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藏譯本《阿毘達磨俱舍論》暨稱友《明義疏》—以有為相為中心=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and Study of the Tibetan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 & Abhidharmakośavyākhyā of Yaśomitra—focus on the saṁskṛta lakṣaṇa
Author 黃裕隆 (著)=Huang, Yu-long (au.)
Date2022
Pages226
Publisher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
Publisher Url https://bs.dila.edu.tw/
Location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Content type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Language中文=Chinese
Degreemaster
Institution法鼓文理學院
Department佛教學系
Advisor廖本聖=Liao, Ben-sheng
Publication year110
Keyword俱舍論=Abhidharmakośa; 稱友=Yaśomitra; 明義疏=Abhidharmakośavyākhyā; 有為相=characteristics of conditioned phenomena(saṃskṛtalakṣaṇa); 重說有為=saṃskṛta” repetition
Abstract 本文以藏譯本《阿毘達磨俱舍論》暨稱友《明義疏》有為相的範疇為譯注研究對象。生、住、異、滅四有為相為佛教中耳熟能詳的名相,但其本質以及其與有為法的關係卻鮮少人討論。在論書中經部師解釋經文「有三有為之有為相」重說「有為」的現象,認為有為相即是有為法本身,但僅以譬喻來喻說四相與有為法之間的關係,而未進一步探討。另外藏譯本《俱舍論》關於重說「有為」一詞則有出入。在藏譯文獻中保留了尚未被中譯的稱友《明義疏》,其以梵語語法註解,符合佛教義理外,也闡述了經部觀點。雖《俱舍論》有漢譯本,然不易理解。因此本文意圖從藏譯本角度出發,譯注藏譯本《俱舍論》與《明義疏》有為相的範疇,並考察在翻譯過程發現的若干相關問題。諸如藏譯本是否重說「有為」?梵、藏文第六格屬格的應用是否包含同位語?第六格屬格是否適用於經部師主張連結同一實體的事物?歸納譯注範圍「無常」一詞在各種語境的意義,以瞭解該詞所指意義為何?經部師主張「行相續」是緣生性,與論書所指四種緣起的關係為何?
本文採取基礎文獻學與義理研究法,透過翻譯藏譯本《俱舍論》與稱友《明義疏》〈根品第二〉「有為相」的範圍,而得以瞭解文本內容中所表達的義理,以期達成文獻考察與義理研究之目的。
透過文獻對勘發現,歸於欽瓦達孜系統的藏譯木刻本較接近梵文本出現重說「有為」的現象,而重說「有為」的目的在於強調有為相與有為法二者同質。梵文屬格本未包含同位語,但經文「有三有為之有為相」經過藏譯後,可以藏文屬格同位語用法解讀為同位關係,則恰巧順應了經部師有為相即是有為法本身的觀點。因此解讀藏譯本時能參考梵文本則較容易掌握語言轉譯過程發生的現象。毘婆沙師定義「無常」一詞指向的是能壞滅有為法的力量,經部師則認為「無常」是有為法本身不斷變遷無有恆常的狀態。且透過比對發現玄奘在有為相範圍中將無常、滅、壞滅等義皆譯為「滅」,恐令讀者混淆。緣生性即緣起,毘婆沙師主張為分位緣起,經部師所指應為「連縛緣起」,也相似於其以相續為基礎主張的有為相。
Table of contents目次 iv
略語說明 vi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文獻回顧 3
一、《俱舍論》與稱友《明義疏》古代文獻回顧 3
二、《俱舍論》與稱友《明義疏》近代至當代研究回顧 6
第三節、研究方法 8
一、版本對勘 8
二、文本翻譯 9
三、注釋 9
四、研究 9
第四節、研究問題 9
第五節、研究範圍 11
第六節、章節架構 11
第二章、譯注篇 12
第一節、對比說明 12
一、所依底本 12
二、比對符號: 12
第二節、譯注說明 12
一、依據原本與參考範圍 12
二、譯注體例說明 12
第三節、譯注正文 14
I. 有為相定義 14
II. 經中說三相的理由 15
III. 毘婆沙宗主張四本相與四隨相 25
IV. 本相與隨相的功能 28
V. 本相、隨相的假實問答 32
VI. 經部宗主張之四相 42
VII. 四相作用差別 63
VIII. 所生法生起需因緣和合 79
IX. 有部歸本宗 96
第三章、研究篇 98
第一節、「三有為之有為相」重說有為之考察 98
一、藏文大藏經《甘珠爾》、《丹珠爾》系統 98
二、梵、藏、漢文對勘 101
三、重說有為義理分析 109
四、小結 114
第二節、第六格應用之探討 114
一、毘婆沙師主張之第六格 115
二、經部師所主張第六格 116
三、梵文文法的第六格應用 117
四、藏文文法的第六格應用 119
五、小結 121
第三節、「無常」語詞探析 123
一、「無常」的藏、漢譯詞 123
二、毘婆沙師主張之「壞滅無常」 124
三、經部師主張之「相續無常」 130
四、「無常」與「滅」的譯詞問題: 132
五、小結: 134
第四節、「緣起」探析 134
一、何謂緣起 134
二、四種緣起 136
三、何謂相續 140
四、小結 140
第四章、結論 141
參考文獻 143
附錄一、梵藏漢對照 146
Hits7
Created date2023.11.21
Modified date2023.11.21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687444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