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吉藏對成實思想的批判=Ji-zang’s criticism of Satyasiddhi thought |
|
|
|
Author |
蔡承軒 (著)=Tsai, Cheng-shiuan (au.)
|
Date | 2022 |
Pages | 210 |
Publisher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Publisher Url |
https://www.philo.ntu.edu.tw/
|
Location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國立臺灣大學 |
Department | 哲學研究所 |
Advisor | 劉貴傑=Liu, Kuei-chieh |
Publication year | 110 |
Keyword | 吉藏=Ji-zang; 三論宗=San-lun-school; 《成實論》=Satyasiddhi-śāstra; 成實師=Cheng-shi masters; 批判=criticism |
Abstract | 吉藏(549-623)是中國三論宗的集大成者。其著作不僅闡述自家思想,亦含有對其他佛教學派的批判,特別是曾經興盛於南朝的《成實論》與成實師的思想(本文統稱為「成實思想」)。本文主旨即在探究「吉藏對成實思想的批判」:透過考察文獻,掌握吉藏批判成實思想的原則、方法,追探其批判成實思想的原因與具體內容,從而建構出「吉藏對成實思想的批判」體系。此或有助於瞭解自南北朝至隋朝之際,中國佛教思想的發展與轉變。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闡述研究目的、進行文獻回顧並說明所運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為「成實思想與三論思想的時代背景」,旨在敘說南朝的佛教義學、《成實論》的流傳與成實師的競起,以及三論宗的重要思想。第三章為「《成實論》與成實師的主要思想」,透過文獻的解讀,論述《成實論》的二諦與中道、三心與三空、五聚與四諦等義理,以及成實師的二諦觀點、佛性觀點與判教觀點。第四章為「吉藏批判成實思想的原則與方法」,從吉藏的相關著作,歸納出其批判的原則與方法。「原則」包含「無自性原則」與「中道原則」;「方法」包含歸謬式的「就緣破」與辯證式的「成假中」。第五章為「吉藏對成實思想的批判」,探討吉藏批判成實思想的原因,並具體論證吉藏對成實思想的二諦、空觀、判教與佛性觀的批判。第六章為「結論」,總結本文研究成果,證成吉藏對成實思想的批判,以及陳述研究侷限與未來展望。 |
Table of 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謝辭 iii 摘要 v Abstract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2 一、對《三論玄義》的研究 2 二、對佛教議題的研究 5 三、其他相關研究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8 第二章 成實思想與三論思想的時代背景 10 第一節 南朝的佛教義學 10 一、毘曇學派的重要觀點 10 二、涅槃學派的重要觀點 11 三、攝論學派的重要觀點 14 四、地論學派的重要觀點 16 第二節 成實思想的流行 18 一、《成實論》的傳布 19 二、成實學派的形成與成實師 20 第三節 三論宗的興起及其重要思想 25 一、緣起性空 27 二、四重二諦 29 三、中道佛性 31 第三章 《成實論》與成實師的主要思想 34 第一節 《成實論》的主要思想 34 一、二諦與中道 34 二、三心與三空 37 三、五聚與四諦 41 第二節 成實師的主要思想 48 一、二諦觀點 49 二、佛性觀點 70 三、判教觀點 82 第四章 吉藏批判成實思想的原則與方法 91 第一節 批判的原則 91 一、無自性原則 91 二、中道原則 96 第二節 批判的方法 98 一、歸謬式的「就緣破」 99 二、辯證式的「成假中」 104 第五章 吉藏對成實思想的批判 111 第一節 批判的原因 111 一、批判《成實論》的原因 112 二、批判成實師的原因 115 第二節 批判空觀 117 一、評破《成實論》「四緣」與「可生之理」 120 二、評破成實師「假有體」與「假無體」 127 三、評《成實論》空、有「無相即」 133 第三節 批判二諦義 138 一、評破「境理二諦」 138 二、評破「二諦體」 143 三、評破「二諦攝法盡」與「二諦攝法不盡」 162 四、評「二諦絕名」與「二諦借名」 167 第四節 批判佛性觀 176 一、評破法雲的佛性觀點 177 二、評破僧柔、智藏的佛性觀點 180 三、評破僧旻的佛性觀點 183 第五節 批判判教觀 187 一、評破五時教 187 二、評破五味喻 191 三、評破五二智 192 第六章 結論 196 第一節 研究成果概述 196 第二節 研究侷限與未來展望 198 參考書目 201 |
Hits | 6 |
Created date | 2023.11.17 |
Modified date | 2023.11.17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