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論超越業力以往生淨土之道=A Discussion on The Way to Transcend Karma and Reach the Pure Land
Author 趙國萍 (著)=Chao, Kuo-ping (au.)
Date2023
Pages167
Publisher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Publisher Url https://oh.hfu.edu.tw/main.php
Location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Content type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Language中文=Chinese
Degreemaster
Institution華梵大學
Department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Advisor許宗興=Hsu, Tsung-Hsin
Publication year111
Keyword業力=Karma; 輪迴=Reincarnation; 懺悔=Repentance; 菩提心=Bodhicitta; 感應道交=Interacting with Amitabha
Abstract 世人不信因與果,因果何曾饒過汝?起心動念都是因,當下所受皆為果。人會於某時遇某人某事,絕非偶然,乃累世因緣所致;業力彷如神秘紗,能致人視不清原委底細,然卻生生世世受其纏縛;人生苦樂,世運盛衰,皆業力所感。故經云:「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印光大師亦言:「如來成正覺,眾生墮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足見雖高位菩薩亦不離因果,更何況我等罪惡凡夫,必皆受因果律則制約。若然則吾等是否有法解此枷鎖,尤其淨土行者臨終是否能掙脫業力束縛而順利往生淨土,是乃本論所要探索之主題。
本文第二章述「業力」對往生之鉅大影響;第三章論「業力」,包括業之意涵、種類、及因果業報等說;然後進入本論核心內容,第四章言「削減業力之道」,乃說明從消極面之懺悔,與積極面之持戒、皈依、發菩提心等行法,以期削減業力威勢,使不致於往生過程增長現行;第五章言「超越業力之道」,此則闡論透過空觀,以使臨終業種不現行,然後透過信、願、行三資糧,提起正念,讓信願堅定,念佛專一,淨念相繼,最後與彌陀感應道交,文成印壞,終得順利生西方淨土。
因業力對往生影響至鉅,故本文嘗試從直接面對業力之削減法,與避開業力而與彌陀感應道交之超越法;以說明經由此二路,或為淨土行者面對業力之最佳途徑;期望如此立論,能為深受業力困擾之淨土行者,提供教理上化解之道,此乃本文撰寫之旨意也。
Table of contents摘 要 I
Abstract III
目 次 V
第一章 前言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整理 2
一、專書 2
二、期刊論文 5
三、學術論文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7
一、研究方法 7
二、研究範圍 8
第二章 「業力」在往生過程之重要性 11
第一節 臨終往生兩大力量:業力與願力 12
一、業力 12
(一)前言:宇宙人生三種緣起:業感緣起、賴耶緣起、真如緣起 12
(二)業對往生之影響 16
二、願力 17
三、小結 20
第二節 隨業往生:隨重.隨近.隨習(過去業力)-受業力支配 20
一、隨重業往生 21
二、隨近業往生 23
三、隨習業往生 24
四、小結 26
第三節 隨願往生:隨重.隨近.隨習(信願念佛)-取決於願力 26
一、隨重往生 27
二、隨近往生 27
三、隨習往生 28
四、小結 29
第三章 「業力」概述 31
第一節 業之意涵與特性 31
一、業之意涵 31
二、業之緣起 33
(一)無明(煩惱) 33
(二)我執 38
(三)種子、現行 42
(四)小結 43
三、業之特性 44
(一)善惡業因必生同類果報 44
(二)自作自受,不由於他 45
(三)業會增長相續 46
(四)未作之業不能招果 47
(五)已作之業不會消失 47
第二節 業力種類與危害 48
一、身、口、意三業 48
(一)善業 49
(二)惡業 49
(三)無記業 50
二、共業與不共業 50
(一)共業 50
(二)不共業 51
三、引業與滿業 52
(一)引業 52
(二)滿業 52
四、定業與不定業 53
(一)定業 53
(二)不定業 53
五、增長業與不增長業 55
(一)增長業 55
(二)不增長業 56
六、四業 57
(一)黑黑業 58
(二)白白業 58
(三)黑白業 58
(四)非黑非白業 58
七、小結 59
第三節業力障礙 59
一、三障:煩惱障(業因).業障(業果).報障(業報) 59
(一)煩惱障 60
(二)業障 61
(三)報障 61
二、因緣果報 62
三、生死輪迴 65
(一)生死 65
(二)輪迴 67
四、小結 71
第四章 如何削減業力以期往生 73
第一節前言——削業之法概說 74
一、 論斷煩惱與伏煩惱 74
(一)斷煩惱 75
(二)伏煩惱 80
(三)小結 83
二、 論消業往生與帶業往生 84
(一)消業往生 84
(二)帶業往生 85
(三)小結 85
第二節 直接伏煩惱之法-懺悔 86
一、懺悔概說 87
二、 懺悔方法 88
(一)責心懺 89
(二)作法懺 89
(三)取相懺 89
三、無相懺悔(空觀) 90
四、小結 91
第三節 間接伏煩惱之法-集資 92
一、發菩提心 92
二、皈依三寶 95
三、持戒行善(六度萬行) 98
四、小結 104
第五章 超越業力之道 105
第一節 何謂「超越」—跳脫業力之有.無.善.惡. 105
第二節 經由「觀空」以避開業力牽引 107
一、何謂空 107
二、空與業 108
(一)觀業如幻 108
(二)觀業緣生 108
(三)觀業由心生 109
(四)小結 110
三、修空之法 111
(一)從無常切入 111
(二)由因緣切入 112
(三)從真如切入 113
(四)小結 113
第三節 透過「感應道交」以入淨土 114
一、厭娑婆 115
(一)娑婆苦 115
(二)輪迴苦 118
(三)小結 119
二、欣極樂 121
(一)求生淨土之意 122
(二)觀想極樂 123
(三)小結 124
三、信願切 125
(一)信 127
(二)願 135
(三)小結 139
四、持名勤 139
(一)念佛原理 140
(二)念佛方法 143
(三)感應道交 145
(四)小結 146
第六章 結論 149
一、總結全文 149
二、時代意義 151
三、展望未來 152
參考文獻 153
一、 佛教經論 153
(一)《大正新脩大藏經》(依CBETA經號排序) 153
(二)《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按CBETA經號排序) 159
(三)《嘉興大藏經(新文豐版)》(依CBETA經號排序) 160
(四)大藏經補編 160
(五)國圖善本部類 161
(六)南傳大藏經部類 161
(七)藏外佛教文獻 161
(八)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161
二、專書著作 161
三、期刊論文 163
四、學位論文 165
五、網站資料 166
Hits6
Created date2023.11.10
Modified date2023.11.10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686412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