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探討阿含經的無我=The Teaching of Non-self according to the Agamas -- In terms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Perspective
Author 趙國芳 (著)=Chao, Kuo-fang (au.)
Date2022
Pages78
Publisher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
Publisher Url https://bs.dila.edu.tw/
Location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Content type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Language中文=Chinese
Degreemaster
Institution法鼓文理學院
Department佛教學系
Advisor莊國彬=Chuang, Kuo-pin
Publication year110
Keyword認知神經=cognitive neuroscience; 腦神經; 阿含=Agama; 認識; 無我non-self; 緣起=dependent origination
Abstract 本篇論文以腦神經科學中意識運作的特色與理論,嘗試去了解初期佛教的「無我」。近代的學者所探討的「無我」,通常著重於「無我」中的「我」是甚麼「我」?是婆羅門的「我」、還是精神主體的「我」、幻覺的「我」…等等。然而現今腦神經科學對於人是如何認識世界、意識的產生,以及「我」的建立別有一番論述,因此本篇將以此與阿含經中緣起認識的論述做比對,來解讀佛法中「無我」的意涵。所使用的書籍以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 的三本著作《笛卡爾的錯誤》,《意識究竟從何而來?》,《事務的奇怪順序》,和漢譯四部阿含經為主。
以腦神經科學的角度而言,意識的認知與「我」的感覺,是腦部、身體與環境三者互動過程所建構的。這代表著我們的認知、情緒、想法、慾望的出現不僅與當前的狀況有關係,更受到過往的經歷以及社會文化、教育所形塑。意識的認知與「我」的感覺,雖說是腦神經為了快速回應環境、節省腦部資源而演化出的因應措施,但也因此造成認知侷限在個人的成長經歷。
從這樣的理論,再配合初期佛教的緣起認識,「根」(身體感官)、「境」(環境境象)、「識」(腦的認識了別)三者和合,引發「觸」認識作用,產生「受」、「愛」、「取」、「有」的流轉。了解到佛教的「無我」不僅是「離常」;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存在。也「離斷」;也不是沒有「我」存在的感覺。
「無我」的深意,即是藉由了解和體證認知的侷限與偏差,以避免形成有錯誤認知的「我」。過於執著這樣的「我」所擁有的感受與想法,會導致產生許多不必要的慾望,不必要的恐懼,不必要的貪、瞋、癡。現今的腦神經科學不只佐證了兩千五百年前,佛陀「無我」的思想中,反覆闡述的認知偏差與侷限;更重要的是「無我」思想是能針對,腦神經運作時認知侷限所引起的人生苦痛,提出了解決之道。
Table of contents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緒論 1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 研究方法與範圍 3
三、 研究文獻回顧 4
(一)、初期佛教的無我觀 4
(二)、腦神經探討意識與自我的文獻 4
(三)、神經科學與佛教思想爭論 6
1、分析哲學學者 7
2、佛教現代主義者 8
3、Evan Thompson 對佛教「無我」的看法 8
第二章 認知神經科學中的我與意識 11
一、關於腦神經科學認為我們是如何認識世界、產生我和意識的理論 13
二、腦神經運作理論中幾個重要的概念 15
(一)、認知是軀體--腦--環境文化,三者互相影響產生作用 15
(二)、情緒、感受是認知過程中,強力且重要的連結 18
1、情緒的特質 18
(三)、認知呈顯、意識出現的運作方式:預測 23
(四)、有意識,就有自我的感覺 26
1、意識的組成 26
第三章 初期佛教無我 34
一、離苦的佛教 35
(一)、甚麼是苦:八苦、三苦 35
(二)、苦的來源:欲求與我執 36
(三)、遍尋「我」在哪裡?發現五蘊中都沒有常、一、主宰的「我」 37
(四)、佛陀為什麼要說「無我」? 38
二、緣起認識論 40
(一)、學者對初期佛教緣起的看法 40
1、水野弘元:初期佛教的重心就是認識論 40
2、木村泰賢:認為緣起觀的特長是認識論。「三世兩重因果的緣起說」,絕非第一義的主張 41
(二)、緣起內容以認識論來解讀 43
1、「受」 43
2、「識」 50
第四章 結論 61
一、無我:腦神經科學與阿含經比對的結果 61
二、「無我」: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重新解讀阿含經的「無我」 64
(一) 、「無我」 64
1、「無我」,是指沒有常、一、主宰的我 64
2、「無我」,不意味著根本沒有自我,是離常又離斷的「我」 66
3、從腦神經科學的理論來看:「我」是身體、腦、環境互動、相互影響、心念環環相扣的動態呈顯過程 67
(二) 、「無我」,想要修正的是認知的偏差與侷限,滅除自我中心的我慢 68
(三) 、「無我」,是一種想法,是一種道德實踐的方向 70
參考資料 73
Hits7
Created date2023.11.23
Modified date2023.11.23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687661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