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失寵的偶像 -- 二十世紀八○年代以來日本的佛教研究及其困境 |
|
|
|
Author |
何燕生 (著)=He, Yan-sheng (au.)
|
Source |
普門學報=Universal Gate Buddhist Journal
|
Volume | n.36 |
Date | 2006.11.01 |
Pages | 227 - 253 |
Publisher |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Fo Guang Shan Foundation for Buddhist Culture & Education |
Publisher Url |
https://www.fgs.org.tw/
|
Location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作者為郡山女子大學教授 |
Abstract | 日本的佛教研究,迄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百餘年來,日本出版了被認為是目前最可信賴的《大正新修大藏經》和《望月佛教大辭典》等佛學工具書,反映了日本的佛教研究水準。在學科建制方面,日本將佛教研究確立為相對獨立的學科──「佛教學」;「佛教學」,在日本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並形成了龐大的學術隊伍。如果說十九世紀是歐洲「發現」了佛教,並開啟了佛教研究的風氣之先的話,那麼二十世紀的佛教研究並不在歐洲,而是在日本。然而,近一個世紀以來一直獨佔鰲頭並業已成為世界各國佛教研究者試圖效仿的、具有「偶像」地位的日本的佛教研究,特別是其以文獻學為主流的方法論,在進入二十世紀八○年代之後,卻不斷地遭受到批判,日本作為佛教研究的「偶像」形象似乎開始出現了「失寵」的情景。這些批判,有的來自歐美,有的則來自日本國內,在日本佛教學術界產生了較大的反響。本文主要介紹了後者,其中特別對「批判佛教」思潮的主要觀點和「佛教作為生活宗教」的言說,進行了評介。通過對這些言說的介紹,本文旨在說明:日本的佛教研究,迄今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其方法論上,同時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面臨著從未經歷過的困境;如何回應這些問題,走出困境,可以說是擺在當前日本佛教學術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
Table of contents | 前言 1 一、批判性的詮釋:「批判佛教」的主要觀點 4 二、反思梵巴中心主義:關於「佛教作為生活宗教」的言說 10 結語 14 |
ISSN | 1609476X (P) |
Hits | 2152 |
Created date | 2009.08.12 |
Modified date | 2017.12.06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