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巴利文獻中五逆罪研究—以提婆達多與阿闍世為探討中心=A Study of Ānantarika Kamma as found in The Pāli Canon : Focusing on Devadatta and Ajātasattu
Author 陳香 (著)=Kantiya Pichai (au.)
Date2023
Pages73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Publisher Url https://religion.nccu.edu.tw/
Location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Content type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Language中文=Chinese
Degreemaster
Institution國立政治大學
Department宗教研究所
Advisor黃柏棋=Huang, Po-chi
Publication year111
Keyword五逆罪=Ānantarika Kamma; 提婆達多=Devadatta; 阿闍世王=King Ajātasattu; 《沙門果經》=Samaññaphala Sutta; 懺悔=Repentance
Abstract 南傳上座部佛教中「業」的概念很重要,無論是誰,都要負責自己的行為。早期佛教對於「業」的概念有分不同的討論面向,其中重點為不能透過善業來抵銷惡業。因此本文章藉由研究「犯下五逆罪」的案例,來說明業在南傳上座部佛教中的重要性。
本文章探討《巴利三藏》中阿闍世王以(King Ajātasattu)及提婆達多(Bhikkhu Devadatta)的關係,此二人常常在經典當中被提到來佐證五逆罪及報應的關係。由於二人的身分是貴族,但依然獲得報應、下地獄,可以有效傳遞「業無法相互抵銷」的概念。兩人透過互相影響罪行:提婆達多影響阿闍世王殺父親,阿闍世王支持提婆達多計畫傷害佛陀,逐漸擴大罪惡,最終犯下五逆罪,筆者預計從此案例,討論五逆罪、以及觸犯五逆罪所得到的報應。除此之外,本研究也預計探討懺悔與五逆罪之間的關係,早期佛教在《巴利三藏》有記載佛陀向比丘們說法,提及犯五逆罪的案例。在經典裡面有記載犯五逆罪(Ānantarika Kamma)一定會到墮落到地獄 ,並必入地獄的最深處(無間地獄Avīci Naraka),但是筆者想討論透過懺悔的功能,他們的報應是否會減輕、減輕到什麼程度。
本研究首先將討論「罪」的在佛教中的本質定義,與覺察罪的意識,亦即對正念正見的分析,主要考察南傳上座部佛教對五逆罪的定義、五逆罪的起源、五逆罪應有的報應;再者,討論如何透過懺悔消除罪業;最後,綜合討論懺悔、罪與業報三者之間的關係。本研究將採取透過文獻分析法,查閱並比較不同歷史文獻和佛學經典,回顧文獻中五逆罪的起源、定義,以及犯下五逆罪後的果報。本論文探討早期佛教對五逆罪的看法、社會環境的影響,分析歷史文獻和《巴利三藏》經典中,阿闍世王以及提婆達多案例的特殊意義。他們懺悔與果報之間的關係。藉由討論五逆罪與懺悔,分析業、作用二者的關聯,梳理南傳佛教宗教倫理的脈絡。
Table of contents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問題意識以及研究方法 1
一、研究動機與問題 2
二、研究方法與步驟 3
三、研究範圍、使用文獻與各章節安排 4
四、預期研究成果以及貢獻 5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6
一、五逆罪 (Ānantarika Kamma)以及業報 6
二、提婆達多 (Bhikkhu Devadatta) 7
三、阿闍世王(King Ajatasattu) 8
第二章 懺悔與業:基本概念探討 10
第一節 業的本質與業的覺察意識 10
一、上座部業的概念 10
二、惡業(Akusala Kamma)以及邪惡(Pāpaka) 11
三、惡業以及報應 13
四、五逆罪的定義 17
五、五逆罪的相關紀錄 19
第二節 懺悔、罪與業報因果關係之探討 22
一、早期佛教之懺悔內涵 22
二、正見、罪業以及懺悔 24
三、小結 29
第三章 提婆達多的故事 31
第一節 提婆達多的故事背景 31
一、提婆達多的記載 31
二、提婆達多與教團之關係 32
第二節 提婆達多之懺悔與報應 37
一、提婆達多之懺悔 37
二、提婆達多的報應 38
第四章 阿闍世王的故事 43
第一節 阿闍世王的故事背景 43
一、有關阿闍世王的記載 43
二、即位後至皈依佛前 45
第二節 阿闍世王之懺悔研究 46
一、《沙門果經》之內容 46
二、 阿闍世王之罪意識以及六師沙門之宗教倫理觀 47
第三節 阿闍世王之罪業以及懺悔 51
一、 懺悔與原諒 51
二、 罪業與懺悔 53
三、 阿闍世王的報應 53
第五章 提婆達多以及阿闍世王之罪業比較 55
一、提婆達多以及阿闍世王的密切關係 55
二、提婆達多以及阿闍世王懺悔 58
三、提婆達多以及阿闍世王之報應 59
第六章 結論 64
參考書目 70
Hits8
Created date2023.11.14
Modified date2023.11.14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686720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