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喪偶者在佛法中的意義建構=Meaning Construction of Widows through Dharma |
|
|
|
Author |
謝宜恬 (著)=Hsieh, Yi-tien (au.)
|
Date | 2020 |
Pages | 131 |
Publisher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 |
Publisher Url |
https://gicep.ntcu.edu.tw/
|
Location | 臺中市, 臺灣 [Taichung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
Department | 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 |
Advisor | 洪雅鳳=Hung, Ya-feng |
Publication year | 108 |
Keyword | 喪偶=widows; 意義建構=meaning construction; 佛法=Dharma; 女性=female; 禪修=meditation |
Abstract | 喪偶,此人生至痛的經驗,摧毀了個體原有的意義系統,喪偶者被迫展開重新建構意義的過程。本研究欲探討喪偶者在禪修中所重新建構的意義內涵為何,包含對喪偶事件意義與個人生命意義的建構。本研究針對三位已婚育有子女的喪偶女性,採取深度訪談的方式來蒐集其伴侶過世後,從接觸禪修中所帶來的改變,資料分析採取敘事分析的「整體-內容」方式。研究結果發現: 三位研究參與者在喪偶後經歷意義的斷裂,在禪修經驗中感受到佛法帶來意義的重新建構。對喪偶事件之意義建構上,包含三類的觀點,「因果的死亡觀」:先生的死亡是累世因果註定好的;「死後世界的觀點」:人死後到了另一個世界,喪偶者與先生仍可維繫連結;「空的世界觀」:世間萬物皆空,放下執著。在有關自我生命意義的建構上則包含三個主題,「走出家庭的我」:從關照家庭到關照自我,為自己而活;「社會責任意識」:慈悲心胸、行善布施;與「為死後世界努力做準備」:累積靈性功德與滋糧。 在禪修經驗中,內化佛法觀點是意義建構最主要的關鍵。而意義建構的內涵也與華人文化下女性的發展階段和角色任務有關。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未來研究、諮商實務工作者與喪偶者提出相關建議。 |
Table of 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問題背景 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喪偶者的生命處境 7 第二節 意義建構 13 第三節 佛法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取向 31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3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3 第四節 研究程序 35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39 第六節 研究品質的檢核 42 第七節 研究倫理 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7 第一節 演超的故事 47 第二節 小君的故事 59 第三節 蘿莎的故事 71 第四節 跨案例分析 84 第五節 綜合討論 99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0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5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06 第三節 研究者反思 109 |
Hits | 11 |
Created date | 2023.12.07 |
Modified date | 2023.12.07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