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臺灣漢傳佛教瑜伽焰口儀式音樂之分析研究=An Analytical Research on the Ritual Music of Yogacara Ulkā-Mukha Dharma Servic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Buddhism in Taiwan |
|
|
|
Author |
郭玉茹 (撰)
|
Date | 2015 |
Pages | 146 |
Publisher | 南華大學 |
Publisher Url |
https://web.nhu.edu.tw/
|
Location | 嘉義縣, 臺灣 [Chia-i hsien,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南華大學 |
Department | 宗教學研究所 |
Advisor | 釋慧開 |
Publication year | 103 |
Keyword | 瑜伽焰口=Yogacara Ulkā-mukha Dharma Service; 焰口=Ulkā-mukha (flaming mouth); 施食=shishi; 海潮音=haichao tone; 鼓山音=gushan tone; 儀式音樂=ritual music |
Abstract | 《瑜伽焰口》在唐代實叉難陀初譯時,其內容僅僅是一種個人施食餓鬼的修持,經過一千年之後,轉變成追薦祖先的大型法會,這些轉變經過什麼樣的過程與發展?是頗值得探討的課題。 在台灣,《瑜伽焰口》的儀式音樂唱腔有「鼓山音」(也稱鼓山調)與「海潮音」兩種系統,「鼓山音」指的是1949 年國民政府來臺前,台灣本土寺院法師自福建鼓山湧泉寺學習而來的梵唄唱腔。「海潮音」指的是1949 年國民政府來臺之後,為數頗多的江浙佛教系統法師帶來江浙系統的梵唄唱腔,這些江浙佛教系統的法師又將「海潮音」的唱誦方式,傳給了臺灣的年輕法師,使得《瑜伽焰口》法會特別受到信眾的護持,臺灣也繼續傳承漢傳佛教《瑜伽焰口》的儀式音樂。
When Śikṣānanda first translated the “Yogacara Ulkā-mukha,” its content was merely a personalpractice of alms-giving the dead (shishi), or offering food to hungry ghosts. A thousand years later, theYogacara Ulkā-mukha Dharma Service flourished into a large-scale ancestral worship ceremony. Thisthesis studies the processes of this change. In Taiwan, the vocal formulae used in the Yogacara Ulkā-mukha Dharma Service is comprised ofthe so-called “gushan tone” and the “haichao tone.” The “gushan tone” is a Taiwanese style of Buddhistchanting that was acquired from Yongquan Temple in Fujian before the arrival of the Nationalistgovernment in 1949. The “haichao tone” is a Zhejiang style of Buddhist chanting that came to Taiwan afterthe arrival of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in 1949. This method of chanting was then taught in Taiwanesetemples. In turn, the Yogacara Ulkā-mukha Dharma Service became a popular rite, and ensured the continuity of Chinese Buddhism in Taiwan. |
Table of 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4 第五節 文獻回顧 7 第二章 《瑜伽焰口》文本探討 10 第一節 刊本大藏經中的《瑜伽焰口》文本 10 第二節 「實叉本」與「不空本」的比較 12 第三節 「水法本」、「軌儀本」與「失譯本」的探討 15 第四節 未入藏的《瑜伽焰口》文本 25 第五節 小結 27 第三章 《瑜伽焰口》的形成與演變 29 第一節 唐代《瑜伽焰口》的變革 29 第二節 宋代《瑜伽焰口》的變革 36 第三節 西夏《瑜伽焰口》的變革 39 第四節 元代《瑜伽焰口》的變革 42 第五節 明代《瑜伽焰口》的變革 46 第六節 清代《瑜伽焰口》的變革 54 第七節 小結 57 第四章 《瑜伽焰口》的儀式結構 60 第一節 「不動本」、「德基本」與「意定本」的儀式結構 60 第二節 「德基本」的儀式結構分析 67 第三節 小結 77 第五章 《瑜伽焰口》的儀式音樂 79 第一節 《瑜伽焰口》的儀式音樂背景 79 第二節 《瑜伽焰口》的儀式音樂類型 87 第六章 台灣流傳的《瑜伽焰口》儀式音樂 98 第一節 台灣漢傳佛教的「海潮音」與「鼓山音」 99 第二節 臺灣《瑜伽焰口》「海潮音」唱腔的傳承 106 第七章 結論 120 參考文獻 123 附錄一 131 附錄二 134 附錄三 144
表目錄 表一 《實叉本》與《不空本》文本比對表 131 表二 《瑜伽焰口》文本刊入歷代大藏經目錄表 10 表三 俄藏《水法本》與日藏《水法本》比較表 18 表四之一 日藏《不空本》與《水法本》相異點 120 表四之二 日藏《不空本》與《水法本》相異點 221 表五 《軌儀本》與《不動本》比較表 23 表六 《失譯本》與《不動本》比對表 24 表七 《失譯本》與《袾宏本》咒語比較表 25 表八 《瑜伽焰口》文本譯著者與譯著年代表 28 表九 《水法本》與《軌儀本》真言比較表 33 表十 遵式〈施食法式〉與《增修教苑清規》〈施食〉比對表 38 表十一 唐、宋、元〈佛頂尊勝陀羅尼神咒〉音譯比較表 41 表十二 宋、元清規編輯施食法年代表 44 表十三 歷代《瑜伽焰口》文本「變食真言」音譯表 74 表十四 《瑜伽焰口》結構表 77 表十五 臺灣江浙佛教系統《瑜伽焰口》唱腔比對表 110
圖目錄 圖一 《不動本》首頁 134 圖二 《袾宏本》首頁 135 圖三 《法藏本》底頁 136 圖四 《寂暹本》底頁 137 圖五 《德基本》首頁 138 圖六 唐代會昌法難佛教受保護地區示意圖 139 圖七 唐代《水法本》傳播示意圖 140 圖八 宋代《軌儀本》傳播示意圖 141 圖九 唐代至元代《瑜伽焰口》文本傳播示意圖 142
譜目錄 譜例一 四川重慶羅漢寺:〈讚三寶〉 80 譜例二 山西五台山焰口:〈志心信禮〉 81 譜例三 江蘇南京寶華山隆昌寺:〈三寶讚〉 81 譜例四 張哲琦考證工尺譜與簡譜並列譜:〈望江南〉 85 譜例五 北京智化寺僧團:〈望江南〉 86 譜例六 佛光山僧團:〈夫三寶者〉 87 譜例七 戒德法師:〈威德自在光明如來印〉 90 譜例八 佛光山僧團:〈蓮池讚〉 91 譜例九 佛光山僧團:〈楊枝淨水讚〉 91 譜例十 佛光山僧團:〈戒定真香讚〉 92 譜例十一 佛光山僧團:〈啓告十方〉 94 譜例十二 佛光山僧團:〈文疏〉 97 譜例十三 北京智化寺僧團:〈無量諸聖賢〉 99 譜例十四 臺灣佛光山僧團:〈群除贊〉 100 譜例十五 臺灣如融法師:〈鈴杵威力偈〉 102 譜例十六 如融法師:〈十方一切剎〉 104 譜例十七 佛光山僧團:〈十方一切剎〉 105 譜例十八 戒德法師大板焰口:〈讚佛偈〉 112 譜例十九 佛光山僧團:〈讚佛偈〉 114 譜例二十 佛光山僧團:〈六趣偈〉 115 譜例廿一 大詮法師:〈六趣偈〉 116 譜例廿二 戒德法師:〈六趣偈〉 117 譜例廿二 戒德法師:〈六趣偈〉 118 |
Hits | 369 |
Created date | 2021.11.25 |
Modified date | 2023.01.09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