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uthor |
施忠賢 (撰)=Shi, Zhong-xian (compose)
|
Date | 1990 |
Pages | 122 |
Publisher | 國立中央大學 |
Publisher Url |
https://www.ncu.edu.tw
|
Location | 桃園市, 臺灣 [Taoyuean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國立中央大學 |
Departmen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Advisor | 岑溢成 |
Publication year | 78 |
Keyword | 施忠賢=Shi, Zhong-xian; 中國文學=Chinese-literature; 魏晉; 言不盡意; 言意之辨; 言盡意; 分辨; 論辨 |
Abstract | 「言意之辨」這名詞有兩種意思,當「辨」作「分辨」解時,「言意之辨」是指魏晉人士對言,意關係所作的區分,辨別; 當「辨」作「論辯」解時,「言意之辨」是指魏晉人士對言,意關係所作的論辯,綜合言之,魏晉「言意之辨」乃是魏晉人士針對言,意間的關係,異同提出自己的看法,進而引起相互的論辯.
各家在探討言,意關係時,主討論兩個問題:一是「言」的表意功能是否可以窮盡所要表達的「意」,這是屬於「言」的表達功能的問題; 一是由「言」如何得「意」的問題,這牽涉到我們理解和體驗「言」的問題.
關於第一個問題,各家所提出的結論中,主有「言盡意」與「言不盡意」兩種. 但因各家所謂的「言」,「盡」,「意」並不相同,所以「言盡意」或「言不盡意」的意思也不一致,或不對立. 若以「意」為一般的事物或心中的情志,意思,則多半主張「言」可以盡「意」,而此處的「盡」,其實是「表」或「出」的意思,這種說法以歐陽建為代表. 若以「意」為「道」,易理,佛理,聖人之意等玄「意」,則多半偏向於主張「言」不能盡「意」,這裏的「盡」便是「窮盡」的意思了,這種說法以荀粲為代表,王弼,管輅也持同樣的看法. 但也有認為「言」可以窮盡玄「意」的,如孫盛,但他所謂的「言」是指「象」,這牽涉到「象」的表意功能與一般語言文字有所不同的問題. 由此可見,對第一個問題的討論,與「言」所表達的對象有極密切的關係.
關於第二個問題,所要得的「意」,指的都是深奧無窮的玄「意」. 而所提出的方法如王弼的「忘」,管輅的「任胸心」等,都認為須透過個人主體的修養或境界才能由「言」而窮盡「意」. 佛教的言意理論尤其突顯這特色,完全是個人主體修養,境界為主,「言」的地位成了附庸,甚至被取消了. 不過這裏所指的「窮盡」,並不是「言」本身的表意功能可以窮盡玄「意」,而主是靠我們對「言」的理解或體驗而能領悟到玄「意」,所以關鍵在個人主體的修養和境界.
由此可見,魏晉「言意之辨」中,對言,意關係所作的「分辨」,各家均從不同問題和層面去作探討,但正因各家所針對的問題和討論的對象並不一致,所以彼此間的「論辯」,難免顯得有不對題的情形,這是研究魏晉「言意之辨」時所應注意的地方. |
Hits | 455 |
Created date | 2001.03.06
|
Modified date | 2023.01.09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