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卓隆巴《教法次第論》略本之譯注與研究=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and Study of Gro Lung Pa’s Abridged Version of Great Treatise on the Stages of the Teachings |
|
|
|
Author |
黃志偉 (著)=釋如遊 (au.)
|
Date | 2023 |
Pages | 274 |
Publisher |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 |
Publisher Url |
https://bs.dila.edu.tw/
|
Location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法鼓文理學院 |
Department | 佛教學系 |
Advisor | 廖本聖,莊國彬 |
Publication year | 111 |
Keyword | 卓隆巴=Gro Lung Pa; 阿底峽=Atisha; 宗喀巴=Tsongkhapa; 《菩提道燈論》=Lamp for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lam sgron ); 《教法次第論》=Great Treatise on the Stages of the Teachings(bstan rim); 《菩提道次第論》=Great Treatise on the Stages of Path to Enlightenment (lam rim) |
Abstract | 本文將針對卓隆巴(གྲོ་ལུང་པ་,約11世紀中-12世紀中)的《教法次第論》(བསྟན་རིམ་)略本為文本,藉由此文本的譯注及研究了解其內容,再與《菩提道燈論》、《菩提道次第論》進行比對而進一步探討《教略》的特色。 卓隆巴的廣、略二部《教法次第論》能為人所知,重要關鍵原因是作為宗喀巴著作《菩提道次第論》(ལམ་རིམ་)的底本。而宗喀巴是西藏佛教格魯派的開創者,其顯密著作豐富而卓越,一致公稱其顯密的代表作就是顯、密二部道次第論,尤其是《菩提道次第論》廣、中、略三部,對於格魯派與其他教派都具有極大的影響性,此外近現代對於西藏以外學習與研究西藏佛教者的影響也是明顯可見的,可從諸多文獻及弘法情況得知。 普遍的觀點是《菩提道次第論》依阿底峽之《菩提道燈論》而著作,然二者之間仍有明顯差距,因而需再深入探討介於《菩提道燈論》與《菩提道次第論》之間,作為《菩提道次第論》之重要底本之一的略本《教法次第論》。 透過中文的譯注,清楚其總體及各品內容後,再以文本比對的方式而深入,首先和與廣本《教法次第論》比對,其次是《菩提道燈論》,最後是《菩提道次第論》就架構及主要內容進行考察與探討。 期能獲得: 1、認識《教法次第論》略本的內容 2、能知此論與廣本《教法次第論》、《菩提道燈論》及《菩提道次第論》的同異等特色 3、作為《菩提道次第論》底本的情況。 |
Table of contents | 卓隆巴《教法次第論》略本之譯注與研究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v 略語說明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4 第四節 文獻回顧 5 一、1990年《阿底峽與菩提道燈釋》 5 二、1996年 “The bsTan rim (‘Stages of the Doctrine‘) and Similar Graded Expositions of the Bodhisattva’s Path” 5 三、2003年〈bsTan rim文献について〉 7 四、2005年《菩提道次第大論の研究》 7 五、2005年〈道次第蠡測〉 7 六、2012年《覺燈日光》 8 七、2016年《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 8 八、2018年〈གྲོ་ལུང་པའི་《བསྟན་རིམ་》དང་ཙོང་ཁ་པའི་《བྱང་ཆུབ་ལམ་རིམ་ཆེན་མོ》འི་སྐྱེས་བུ་ཆུང་འབྲིང་གཉིས་ཀྱི་བསྡུར་བ་དང་དེ་འབྲེལ་གྱི་གནད་དོན་འགའ་ལ་དཔྱད་པ།〉 9 第五節 論文架構 10 第二章 《教法次第論》與《廣論》相關背景 12 第一節 噶當派與桑普寺傳承 12 第二節 卓隆巴的傳記 13 第三節 《教略》的作者問題 15 第四節 宗大師獲得《教法次第論》的傳記記載 17 一、《起信津梁》 17 二、《至尊宗喀巴大師傳》 19 第五節 結語 20 第三章 《教略》之研究 21 第一節 對文獻回顧的回應 21 一、關於教次第與道次第 21 二、關於《廣論》總依《現觀》 22 三、關於《廣論》別依《道燈論》 23 四、《廣論》如何以《教法次第論》為本 24 第二節 《教廣》與《教略》之內容架構 29 一、《教廣》之內容架構 29 二、《教略》之內容架構 30 三、《教廣》與《教略》總體相同處 31 四、《教廣》《教略》依循《道燈》《難處釋》而開展 32 第三節、《教略》的特色 32 一、《教略》不像是《教廣》的略本 33 二、《教略》有別於《道燈》與《難處釋》處 36 三、被《廣論》採用的內容 36 四、不被《廣論》採用的內容 38 第四節 結語 41 第四章 結論 43 譯注與研究成果 43 未來展望 43
《教法次第略論》譯注 46 體例說明: 46 大格西卓隆巴之《教次廣論之攝義》或《道次第論》 48 歸敬頌與根本頌 49 〈第一、補特迦羅與信品〉 51 1. 宿業覺醒之補特迦羅 51 2. 具信心 52 3. 信心之勝利 52 4. 無信心之過患 54 結頌 55 〈第二、說明上師性相品〉 56 1. 須依止上師 57 2. 依止如何具相之上師 58 3. 以何意樂請法及教授 60 4. 應如何承事及侍奉上師 62 5. 恭敬上師之勝利 68 6. 不如法依止及不敬上師的過患 71 結頌 72 〈第三、暇滿難得品〉 73 1. 暇滿體性 75 2. 暇滿難得 78 3. 暇滿利大 83 4.勸善把握而勿虛度 84 結頌 85 〈第四、隨念死亡品〉 85 1. 思決定死 86 2. 思死無定期 88 3. 思死時任亦無益 90 4. 結合其餘方式而念死 93 5. 念死之勝利與及未生起之過患 93 結頌 94 〈第五、觀修輪回過患品〉 95 1. 說明三惡趣之苦 96 2. 說明三善趣苦 106 結頌 110 〈第六、歸依品〉 111 1. 體性 112 2. 詞源 114 3. 分類 115 4. 差別 115 5. 勝利 119 6. 儀軌 121 7. 學處 122 8. 論得捨歸依之時 125 結頌 126 〈第七、說明業因果與別解脫律儀品〉 126 1. 說明業與果的分類及各個的自性 127 2. 說明彼之能立 134 3. 說明依於彼(業果)之別解脫律儀 140 結頌 146 1. 敦勸不應入二乘道 147 2. 成就無上菩提之因緣 150 3. 慈悲心是菩提心之因 151 4. 希求佛菩提 167 結頌 171 〈第九、發心品〉 171 1. 發心之體性 172 2. 發心之分類 173 3. 發心之差別 174 4. 發心之功德(勝利) 175 5. 所依之補特迦羅 182 6. 所受之境 183 7. 儀軌 184 8. 不具〔發心〕之過患 185 9. 學處 187 10. 捨棄與獲得之時 234 11. 若違犯如何還淨之方便 236 結頌 241 〈第十、說明果位三身品〉 242 1. 修持空悲二無別 242 2. 清淨二障 250 3. 佛三身 252 4. 佛事業 260 5. 佛智慧 263 結頌 270 論末回向 270 參考文獻 272 一、 原典文獻 272 二、研究文獻 272 (一)專書 272 (二)、期刊與學位論文 273 三、網路資源 274 |
Hits | 5 |
Created date | 2023.11.21 |
Modified date | 2023.11.21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