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戰後臺灣佛教的僧伽教育—以嘉義地區佛學院教育發展為例 |
|
|
|
Author |
黃田祥 (著)
|
Date | 2023.01.10 |
Pages | 141 |
Publisher |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研究所 |
Publisher Url |
https://depthis.ccu.edu.tw/
|
Location | 嘉義縣, 臺灣 [Chia-i hsien,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國立中正大學 |
Department | 歷史系研究所 |
Advisor | 蘇全正 |
Publication year | 111 |
Keyword | 臺灣; 嘉義; 佛教; 僧伽教育; 佛學院 |
Abstract | 戰後時期,臺灣佛教界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中國佛教會在臺復會、大量中國大陸籍僧信來臺,而邁入嶄新的局面。在此背景下的臺灣佛教轉型,僧伽教育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回顧日治時期的佛教僧伽教育,有大量的短期講習班,以及各寺院興辦的佛學院;前者影響深遠,後者則多曇花一現。然無論如何,已有相關的佛教辦學經驗出現在台灣。戰後時期的佛學院興辦則可謂前仆後繼,自1950年代開始,佛學院的辦學數量日漸提升,在1980年代後配合整體經濟、社會環境的發展,更是出現大幅度的成長。而若將目光聚焦嘉義地區,則先後有高明寺創辦高明佛學院、天龍寺創辦天龍佛學書院、德源寺創辦德源禪學院、香光寺創辦香光尼眾佛學院、彌陀寺創辦寶華佛學院。五所寺院的發展各有其脈絡,其創辦之佛學院亦各有特色。不過整體而言,高明佛學院與天龍禪學院分別於1959年語1963年創辦,其時間相近、學制相同、師資有許多重複者,故可謂關聯性極高;而這樣的關聯性大約延續自1970年代,在德源禪學院的師資之中,仍能發現一些共通者。不過德源禪學院在其他許多方面則與香光尼眾佛學院、寶華佛學院關聯性較高。三者分別於1974年、1980年、1987年創辦,在課程上均屬僧伽教育中的高等教育,安排的課程較深,且也更具有多樣性。 |
Table of 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7 第一節 研究動機 9 第二節 研究回顧 12 一、 戰後臺灣佛教的發展過程 12 二、 僧伽教育研究 14 三、 相關個案研究 14 第三節 重要史料與研究方法 15 第二章 戰後臺灣佛教的轉型過程 19 第一節 從臺灣省佛教會到中國佛教會 20 一、 臺灣省佛教(分)會的成立與運作 20 二、 中國佛教會的成立與遷臺 22 三、 中國佛教會與臺灣省佛教(分)會的互動 24 第二節 中華民國政府統治下的臺灣佛教 27 一、 中國佛教會中的會員分布狀況 27 二、 臺灣佛教的傳戒活動 28 第三節 戰後至解嚴前的臺灣佛教僧伽教育 34 一、 日治時期臺灣僧伽教育的回顧 34 二、 戰後初期的佛學院辦學概況(1945年-1948年) 39 三、 戒嚴時期的佛學院概況(1949年-1987年) 40 第三章 朴子高明寺與嘉義天龍寺及其佛學院 45 第一節 朴子高明寺與高明佛學院 45 一、 朴子高明寺的早期發展 45 二、 戰後時期朴子高明寺的發展 51 三、 高明佛學院的創辦與發展 66 第二節 嘉義天龍寺與天龍佛學院 71 一、 嘉義天龍寺創設緣由與發展 71 二、 戰後時期的天龍寺 78 三、 天龍佛學書院 80 第三節 高明佛學院與天龍佛學書院之綜合分析 85 一、 學制異同之分析 85 二、 師資與課程之分析 86 第四章 三所嘉義地區之寺院及其佛學院 89 第一節 德源禪寺與德源禪學院 89 一、 德源寺發展沿革 89 二、 德源寺歷任住持及其法脈傳承 92 三、 清華山德源禪學院 97 第二節 竹崎香光寺與香光尼眾佛學院 101 一、 香光寺發展與沿革 101 二、 香光尼眾佛學院 103 第三節 嘉義彌陀寺與寶華佛學院 107 一、 彌陀寺發展沿革 107 二、 彌陀寺寶華佛學院 109 第四節 三所佛學院之綜合分析 113 一、 學制異同之分析 113 二、 師資與課程之分析 115 三、 與1950年代至1960年代間創辦之佛學院間的延續性 117 第五章 結論 119 |
Hits | 8 |
Created date | 2023.11.09 |
Modified date | 2023.11.09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