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華嚴經.十地品》初地菩薩修證之研究=A study of the First stage Bodhisattvas’Practice and Realization in Daśabhūmika- varga of Avataṃsaka-sūtra |
|
|
|
Author |
釋忠潮 (著)=Thih, Trung-trieu (au.)
|
Date | 2022 |
Pages | 83 |
Publisher |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 |
Publisher Url |
https://bs.dila.edu.tw/
|
Location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法鼓文理學院 |
Department | 佛教學系 |
Advisor | 陳英善=Chen, Ying-shan |
Publication year | 110 |
Keyword | 歡喜地=Pramuditā-bhūmi; 華嚴經=Avataṃsaka-sūtra; 大悲願=Great Compassion; 三乘=three vehicles; 一乘圓教=the Unified Vehicle’s perfect teaching |
Abstract | 《華嚴經》菩薩修行的目的是上求佛法,下度眾生,〈十地品〉可以說是整部經的核心地位,此品的內容描述諸菩薩行菩薩道的歷程。本文以〈十地品〉的歡喜地來探討,其地的內容以布施波羅蜜為主要修行,必離五怖畏,發起十大願。 依《華嚴經》的組織結構,諸菩薩修行可分為信、解、行證,即菩薩修行的次第,換言之,稱為行布門,就是以從淺至深的修行,如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的階段。但站在華嚴一乘教來看,一位攝一切位,一切位攝一位,雖然一方面以菩薩漸次修行的方式來說明,另一方面亦不會妨礙華嚴圓融的精神。在探討初地菩薩修行時,不會從經文表面來解讀,而是能站在不同角度來看地前及諸地的修行,才能深刻的理解全面之含義。 本論文以《六十華嚴》為主要文獻根據,從此經可以讓筆者得知菩薩次第修行。關於地前菩薩修行,在三乘的始教及終教會談到,此兩者對地前菩薩的看法不同,始教將四位稱為資糧位,但終教十信只是行非位,十住、十行、十迴向,稱為三賢位、解行位。另外,一乘圓教,本文參考華嚴宗祖師的思想以及「悉曇章」的語言文字陀羅尼,來看歡喜地之修行關係。
|
Table of 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3 一、研究方法 3 二、研究範圍 3 第三節 文獻回顧 4 第二章《華嚴經.十地品》之版本與其要義 10 第一節《華嚴經.十地品》之漢譯版本與相關注疏典籍 10 一、漢譯版本 10 二、相關注疏典籍 13 第二節〈十地品〉之要義 16 一、修道次第 16 二、諸地比較 23 第三節 小結 24 第三章 歡喜地之定位及修行特色 26 第一節 歡喜地在菩薩道之定位 26 一、歡喜地之定義 26 二、歡喜地之定位 29 第二節 歡喜地勤修悲願與離障道法 30 一、歡喜地圓修布施羅蜜 31 二、歡喜地勤修十大願 34 三、歡喜地離五怖畏 48 第三節 小結 50 第四章 歡喜地與三乘、一乘之修行關係 52 第一節 從三乘看初地的修行 52 一、始教 52 二、終教 59 第二節 從一乘教看初地的修行 66 一、融攝一切行 66 二、融攝一切位 71 第三節 小結 74 第五章 結論 76 參考文獻 79 |
Hits | 15 |
Created date | 2023.11.24 |
Modified date | 2023.11.24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