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說一切有部禪支之研究=A Study of Dhyānāṅga according to the Sarvāstivāda School
Author 釋鍊玉 (著)=Shih, Lian-yu (au.)
Date2022
Pages60
Publisher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
Publisher Url https://bs.dila.edu.tw/
Location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Content type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Language中文=Chinese
Degreemaster
Institution法鼓文理學院
Department佛教學系
Advisor莊國彬=Chuang, Kuo-pin
Publication year110
Keyword禪定=absorption; 禪支=dhyānāṅga; 四禪八定=four dhyānas on the form-realms and the eight concentrations; 中間定=Middle Concentration; 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 School
Abstract 說一切有部的思想對大乘佛教產生了不少的影響。可以說,始於《阿含經》和《尼柯耶》的佛教道理經過部派佛教的阿毘達磨時代後傳到了大乘佛教。那麼應該說,在部派佛教中,有部的思想正處於從早期原始佛教走向大乘佛教的路上。從這種觀點,對有部的禪定與禪支的研究,在大乘佛教禪的教義方面會有提供有關其起源的蛛絲馬跡。
早期佛教禪定的教義跟其他教義一起根據各個部派的傳統看法用不同的方式來解釋。在本論文要研究在有部禪定出現的有關禪支的教義。有部禪定有四禪八定和無心定。四禪中從初禪到第四禪每個禪定有跟其禪定相應的禪支。另外,跟著禪定當中有沒有尋、伺的禪支的情況,在上座部談論五禪說,有部創造了未至定和中間定。這個未至定和中間定的禪定是在有部出現的有部獨特的禪定理論,似乎是說未至定和中間定並非出自《阿含經》與《尼柯耶》。在本論文將探討禪支的定義、禪支和禪定的關係、禪支的作用、在禪定論的道理上有部的特徵。
Table of contents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
第三節 研究文獻回顧 5
第四節 論文架構 9
第二章 說一切有部禪定理論 11
第一節 初期佛教與阿毘達磨的禪定理論 11
一、 有關禪定傳統的概念 11
(一)佛教成立之前印度的禪定 11
(二)初期佛教的禪定 12
二、 定(samāpatti)的探索 14
(一)等至(samāpatti) 14
(二)等持(三摩地samādhi) 16
(三)等引(samāhita) 18
(四)靜慮(dhyāna) 19
第二節 有部禪定(靜慮:dhyāna)的架構 20
一、 近分定與根本定 20
(一) 近分定的定義 21
(二) 在禪定近分定的角色 22
(三) 根本定 22
二、初禪的近分定——未至定 23
(一) 未至定定義 23
(二) 未至定的建立原因 24
(三) 未至定跟近分定的差異 25
三、 中間定 25
(一) 何謂中間定 25
(二) 中間定概念的建立 27
(三) 中間定建立的地方 27
(四) 有部禪定論中最獨特的概念 29
四、 兩個無心定 29
(一) 無想定 29
(二) 滅盡定 31
第三章 說一切有部的禪支論 34
第一節 禪支的語詞的定義 34
一、 《阿含經》中的禪支的語詞 34
二、 《尼柯耶》中的禪支的語詞——巴利文語詞 35
三、 有部的禪支的語詞 36
第二節 有部禪支的定義 38
一、 禪支——Dhyānāṅga的探索 38
二、 禪支的定義 39
(一) 初禪的禪支 40
1. 尋(vitarka)與伺(vicāra) 40
2. 喜(prīti) 41
3. 樂(sukha) 41
4. 心一境性(cittaikāgratā) 41
(二) 中間定的禪支 42
(三) 第二禪的禪支 43
1. 內等淨(adhyātma-saṃprasāda) 43
(四) 第三禪的禪支 44
1. 行捨(upekṣa) 44
2. 正念(smṛti) 45
3. 正慧(saṃprajñāna) 45
4. 受樂(vedanā-sukha) 46
(五) 第四禪的禪支 46
1. 不苦不樂受(aduḥkhāsukhāvedanā) 46
2. 念清淨(smṛtipariśuddhi) 46
3. 捨清淨(upekṣāpariśuddhi) 47
第三節 禪支的功能 47
一、 禪支只出現在四禪定的原因 47
二、 禪支的作用 48
三、 禪支的譬喻 49
第四章 說一切有部的禪支與《瑜伽師地論》的關係 51
第一節 《瑜伽師地論》中的禪支 51
一、 有部對於瑜伽行派的影響 51
二、 《瑜伽師地論》裡出現的有部禪定與禪支 52
第二節 《瑜伽師地論》中的禪支與有部禪支的比較 53
一、 禪定——有部與《瑜伽師地論》的不同 53
二、 禪支——有部與《瑜伽師地論》的不同 54
第五章 結語 56
參考文獻
1. 經典文獻 58
2. 參考文獻 58
Hits9
Created date2023.11.23
Modified date2023.11.23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687659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