經一論如來藏思想順序 97 壹、概說 97 貳、《如來藏經》: 98 參、《不增不減經》: 98 肆、《勝鬘經》 99 伍、從《寶性論》談三經一論如來藏思想順序 100 陸、小結 100 第二節 從《寶性論》談三經一論如來藏思想的思想彙總 101 壹、《如來藏經 》 101 貳、《不增不減經》 101 參、《勝鬘經》 102 肆、《寶性論》理論獨特性 104 伍、用《不增不減經》理論,串連眾生界(法)與法身的相互性,如表4-1 105 陸、用《不增不減經》理論談三經一論對於「信」之使用,如表4-2 106 第三節 從《寶性論》引《不增不減經》、《勝鬘經》之字詞比對談如來藏思想理論化 106 壹、《寶性論》卷一概說 106 貳、《寶性論》卷二〈法寶品第二〉 108 參、《寶性論》卷二〈僧寶品第三〉 108 肆、《寶性論》卷三〈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品第五〉 111 伍、《寶性論》卷四〈無量煩惱所?品第六〉 115 陸、《寶性論》卷四〈身轉清淨成菩提品第八〉 116 柒、小結 116 第四節 《寶性論》思想體系連貫性----雖分立四卷而綜其成 117 壹、《寶性論》思想架構,如圖4-1所示: 117 貳、《寶性論》思想體系連貫性,如圖4-2所示: 117 結論 123 壹、《寶性論》所引述《勝鬘經》內容之不同意見 123 貳、對 中村瑞隆著述〈如來藏的體系〉之不同看法 124 參、對 釋恆清著述《佛性思想》中關於「不空如來藏」定義之不同看法 125 肆、對 印順著《如來藏之研究》關於「轉依」定義之不同看法 126 伍、總結 126 【參考書目】 129 一、引用《《大正藏》》之原典: 129 二、專書書目: 130 三、論文 130 |
Hits | 682 |
Created date | 2009.11.19 |
Modified date | 2023.04.06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