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般舟三昧經》之起源與傳播研究=A study on the Origin and Transmission of Pratyutpanna-Samādhi-Sūtra
Author 釋覺心 (著)=Loh, Kian-kian (au.)
Date2022
Pages276
Publisher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
Publisher Url https://bs.dila.edu.tw/
Location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Content type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Language中文=Chinese
Degreedoctor
Institution法鼓文理學院
Department佛教學系
Advisor釋果鏡
Publication year110
Keyword般舟三昧經=Pratyutpanna-samādhi; 般舟三昧=Pratyutpanna-samādhi-sūtra; 文殊問經=Avataṃsakasūtra; 華嚴經=Gaṇḍavyūha; 入法界品=Mañjuśrīparipṛcchāsutra
Abstract 《般舟三昧經》是初期大乘的重要經典之一,宣説定中見十方現在佛的法門。此經源遠流長,集出前後經歷了不少變化。針對這些變化,本文所要探討的議題分爲四個面向:一、此經集出之前,般舟三昧思想的醞釀情形;二、支婁迦讖譯《般舟三昧經》多種版本之形成因緣;三、《文殊問經.囑累品》採用《般舟三昧經》的内容並加以修改的情形;四、《華嚴經.入法界品》「德雲比丘章」與「解脫長者章」採用《般舟三昧經》的内容並加以革新的情形。本文採用「概念釐清—歷史—文獻學」的進路,以文本比對、校勘、確定系譜、考證等為主要方法,順著歷史的發展脈絡,探討《般舟三昧經》的文本與思想演變。研究結果顯示:一、般舟三昧的出現與「十方現在有佛」思想有密切關係。佛教部派時期,存在著「一時、一界、一佛」與「一時、多界、多佛」二種主張之議論。後者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逐漸從理論發展成禪觀,形成般舟三昧。修此三昧者能於三昧中親見十方現在諸佛。此禪觀方法後來被記載於《般舟三昧經》;二、支婁迦讖譯三卷本《般舟三昧經》現存有四種版本,分別是收於《趙城金藏》、《高麗大藏經初刻本輯刊》、《再雕高麗藏》及宋、元、明《大藏經》。從高麗守其《校正別錄》發現第五種版本。它們並非獨立形成,而是在一個持續校訂過程中形成。其形成原因與支婁迦讖三次翻譯此經有關。後人將新、舊譯本結合,並依據對應梵本持續修訂。在不同的階段,流出不同的修訂本,分別成為宋代《開寶藏》不同時期刻本之所依。後來,其他各種漢文大藏經依《開寶藏》不同時期印本作為底本而刊刻,因而各藏所見版本有所差異;三、《般舟三昧經》集出之後,某人將經中所述的「般舟三昧」實踐方法加以整理、摘要和組織化,形成文本「Y」。「Y」本身在傳播過程中持續變化,於不同時間點被納入《文殊問經.囑累品》及《十住毘婆沙論》,因此兩者的內容高度一致,但前者有修改的痕跡,如改「颰陀和」為「文殊師利」。智顗引《文殊問經》建立「常坐三昧」時,並未察覺它與《般舟三昧經》的關係;四、《華嚴經.入法界品》「德雲比丘章」及「解脫長者章」採用《般舟三昧經》的內容,加入新元素,形成新法門——普門光明觀察正念諸佛三昧、攝一切佛剎無量旋陀羅尼三昧門、如來無礙莊嚴法門。這三者有異於「般舟三昧」,不可等而視之。
Table of 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5
一、《般舟三昧經》之起源 5
二、支婁迦讖譯《般舟三昧經》(三卷)之多種版本 6
三、他經典採用《般舟三昧經》的內容 8
第三節 文獻回顧 9
一、《般舟三昧經》起源之探討 10
二、支婁迦讖譯《般舟三昧經》之版本考察 15
三、其他經論採用《般舟三昧經》的情形 18
四、《般舟三昧經》之應用與實踐 24
第四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26
第五節 論文架構 28
第二章 《般舟三昧經》之起源 30
第一節 《般舟三昧經》的中心思想 30
一、現存《般舟三昧經》 30
二、諸譯本之架構比對 36
三、二處.三會.七問 39
四、此經的中心思想 47
第二節 早期經典的「佛隨念」 49
一、「六念」與「十念」之一 49
二、《雜阿含》:念佛十號 50
三、《增一阿含》:念佛色身、法身 52
第三節 從「佛隨念」到「般舟三昧」之形成 54
一、從「一佛」到「多佛」之主張 55
二、從「理論」到「禪觀」之轉化 63
第四節 《般舟三昧經》之集出 78
一、《般舟三昧》之傳出者 78
二、《般舟三昧經》非佛說 85
小結 86
第三章 漢譯《般舟三昧經》之多種版本 88
第一節 《般舟三昧經》與歷代經錄 96
一、《大藏經》編修以前的經錄 96
二、寫本《大藏經》之經錄 99
三、刻本《大藏經》之目錄 110
第二節 漢文《大藏經》系譜 119
一、古今中外的漢文《大藏經》 120
二、漢文《大藏經》系統 130
三、各藏中的《三卷本》 136
第三節 諸版《般舟三昧經》之異文校勘 137
一、〈問事品第一〉之異文比對 138
二、〈行品第二〉之異文比對 140
三、〈四事品第三〉之異文比對 141
四、〈譬喻品第四〉之譯文比對 144
五、異文比對之結果 147
第四節 寫本《般舟三昧經》 149
一、唐.玄應《一切經音義》 150
二、唐.慧琳《一切經音義》 151
三、後晉.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 154
小結 161
第四章 《文殊問經.囑累品》與「般舟三昧」 165
第一節 《文殊問經》之傳譯與內容 166
一、《文殊問經》之漢譯情形 166
二、《文殊問經.囑累品》與「般舟三昧」 171
第二節 《文殊問經》與《十住毘婆沙論》之「般舟三昧」 173
一、《文殊本》與《龍樹本》源於同一祖本 186
二、《文殊本》比《龍樹本》早出 189
三、《文殊本》有修改的痕跡 189
四、《文殊本》與《龍樹本》在不同脈絡下採用《般舟三昧經》 190
第三節 《文殊本》與諸本《般舟三昧經》 192
一、《文殊本》與諸本《般舟三昧經》之架構比對 192
二、《文殊本》在《般舟三昧經》傳譯系譜中的位置 193
三、《文殊本》與《般舟三昧經》之成立順序 199
第四節 《文殊本》與天台「常坐三昧」、「常行三昧」 200
一、《文殊本》之特色:端坐專念 200
二、天台「常行三昧」與「常坐三昧」同源「般舟」 202
三、《般舟三昧經》所見的修行姿勢——「坐」與「行」 205
小結 209
第五章《華嚴經.入法界品》與「般舟三昧」 210
第一節《華嚴經》與〈入法界品〉 210
一、現存〈入法界品〉 210
二、〈入法界品〉善財五十三參與菩薩階位 217
第二節 德雲比丘與「般舟三昧」 222
一、將「經行」解釋為「般舟三昧」 222
二、天台「常行三昧」之影響 225
三、「普門光明觀察正念諸佛三昧」與「般舟三昧」的關係 231
第三節 解脫長者與「般舟三昧」 236
一、入菩薩三昧門的的條件 236
二、入三昧,身內顯現十方佛 239
三、見十方佛 240
四、唯心觀 241
小結 247
第六章 結論 250
引用文獻 257
Hits8
Created date2023.11.23
Modified date2023.11.23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687662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