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Author |
釋修瓔 (著)=Lin, Ching-hua (au.)
|
Date | 2022 |
Pages | 246 |
Publisher |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 |
Publisher Url |
https://bs.dila.edu.tw/
|
Location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法鼓文理學院 |
Department | 佛教學系 |
Advisor | 溫宗堃=Wen, Tzung-kuen |
Publication year | 110 |
Keyword | 阿毘達磨=Abhidhamma; 四梵住/四無量=Four sublime states (brahmavihārā)/Four immeasurables (appamaññā); 自我慈悲=Self Compassion; 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同理=empathy |
Abstract | 健康照護提供者 (healthcare providers) 在照顧身心受創者時,即使未親身經歷創傷事件,由於長期持續付出同理和反覆接觸、接收極端創傷事件中的細節,亦會間接產生和受創者類似的創傷反應,並對照顧者本身造成永久性的影響,心理學家稱此現象為「悲心疲乏」(Compassion Fatigue)。在過去,悲心疲乏主要的風險族群為頻繁接觸死傷、苦難的醫護人員或專業助人工作者。然而,現今社會一般大眾也都能透過網路媒體,在短時間內接收到全球各地天災人禍等苦難訊息,而在不知不覺中產生悲心疲乏。 悲心疲乏的對治重點是創傷反應,主要顯現為陷於過度激發 (hyperarousal) 和壓抑 (constriction) 這兩個極端之間。根據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此現象是「同理苦惱」(empathic distress) 所導致的創傷壓力反應,表現為傾向自我保護以避免受制於負面情緒,且會活化與痛苦相關的腦區;以佛教阿毘達磨思想的觀點,如上創傷症狀是「瞋恚相應的心所(心理活動)」以及「憂受」所產生的反應,以抗拒、排斥為主要心理特徵,並源自於錯誤的執取以及無法接受無常、不安穩與不完美。 心理學界對於療癒悲心疲乏或創傷反應的策略,如慈悲聚焦療法 (CFT)、正念自我慈悲 (MSC)與創傷知情護理 (TIC),皆包含「慈悲」元素,能為受創者提供情感與認知上的支持,以及「自我照顧」與「社會支持」兩大療癒關鍵。以佛教教理而言,慈悲以「無瞋」為體,與不善心不相容,非但不會產生與瞋恚相應的排斥反應和憂受,更為悲心疲乏的創傷反應提供解行並重的對治方法。因此本文在療癒悲心疲乏的佛教方法應用上,聚焦於「慈悲」。 「慈悲」的培育在早期佛教是作為培養禪定的方法,包含在梵住修習(四無量心)之內,且能夠導向解脫。「悲心」使我們對於苦難感同身受,然而運用過度則易產生心理創傷反應,故需留意避免悲心導致悲傷,行者應將「悲心」禪修的所緣從可能導致苦受的「受苦者的苦難」轉為能夠使內心產生喜悅之「受苦者已解脫」的意向,才能正確的修習梵住乃至導向解脫。「慈悲喜捨」彼此互為助力,能調節健康照護提供者內心的困難情緒,培養內在溫暖與喜悅的感受,並與「貪瞋習性反應」保持距離,達成「自我照顧」;亦能促進人際關係之鞏固與融洽,締造與強化個體的「社會支持」條件,以及創造支持彼此的「創傷知情環境」。因此,佛教之梵住修習是悲心疲乏創傷反應的有效解藥。 |
Table of contents |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次 v 表目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名詞解釋 3 一、早期佛教 4 二、悲心疲乏 4 三、替代性創傷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進路 8 第四節 文獻回顧 9 第五節 論文架構 13 第二章 認識悲心疲乏 16 第一節 悲心疲乏與其相關概念 17 一、悲心疲乏概念 17 二、悲心疲乏之疲匱與創傷 20 第二節 悲心疲乏之影響與成因 30 一、悲心疲乏之影響 31 二、悲心疲乏之形成 46 第三章 因應悲心疲乏 61 第一節 自我照顧和復原彈性 62 一、重視自我照顧 62 二、建立復原彈性 65 第二節 情緒疲憊之心理治療 68 一、自我慈悲:內部支持 69 二、創傷知情:外部支持 74 第三節 慈悲的自我照顧與支持 82 一、慈悲的自我照顧 82 二、慈悲的支持力量 89 三、慈悲的生理機制 92 第四章 早期佛教視域下之悲心疲乏 97 第一節 理解悲心疲乏心理狀態 97 一、認知感受的主體:心、心所 97 二、善惡分類模式區分心理現象 99 三、心理創傷的感受與情緒狀態 103 第二節 佛教的慈悲與心理創傷 113 一、阿毘達磨中慈悲的定位 113 二、梵住之特質與慈悲心所 119 三、早期佛教的悲心與利他 132 第五章 佛教的梵住修習與悲心疲乏 141 第一節 修行脈絡下的梵住培育 141 一、梵住的對治與次序 141 二、慈悲喜捨互為助力 144 三、梵住之實踐與應用 149 第二節 日常的梵住實踐與療癒 214 一、保護身心不受傷害 215 二、隨時充電不易疲憊 219 三、鞏固調和人際關係 220 第六章 結論 224 參考文獻 230 |
Hits | 15 |
Created date | 2023.11.21 |
Modified date | 2023.11.21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