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以《阿含經》的緣起法探討佛教的認識及其認識對象=Research into the Buddhist Cognition and its Object according to the Dependent Origination of the Agama Sutras |
|
|
|
Author |
柳庚女可 (撰)
|
Date | 2000 |
Pages | 139 |
Publisher | 華梵大學 |
Publisher Url |
https://www.hfu.edu.tw/
|
Location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華梵大學 |
Department |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Advisor | 蔡耀明 |
Publication year | 88 |
Keyword | 柳庚女可; 佛教; 阿含經; 緣起; 十二處; 十八界; 五蘊; 十二緣起; 中道 |
Abstract | 學佛究竟的目標,應該不只是信仰以及追隨超越者的啟示而已,而是信著佛陀親自證悟的真理,並隨著其教導而跟佛陀一樣,完成真理的自證來成就解脫。佛教的本質,乃在於厭離生死流轉之現實,而趣向於涅槃還滅之修證。因此對佛教真正的信仰是經過真理的自覺來成就自我解脫的。 《阿含經》的緣起說,緣起甚深,難於現觀。本論文的第二章,以貫時性的緣起說(三世兩重因果說)、共時性(無時間)的緣起說為主,來歸納探討「緣起說」的古今見解。基於《阿含經》教說,探討緣起(paTiccasamuppAda)的語意及意義,並且以緣起與集、法之間的關係來再度呈現緣起之意義。最後諸緣起說之間的關係,以十二處、十二緣起兩個系統來分析,以呈現緣起之意義。第三章以佛教之認識是從實踐的體驗所成就之真理觀開始,再探索《阿含經》中佛陀所自證的緣起法,是根據九次第定與七識住二處等之緣起實踐修行法來,確定佛陀的緣起說就是明證真理的佛教認識體系。第四章基於此明證真理的立場,探討其認識的對象—存在的問題,通過十二處、十八界、五蘊等意義與內容,來考察緣起法是如何形成的,並且對於多種形態的緣起說以十二緣起為中心來做探討。第五章從探討佛教認識與其認識對象之觀點,回歸到佛陀所追求的價值,其價值就是自證緣起法而實現真正的自我解脫。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是以現代哲學分類來區別探討的主體之領域。在推論的過程中,個別法相的概念是以分析的方式來理解,而其教理則是以綜合理解的方式來進行。 |
Table of contents | 第一章、序論 4 1. 1 研究目的與動機 4 1. 2 研究範圍與方法 7 1. 3 本文內容概要 11 第二章、《阿含經》的緣起說 13 2. 1「緣起說」之古今見解 13 2. 1. 1 貫時性的緣起說(三世兩重因果說) 16 2. 1. 2 共時性(無時間)的緣起說 19 2. 2 緣起的意義 22 2. 2. 1緣起與集 24 2. 2. 2緣起與法 31 2. 3諸緣起說之間的關係 36 2. 3. 1 「十二處」系列之緣起說 36 2. 3. 2 「十二緣起」系列之緣起說 46 第三章、以「緣起說」來解釋佛教之「認識」 57 3. 1 佛陀的真理觀 57 3. 2 「緣起說」之認識上的根據 67 3. 2. 1中道思想 67 3. 2. 1. 1 苦樂中道 69 3. 2. 1. 2 有無中道 72 3. 2. 2九次第定與十二緣起說 75 第四章、以「緣起說」來解釋佛教之「認識對象—存在」 78 4. 1佛陀的世界觀 78 4. 1. 1十二處的意義 79 4. 1. 2佛陀的世界觀 83 4. 2認識對象--存在的問題 84 4. 2. 1 佛陀對於存在的看法 84 4. 2. 2 意與法的關係(十二處的認識架構) 87 4. 3五蘊說的意義 91 4. 3. 1五蘊的成立過程與構造 91 4. 3. 1. 1十八界的成立與六觸的發生 92 4. 3. 1. 2五蘊的質料 97 4. 3. 1. 3五蘊的構成與構造 99 4. 3. 2五蘊的意義 101 4. 3. 3五蘊與緣起法 109 4. 3. 4 五蘊與五取蘊 111 4. 4十二緣起說的架構與意義 113 4. 4. 1「十二緣起說」的架構 114 4. 4. 2流轉門與還滅門 117 4. 4. 3各支的意義 120 第五章、結論 127 【參考文獻】 130 |
Hits | 514 |
Created date | 2000.11.03
|
Modified date | 2023.01.17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