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uthor |
朱玉盛
|
Date | 2008 |
Pages | 186 |
Publisher |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
Publisher Url |
http://philo.pccu.edu.tw/
|
Location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中國文化大學 |
Department | 哲學研究所 |
Advisor | 蔡伯郎 |
Publication year | 96 |
Keyword | 無我; 緣起; 五蘊; 業力輪迴; 表業; 無表業; 三世實有; 法體恆有 |
Abstract | 「業說」的思想,是佛教重要的教義其中之一。然而「業」的思想乃源於古印度的宗教文獻《吠陀》和《奧義書》,《吠陀》與《奧義書》可說是「業」思想的萌芽與最初的形態。佛教出現之後,一方面接受了這種「業」的的思想,另一方面卻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論。原始佛教所提出「無我說」和「緣起說」,主要是反對《奧義書》的「輪回主體」與「梵我合一」的學說。但早期佛教在這裡沒有說明「業」如何傳遞與輪迴。若說是「諸緣」或「五蘊」,似乎也很難解釋清楚為什麼業力就附在了這些「緣」或「五蘊」之上。如果說只是現象在變化,其中沒有主體,那麼善、惡業又是誰造的?應由誰來承擔業報的結果呢?早期佛教對這些問題沒有展開討論。這個問題到了部派佛教時期,開始有了進一步深刻的討論,其中說一切有部對「業說」的思想較為系統,內容更為豐富。「業說」的思想,便正式成為了一個佛教內部重要的討論課題。在這時期,對「業」的探討焦點主要在於,到底「業」是以何種形式存在?如何作「業」?如何感果等問題?「業」與「輪迴」主體的關係為何等,對於此一問題,說一切有部以其「三世實有,法體恆有」思想為基礎,對其展開說明,而說一切有部的業思想可說是阿毗達磨佛教中,內容最具系統及豐富的理論之一。同時也影響了後來大乘佛教,因此本文將探討這承先啟後的說一切有部「業」的思想,進而了解業思想在佛教思想史中的轉變,以及常被關切與誤解的佛教「輪迴」與「無我」的衝突。 |
Hits | 1769 |
Created date | 2010.01.25 |
Modified date | 2015.06.12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