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安般念中「十六特勝」之探究—以「觀棄捨」為主=A Study on the Sixteen-mode Mindfulness of Breathing (Ānāpānasati) Focusing on Paṭinissaggānupassī
Author 楊國櫻 (著)=Yang, Kuo-ying (au.)
Date2022
Pages169
Publisher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
Publisher Url https://bs.dila.edu.tw/
Location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Content type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Language中文=Chinese
Degreemaster
Institution法鼓文理學院
Department佛教學系
Advisor釋證融(孫儷茗)=Sun, Li-ming
Publication year110
Keyword安般念=ānāpānasati; 十六特勝=sixteen-mode; 觀棄捨; 三乘涅槃=nirvāṇa of the three vehicles; paṭinissaggānupassī
Abstract 安般念中十六特勝的修習方法,在漢譯典籍與祖師論疏中都有諸多的記載,尤其在禪修的體現中,以入、出息為最初之所緣,以解脫道為最終之目標,是可以被實踐並運用在禪修的過程中。
雖然初期聖典《阿含經》中並無十六特勝之名,但已有十六個修習方法,從入、出息念為始,「觀棄捨」(巴利:paṭinissaggānupassī)為終,作為完整的修習方法。又「觀棄捨」在修習十六特勝的過程中,是最後之觀法,具有極重要的意義,並且與涅槃有相關之連結。但,並非所有相關的典籍,都有「觀棄捨」這個觀法。如果在十六特勝的脈絡之下,有無「觀棄捨」的存在,會不會影響最後修證的導向?
因此,本文將依據漢譯典籍及中土論疏,企圖從文獻分析及比對來引證「觀棄捨」是十六特勝中不可或缺的修習方法。過程當中,除了將散見於漢譯典籍及中土論疏中,關於十六特勝之名稱及順序進行比對,並做更完整的統整與梳理之外,亦透過《阿含經》及相對應巴利《尼科耶》的分析得知,在十六特勝脈絡之下,有無「觀棄捨」的差異,在於傳本的不同及部派的修習差別。進一步從文本剖析獲知,十六特勝結合四念處禪修,先以觀察身、受、心、法皆是無常,後以觀察一切有為法皆應棄捨。如鳥之雙翼,缺一不可。再從四禪八定的對應關係來看,有了「觀棄捨」的存在,才能有別於共凡夫、外道的禪定,也就是說,十六特勝有觀棄捨的存在,能適性的令聲聞乘人證入阿羅漢,亦能令菩薩行者趣入三乘涅槃。
Table of contents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次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2
第二節 研究回顧 4
一、中文文獻 4
二、外文文獻 9
第三節 論文架構 12
第二章 安般念之十六特勝 15
第一節 安般念之漢譯文獻記載 15
一、安般念之定義 16
二、安般念之文獻概述 19
三、 「入、出息念」文獻之異同 28
第二節 十六特勝之電子佛典數據分析 33
一、時間性 34
二、空間性 36
三、部類總加分析 38
四、部類結合譯者分析 39
五、朝代結合譯者分析 42
第三節 十六特勝之定義與內容 44
一、十六特勝各其名稱 45
二、特勝之定義 55
三、十六特勝修習內容 58
第四節 小結 61
第三章 十六特勝與四念處、四禪八定之結合 63
第一節 十六特勝與四念處之連結 63
一、漢譯典籍 64
二、中土論著 68
第二節 十六特勝頓修與次第修之特性 75
第三節 十六特勝與四禪八定之對應 78
一、漢譯典籍 79
二、中土論著 85
第四節 小結 91
第四章「觀棄捨」之定義及意涵 93
第一節 觀棄捨之定義 93
第二節 觀棄捨之定位 95
一、傳本之差異 97
二、部派之差異 99
第三節 「觀棄捨」之內涵 101
一、「捨」之定義 102
二、「捨」於諸經、論中之意涵 103
三、「觀棄捨」之涵義 114
第四節 小結 121
第五章 「觀棄捨」於十六特勝之重要性 123
第一節 「觀棄捨」於四念處之貫串 123
第二節「 觀棄捨」於四禪八定之導向 129
一、四禪非所依處 129
二、四處非所依處 131
三、「觀棄捨」—出三界 133
第三節 「觀棄捨」—入菩薩乘之關鍵 134
一、兩捨之異同 136
二、契入大乘之要 137
第四節 小結 141
第六章 結論 143
引用文獻 147
附錄 155
Hits12
Created date2023.11.24
Modified date2023.11.24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687677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