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慧能禪思想=The Zen thought of Hwei-nung |
|
|
|
Author |
元鍾實 (撰)=Won, Jong-sil (compose)
|
Date | 1995.10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Publisher Url |
https://www.nccu.edu.tw/
|
Location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doctor |
Institution | 國立政治大學 |
Departmen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Advisor | 董金裕 |
Publication year | 84 |
Keyword | Zen; Ontology; 慧能; 存有論; 佛性論; 自性論; 自心論; 修行實踐論; Buddhistic-Study |
Abstract | 自唐以來,能代表中國哲學思想的極其重要的人物之一. 乃慧能,他在中國佛學中的地位和成就,極類似于宋明理學中的朱熹之地位. 慧能禪門皆是透過親身經歷所建立的極其現實的,現實的實踐法門,並非什麼理論性的,虛無的東西. 本論文即以「不壞慧能禪而說其本來面目」為研究目標,探討慧能禪思想. 本論文分為八章,各章重點如下:
第一章 中國人生之理想境界,中國哲學思想一直以「人」為核心,整個中國哲學皆繞著「人」這個問題而展開其理論體系,此「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儒家和道家來言,即是天人合人; 就佛家來說,乃是我佛一體. 第二章 慧能之生平與《壇經》,探討慧能之一生經歷和其所發揮的禪思想之關係,及《壇經》作者問題,各種不同本子所有含的真偽性問題. 第三章 慧能禪之思想系統,從整體的,總體的角度探討慧能《壇經》之思想取向,慧能禪思想之基本特質,及慧能禪思想之關鍵 -- 自性. 第四章 存有論,從第四章存有論到第七章修行實踐論,皆從具體的一個別的哲學範疇分析,說明慧能禪思想. 第四章 <存有論> 主是探討慧能所謂自性是否為本體或實體義,以確定慧能整個禪思想之立論基礎. 第五章 佛性論 (I) -- 自性論,本論文採取心性不一之說法,將自性與自心分別而論. 該章探討中國佛教佛性論之發展過程,慧能自性之獨特內涵 -- 自我主體性,及慧能自性思想之具體內涵. 第六章 佛性論 (Ⅱ) -- 自心論,先提出有關慧能心性義之諸家說法,然後再依據慧能《壇經》分析,證明自心與自性非為一之關係,最後具體探討慧能所謂自心之涵義. 第七章 修行實踐論,人人雖皆具佛性,自性,但眾生須透過實踐工夫而始而成佛. 該章討論慧能所提出的三無 (無住,無念,無相) 法門,頓教法,定慧雙修等三種法門. 第八章結論,給慧能禪思想賦予該擁有的新評價,新價值。
|
Table of contents | 封面 緒論 第一章 中國人生之理想境界 第一節 天人合一 第二節 我佛一體 第二章 慧能之生平與《壇經》 第一節 禪.禪學.禪宗 第二節 慧能之生平 壹 成長期 貳 尋法期 參 得法期 肆 隱遁期 伍 弘法期 第三節 慧能《壇經》 壹《壇經》的各種本子 一 曹溪原本 二 敦煌本 三 古本 四 惠昕本 五 北宋契嵩重訂本 六 元代至元本(德異本和宗寶本) 貳《壇經》之成立與流變 一《壇經》之內容結構 二《壇經》之流變過程 三《壇經》內容中的真偽問題 第三章 慧能禪之思想系統 第一節 慧能《壇經》之思想取向 壹 以般若為方法,以如來藏為目標 貳 以「空」融「有」 參 融貫各宗思想 一 慧能《壇經》與《涅槃經》 二 慧能《壇經》與《般若經》 (一)《摩訶般若波羅蜜》 (二)《金剛般若波羅蜜》 三 慧能《壇經》與《維摩經》 四 慧能《壇經》與《法華經》 五 慧能《壇經》與其他佛教經論 第二節 慧能禪之基本特質 壹「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第三節 慧能禪思想之關鍵--自性 壹 慧能以「自性」取代「佛性」 貳 慧能「自性」義之思想源流 一 四卷本《楞伽經》之自性義 二《大乘起信論》之如來藏義 三《大般涅槃經》之佛性義 第四章 存有論 第一節 佛家形上本體論之問題提出 第二節 自性非本體義或實體義 第五章 佛性論(I)--自性論 第一節 中國佛教佛性論之發展過程 第二節 慧能自性之獨特內涵--自我主體性 第三節 慧能所謂「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說」 壹「自性本自清淨」義 貳「自性本自具足」與「自性能生萬法」義 參「自性本不生滅」與「自性本無動搖」義 第六章 佛性論(II)--自心論 第一節 有關心性義之諸家說法 第二節 自心與自性 壹 自心與自性並非為一 貳 「自性如天空,自心如日月」 參「心是地,性是王」 第三節 自心之涵義 壹「心如虛空,名之為大」 貳「本心生萬種法」義 參「一切笐若皆從自生而生」義 第四節 眾生當下之心統一般若心和生滅心 第五節 般若空智之特質乃「不取不捨」 第七章 修行實踐論 第一節 三無論 壹 無念為宗 貳 無住為本 參 無相為體 第二節 頓教法 壹 澄清「悟」與「修」 貳 探討頓悟說之理論基礎 參 頓悟說之一般義--識心見性 肆 頓悟說之實際義--頓悟頓修 伍 頓悟說之獨特義--自性自悟 陸 慧能禪與神會禪頓悟說之異同 第三節 定慧說 壹 定慧即等 貳 解行相應 參 一行三昧 第八章 結論 壹 重視現實人生之「人學」 貳 發揚自我主體性 參 當下眾生之心為解脫主體 肆 行住坐臥皆是禪 伍 從本體化轉到人性化、心性化 陸 創造性論釋 參考書目 壹 佛經及經注 貳 古典禪籍、注釋及史傳 參 現代佛籍及有關著作 肆 其他 |
Hits | 463 |
Created date | 2000.12.11
|
Modified date | 2023.01.10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